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西域屯田治理对当代新疆屯垦戍边的启示

2022-05-13 14:26刘敏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域新疆

[摘要]自西域进入中国版图两千多年来,古代屯田被历代中央政府视为治理边疆的战略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古代屯田治理逐渐发展为当代屯垦戍边,对我国西北疆域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本文以新疆屯田治理的变迁为主线,对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分析主体,以古鉴今,试图分析对当代新疆屯垦事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域;屯田;新疆;屯垦戍边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102—05

[作者简介]刘敏,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历史与中外关系史。

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道:“孝武以屯田定西域。”1以此可以看出古代屯田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西域屯田治理由此开始。从两汉到中华民国,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都曾组织新疆各族军民进行屯田开发,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适应周边国际环境和新疆内部生产生活的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古代西域屯田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为新疆屯垦戍边,成为中央政府对新疆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手段之一。同时,对促进边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边疆治理留下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本文试着梳理分析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优秀做法和宝贵经验,以期对当代新疆的屯垦戍边有所启示。

一、古代西域屯田治理情况

屯田被歷代中央政府视为“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古今守边备塞之良法。”2同时,屯田也被视为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两汉以来,中央政府积极倡导在西域广泛开展屯田,不仅能满足边疆群众粮草之需,也能达到守边固边的安全要求。纵观我国各地区屯田治理历史发现,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古代西域屯田,对于边防守卫和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汉代是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开创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泰民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在此国力强盛的状态之下,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并没有退缩,连续发起反击匈奴的三大战役,并开始大规模的屯田以保障边疆安定,现如今看来确实是非常卓有远见的举措。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一整套完整的屯田治理制度开始形成。西汉政府先后在新疆部署两万多士兵,开展屯田,共计屯田40多万亩,充分保障作战军粮的供应,在安稳固边的同时,将世界先进水平的农耕技术引入到西域。屯田范围从伊犁河谷扩展到吐鲁番盆地,大都分布在沿线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要道,为汉代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以及商业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1此外,汉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使边民享受优于内地的待遇,以政策和待遇的倾斜补偿边民屯田的艰辛劳作。但不可否认,汉代西域屯田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体系,以至于出现汉武帝“罢轮台屯田诏”2和东汉“三绝三通”的情况,说明统治者对西域屯田治理仍处于左右摇摆阶段,对屯田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其配套的屯田治理体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疏漏。

相较于汉代,唐代的西域屯田治理逐渐步入正轨,属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这一时期,唐朝经过隋末战争后统一全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富民强,西部疆界最远至咸海。统一之后,唐朝以武力驱逐西突厥等势力,重新统一西域,并施行羁縻统治。经历统一战争后,唐朝统治者已认识到西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认为守长安必须守河西,守河西必须镇西域。3唐太宗时期,设置安西都护府,基本形成西域屯田的基础。从唐代屯田区域的分布来看,与西汉时期大致相似,但屯田规模远大于汉代,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绿洲和塔里木盆地周围,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带相一致。经历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唐高宗重新设立安西四镇,将天山南北连成一片,开展广泛的屯田治理,并为后续抵御吐蕃的进攻和其他外敌的侵犯做好准备。

清朝经过“康雍乾”三代接力,完成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在统一西域后将屯田确定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政策之一,清代时的西域屯田也成了历史上时间最久、屯田面积最大、屯垦组织最为完备的一个时期。康熙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在西域开展屯田事业的重要性,在1716年至1911年间,清政府先后在西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屯田,清初期的屯田主要集中在哈密和巴里坤一带,后逐渐扩展到南疆地区。1757年,清政府改变原有的屯田治理策略,采用军府制直接统治的方式,将“边防与屯政相维”4作为基本政策,大兴屯田,以此形成一条由屯垦区组成的边防带。同时,大力开展军屯、民屯和犯屯等形式多样的屯田模式,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模式的屯田组织形式,逐渐打开南北疆共同屯田的局面,打破了自古以来以天山以南为农业区、天山以北为牧区的传统业态模式,使农牧分界线从天山北移到准噶尔盆地南部,极大推动新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1864年阿古柏动乱分裂势力的入侵,使新疆再次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清政府并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辖权,经过“海防”与“塞防”的艰难辩论,左宗棠最终挥师西征收复新疆。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积弱,新疆地处偏远,导致民众和军队的给养长期中断,在此情况下,民众自发进行屯田。左宗棠作为有远见的战略家,很快意识到屯田的必要性,新疆的屯田经济又一次得到发展。1884年新疆建省后,政局稳定,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不断加强,为大规模屯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表明,持续有效的屯田开发,能够有效稳定新疆统一局面,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综合历代西域屯田历史来看,“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田作为古代治理新疆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是历代中央政府守卫边疆的必需条件,也是“以边养边”解决驻守新疆庞大军事力量后勤保障的正确选择。这种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大型开发活动,为新疆带来先进的农业种植和水利灌溉技术的同时,也极大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

