徐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海岸新区的市民如果想要到达青岛市区只能通过轮渡或者胶州湾高速的方式实现,这些出行方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直到2011年6月,这种现状终于得以改变,青岛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建成通车,从此“青黄不接”的岁月一去不复返。青岛进入同城时代,我猜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好奇,海底隧道究竟是如何施工修建的呢?青岛与海底隧道还有哪些故事呢?这次带大家探寻一家特别的博物馆。
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的前身是青岛胶州湾隧道展示馆,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博物馆坐落于青岛胶州湾隧道管理中心内,展厅面积930平方米,于2014年获得山东省文物局批复。
在总体设计中,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以“精、深、专”作为核心设计理念。在展示方式、展示内容上突出打造精品、突出深地主题、突出专业化设计。设计方案历经多轮打磨完善,对博物馆改陈升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每个角落都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使隧道博物馆“推陈出新”,焕发崭新风采,使之成为国内第一个集知识普及、安全教育、文化观摩、档案珍藏、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底隧道主题博物馆。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立体生动的场景浮雕,在这里可以找到关于海底隧道的所有答案。
館内,整体采用隧道内部岩石肌理为设计元素,色彩上选用棕褐色为主色调,再配以立体生动的场景浮雕,真实而又艺术化地烘托出整个展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展陈内容上,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着重展示和再现“世界海底隧道大观、海底隧道建造技术、胶州湾隧道建设历程、胶州湾隧道安全运营保障、胶州湾隧道建设意义”五大部分。
在这个博物馆,你可以系统了解国内外海底隧道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简史,比如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第一条海底隧道是香港红磡海底隧道,而青岛胶州湾隧道是目前中国长度最长、跨度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
这样的一条海底公路隧道,究竟是怎么建成的呢?
现代海底隧道的修建方法主要有钻爆法、盾构法、TBM法、沉管法这四种,而胶州湾隧道因为海底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最终选择了钻爆法。整条胶州湾隧道共穿过了18条断裂带,发现了21种的岩石样本。
2010年4月28日,在海平面以下82.8米处,随着最后一段岩层在爆破声中瓦解崩塌,胶州湾隧道全线贯通,从此“青黄不接”成为历史。工作人员特地收藏了部分此次爆破的碎岩,打磨制作成胶州湾隧道贯通纪念石。展厅的中间还有一块巨大的沙盘,这是胶州湾隧道的全景沙盘,通过这个沙盘,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胶州湾隧道的内部结构。胶州湾隧道其实是有三条隧道的,除了两条主隧道,中间还有一条比较窄的隧道,被称为服务隧道。海下82.8米的位置是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最深处,这里有泵房,还有应急值守室,会有应急队员在里边24小时值守。
除了能让市民和游客了解海底隧道的发展历程,青岛海底隧道博物馆还保存了胶州湾隧道建设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博物馆拥有实物及照片展品近千件,包含当时隧道设计建设的图纸、海底钻探岩芯、海底石、历史老照片等一大批珍贵资料。同时,博物馆内还保存展览了大量胶州湾隧道建设运营的基础资料,这将为国内后续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参照,也为业内单位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实地观摩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