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鲜明理论特质

2022-05-13 01:35刘贤伍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的理性考量和科学回应,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智慧、大格局等鲜明的理论特质。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鲜明理论特质,对于坚持和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大历史观;理论特质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2—0012—05

[作者简介]刘贤伍,男,中共长丰县委党校教研室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论思维。”[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过去、现实、未来是相通的”的大历史观,就是“理论思维”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和大历史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和最新体现,是当前广大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进而继续创造新的历史的根本遵循和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历史观和大历史思维——“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回顾历史”“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等,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智慧、大格局、大境界等鲜明的理论特质。

一、审视历史发展的大视野

习近平大历史观具有宏大的视野,这种历史视野是一种以人类历史发展为基准,强调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系统性,要求把历史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一起、放在一起加以审视和考察,从而避免从某一个时间节点或者具体事件来分析和考察具体历史问题,以达到全面准确把握事物或问题的本质。

(一)审视中国问题的大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大历史观的思维和方法,审视和考量当今中国发展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强调要把这些重大问题放在历史长河中审视,置于世界范围内考察,研判这些重大问题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以便更加客观、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问题,达到运筹帷幄、开拓未来。这种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国问题的大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当前深入理解中国重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思想方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其置于5000多年中华文化和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加以深刻论述,凸显其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是连续的,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只有坚持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观点,把问题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才能准确审视出问题的本质,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70多年的曲折发展、党领导100年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华民族近现代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但“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66。这些重要论述和观点,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考察其深厚的思想渊源、重大的历史方位和未来的发展脉向,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科学认知和正确理解,而且有力回击了当前不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质疑,筑牢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为继续开拓未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问题上,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用深邃的历史眼光,用宽广的国际视野,去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问题。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自衰落到新生再到走向繁荣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显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自19世纪中叶中华文明衰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与重担,进行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3]1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就是干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件事,使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实现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大传承与大发展。从世界文明发展历史演进来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在当代的延续,是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夙愿。但民族复兴绝不是封闭式的复兴,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339,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和宏大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文明成果。可见,在认识和把握民族伟大复兴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史两个维度审视,这样才有助于对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更为深厚、更为连贯的理解和把握,凸显了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

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还体现在治国理政之中,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要坚持多维度思考、多方位审视,要把这些重大问题置于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的不懈奋斗史和艰辛探索史中去考量,置于5000多年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审视,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以中外大历史为坐标,从不同维度进行全面、辩证的考量,得出客观正确的认识。习近平大历史观其实是要求在处理和解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上,要坚持打通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中国历史和人类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以一种宽大的视角考察历史、汲取智慧、开拓未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在当今中国治国理政的具体运用与创新发展。

(二)审视世界历史的宽视角

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认为,在全球化大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各国的历史文化也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借鉴,都已超越了民族与地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4]可见,习近平大历史观不仅具有审视中国问题的大视野,同时也具有审视世界的宽广视角的鲜明特质。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当今时代所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不同程度“在历史上找到影子”,“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段重要论述,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阔视角,揭示了对待世界历史的科学态度和审视视角。特别是面对波谲云诡、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须“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2]442。这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思维,用宏大视野去分析和考察问题,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认清历史发展的大势,才能真正把问题“看得深”“把得准”。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宏大的历史视野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总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深思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如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种侵略都必将失败,“这是历史规律”。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希望“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要“认清长远趋势”[2]442。2018年6月,在青岛举办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于当前国际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3]440。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用“宏阔的时空维度”去思考和推动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这些重要论述,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坚持大历史观思维,用宽大的历史视野去审视世界历史,以便更好地熟知世界的过去、把握世界的当下、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情系人民心系民族的大情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全党要守初心、担使命,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接力奋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人民立场、心系民族复兴的博大情怀。

(一)情系人民的大众立场

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坚持人民大众立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享受历史进步成果的必然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就能够无往而不胜”。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不能丢”,必须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频频出现,如“保证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2019年3月,在意大利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2021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提到“人民”,并且要把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表达,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立场,坚持“人民中心”、致力“人民生活”、坚守“人民立场”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

(二)心系民族复兴的伟大情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推进治国理政的总目标,也是习近平大历史观的价值追求,更是习近平大历史观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思维,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出发,对自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见、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和美好愿景深入思考而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运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族复兴的伟大情怀,也彰显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心系民族未来的鲜明理论特质。

三、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的大智慧

习近平大历史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观大势、谋大局、干大事、开拓未来是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彰显了习近平大历史观“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邃的历史大智慧。

(一)观大势,把握历史规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最大的大势。对于如何认知和把握这个大势,习近平大历史观要求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全球视野观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洞察历史发展的主流和长远趋势,做到把握方向,掌握主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更好地推进事业发展。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2]442。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把握历史前进大势”[3]427。在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是我们党对历史与历史规律的“一贯立场和态度”,是对历史与历史规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基于对当今中国、世界乃至人类未来发展大势的正确把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深邃洞察和雄阔视野,展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的卓越历史智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二)谋大局,汲取历史智慧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它既是人类历史发展与经验总结的昨天忠实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谋划大局的智慧向导。而谋大局,则“需要历史镜鉴启迪”,更“需要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大局出发,多次强调要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强调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中不仅蕴涵着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也蕴涵着由乱到治的历史智慧,同时也蕴涵着治国理政的丰富历史经验。学习中国历史,就是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代史上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经验与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领会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特别强调,一定要洞悉中国近代遭受的屈辱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党既定的目标而奋斗。在对待世界历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之,习近平大历史观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强调一定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汲取历史智慧,感悟历史力量,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继续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

(三)干大事,增强历史担当

“历史是面镜子”,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营养剂”“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学习历史,开阔眼界,丰富头脑,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对此,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责任之重大,他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5]121。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和干部,一定要牢记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3]70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历史,要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发展主动,切实增强历史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6]79。

四、心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大格局

习近平大历史观既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概括,更有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远思考。这种大历史观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思维与宏阔的历史眼光,更具有高远的思想境界和心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大格局。

(一)放眼世界的大格局

习近平大历史基于“历史、现实、未来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和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宏大视域下去分析和考察人类历史和当今世界发展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思维的运用与发展。这个世界将越来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中国共产党始终愿意“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7]。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具有放眼世界的宏大视角和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情怀,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所蕴含规律的科学解读和深刻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更好了解历史的昨天、把握世界的当下、开创人类未来提供了“望远镜”,彰显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心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宏大格局。

(二)胸怀人类的大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最新思考,为解决“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终极问题指明了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对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深入洞见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深刻考量而提出了的一个重大思想。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全球放眼世界而为之提出中国方案的大境界,也体现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具有整体世界观的理论大格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访问时,就向世界郑重表达了人类发展走向的中国判断,他指出,世界各国都将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这个时空就是有你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的一场辩论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世界各国紧密团结起来,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类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负责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大国担当精神,庄严呼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7月1日,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7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告,中国共产党将在“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世界各国繁荣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和“携手应对共同挑战”这四个方面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这四个方面的“新的贡献”,不仅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最新思考,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及其大历史观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自觉和博大境界,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了确定性和正能量。

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是从微观到宏观,把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考察和作出决策的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历史发展长期深度思考的最新凝聚,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新运用和最新发展,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等鲜明特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鲜明特质,坚持运用习近平大歷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全面总结中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好历史发展的主动,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2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N].人民日报,2020-11-10.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7/06/c_1127628738.htm.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