二、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

经历两千余年历史跨度的西域屯田治理,在开边、稳边、固边和兴边等不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历代中央政府在继承前朝屯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需要,对新疆屯田的治理模式做出适当调整。因此,分析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当代新疆屯垦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一)边疆安稳得以巩固是古代西域屯田的成功基石

纵观古代西域屯田治理,无论从统治者角度或是民众角度,都不可否认屯田使历代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域,对巩固边疆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地理因素限制,新疆地处偏远,与中央政府相隔甚远,如何治理新疆,使其处于统治者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内,并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是历代中央政府的难题。在汉朝统一西域前,西域数十个邦国长期在北方匈奴势力的控制范围之内,战争不断,民不聊生,随着汉与匈奴战争不断深入,汉武帝最先发现问题的症结,率先在河西四郡,倡导屯田。在夺得对西域的控制权后,汉武帝进一步完善屯田治理措施,在保障军队充足给养的情况下,开始对西域开展有效的管辖。此后历代有远见的中央政府,都充分肯定屯田治理在确保边疆安稳方面的有效性,即便在魏晋南北朝等动乱年代,屯田治理模式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充分说明屯田在促进边疆稳定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是古代西域屯田的制度保证

清朝在新疆实行的军府制作为军政合一治理模式的重要表现,在恢复和发展新疆屯田治理中提供制度支撑,该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古代新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清代,屯田作为清政府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成为考察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同时,清政府还要求新疆官员参与其他经济活动,包括经营牧场、开采冶炼矿产资源等,达到以边养边的目的。此外,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在抵御外敌和镇压叛乱等方面,有利于形成合力应对外敌。通过军政合一的制度保证,确保中央政府在有效推行屯田生产的基础上,同时为政治、国防和民族宗教等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有效地维护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统治管理。

(三)优惠政策支持是古代西域屯田的关怀之策

古代新疆荒远地偏,可开展劳动耕作的居民较少,吸引内地的群众来西域是屯田人力保障的主要手段。在中国传统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之下,如何尽力留住内地迁入的移民成为中央政府考虑因素之一。事实上,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推行屯田时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以此吸引内地民众积极参与屯田事业。例如西汉中央政府给参加屯田的生产者,配置统一的口粮、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配置免费医疗卫生救治,表现突出者可授予爵位。1清代对内地自愿到边疆地区开展屯田工作的群众,实行优惠政策,由政府出资提供路途所需费用,包括车马费、粮费和衣服费用等,同时,派相关官员到沿途护送。内地民众到达新疆后,政府已准备好屯田所需的工具和原料,并提供住宿及已開垦好的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为内地群众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

(四)各族群众支持是古代西域屯田的民意基础

多民族共同发展是边疆发展的重要内容,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实行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将生产与护边有机相结合。自西汉统一新疆后,新疆内部仍然面临邦国之间互相讨伐,外部面临周边强大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中央政府开展大规模屯田工作,在保障军队基本供给的情况下,为大批民众提供粮食保障,因此,屯垦工作的开展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支持。在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央政府一度不敌叛军,763年吐蕃攻占陇右和河西地区,一度攻占长安,使唐朝中央政府与新疆的联络被切断,在战乱之中,民不聊生,新疆屯田事业一度失去民众支持,艰难维持,从反面视角,更加凸显了民众的支持对持续开展屯田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五)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技术的提升是古代西域屯田的动力

新疆古代屯田的发展与进步除了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外,水利设施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提升是促进屯田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汉时期,大量的内地士兵到西域开展垦荒守边,同时,将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屯田种植经验带到边疆,在考察实际情况后,因地制宜开展大规模的屯田生产。1唐代,在水利基础设施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工具的优化大大提高屯田生产效率,除了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犁耙和斧头之外,大型石碾设备也开始应用于新疆屯田生产中。自南北朝开始到清朝中晚期,南北疆各地通过修建一大批水利工程,提高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备性,土地面积被大面积开垦,农业产量逐年提高。2由此可见,先进生产设备的更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古代新疆屯田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古代西域屯田治理对新疆现代屯垦的启示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西域屯田治理的制度建设与治理思想,历朝政府均会在学习前期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的政治实践。对于新疆现代屯垦,也是在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模式上发展而来,在继承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注入新时代的要求。在对历史上优秀的开发理念、管理机制继承的基础上之上,坚持发展的本质和科学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创造性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努力开创新的认识和实践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现代屯垦事业主要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主体,军民共建的移民屯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建设的主要形式,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边疆民族融合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固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此分析对当代新疆屯垦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将新疆当代屯垦与国家整体战略有机结合

新疆独特的战略地理地位决定其安危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和整个国家的安危,有效的经营和治理新疆是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古代西域屯田治理中,统治者的初衷是以屯田保障军粮供应,从而为抵御外敌提供充足的粮草储备,以便随时抵御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入侵。从另一角度看,古代屯田治理是中央政府推行治国安邦之策的战略之一,从西汉开始,伴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不断深入,这就决定新疆屯田事业的发展是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当代屯垦事业亦是如此,不仅是满足屯垦军民所需,同时也是新疆稳定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屯垦军民需要将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相联系,真正彰显屯垦的价值所在。

(二)恰当的组织形式为新疆当代屯垦提供组织保障

新疆古代屯田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每个时期均有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包括军屯、民屯、犯屯、商屯、回屯等多种组织形式,在经历实践检验之后发现,军屯和民屯是保留时间最长的组织形式。清代作为中国古代新疆屯田发展较好的朝代,在大规模战争之后,主要以发展民屯为主,有效的保障新疆的发展,但后期由于军屯组织能力较弱,遇到外敌入侵时,无法迅速形成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最终导致全疆性的大动乱发生。因此,当代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需要将军屯与民屯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形成组织能力强、投资少、回报高的军民合一的力量,既能组织生产,必要时也可作战的武装力量。

(三)发展模式创新为当代新疆屯垦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屯田治理中,根据中央政府政策的变化和需要,调整相适应的屯田模式,不仅包括军屯、民屯等多种形式,同时,在特定的军屯中,根据军事战略的需要,引入田卒戍边和骑士戍边等多种形式,屯田戍边形式多种多样,相互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手段的创新,倡导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屯垦治理模式,加快招商引资,为兵团军民为一体的生产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四)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代屯垦发展的情感支撑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中央政府的政治推力为各民族相互交流提供有力的契机。在古代社会,新疆屯田的发展加速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历代中央政府在古代新疆推行屯田时,最重要措施是组织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将内地有效的人口劳动力有组织地迁移到新疆进行屯田生产,这部分人以农民、贫民和逃荒群众为主。仅汉代向新疆进行移民屯田的民众就接近两万人,1唐朝在西域驻军屯田官兵达五万多人,清朝在西域的驻军高达三十万人左右。2通过这种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使内地汉族群众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以屯田为平台开展广泛的民族文化交流,传播中华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汉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反观今日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来自天南海北的兵团人来到新疆开展屯垦戍边事业,天南海北的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独特的兵团文化。屯垦生产者不仅注重先进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和交流,以此达到心灵相通,为屯垦事业的发展提供情感纽带支撑。同时,在长期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加深了新疆各民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步伐。

四、结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代中央政府对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的重视和发展,是由西域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当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屯垦事业的支持和重视,在继承两千多来屯田治理的优秀做法和管理机制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更多地考虑到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屯垦成为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必然选择。新疆屯垦事业在继承古代西域屯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代国情所需,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模式和管理机制。

在新疆当代屯垦事业中,更加需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采用兵民结合的组织形式,不断注入市场机制活力,筑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当代屯垦新风貌。

参考文献:

[1]张君约.历代屯田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赵俪生.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3]万国鼎.中国田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王育民.中国人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朱培民.新疆與祖国关系史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6]张安福.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李炳泉.屯田与两汉对西北边疆的经略[D].中山大学,2002.

[8]张建文.汉代屯田研究[D].河南大学,2015.

[9]张安福,英宝军.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考量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0]彭修建.清代伊犁九城的布局与战略作用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1]王小平.历代新疆屯垦的背景和启示[J].兵团党校学报,2014(2).

[12]张安福,王玉平.唐代西州屯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2).

[13]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J].军事历史,2016(4).

[14]张安福.清代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J].人民论坛,2014(24).

[15]王春辉.历代屯垦制度及发展对新疆兵团管理的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2009(7).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西域新疆
张骞探西域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