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5-12 09:57周泱君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北京市

周泱君 周 霞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100000)

引言

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成果的双重快速发展,加强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学研合作可以将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互补,项目的总风险实现共担,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周期缩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为了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北京市创新型建设成果,推动创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从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发展方式成为北京市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一、北京市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一)产学研合作各主体间深入合作与发展

北京的产学研合作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产学研合作工作一直以来都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目的,以提升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提升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停探求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9》,北京市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人员总计39.70 万人,从隶属关系来看,中央拥有22.42万人,地方合计共17.28 万人。按照执行部门分,企业拥有参与产学研合作人员共计17.59 万人,企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人员也逐年稳步增加,合计共20.79 万人。合作各方在科研和企业需求方面发挥其本身优势,树立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从而实现信息的交互分享。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积极性稳步提升,参与人员也呈现数量的稳步增长和从事领域多样化的特征,企业正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好参与人员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使其为企业攻克科学技术重点、难点发挥作用。只有在从业人员和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需求关系,产学研合作成果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与转化。

表1 北京市参与产学研合作人员总计(单位:人)

(二)投入产学研合作开发的经费再创新高

政府的政策引导需要落到实处。随着北京市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的日益完善,政府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吸引了很多高校及社会资金的投入,创建了大学科技园,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新的生力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市政府还拨款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连接起来。

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9年北京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支出再创新高,其总量高达2233.6 亿元,比上年增长19.39%,持续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投入强度位列全国第一。从图1 可知,北京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科研经费投入历年来都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并于2019 年首次突破2000 亿元的经费投入大关,从历年增速来看,虽前几年有一定降幅,但始终保持在7%的保障增幅上,并于近3 年开始重归两位数级的超快增速,这说明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从数量上看正稳步提升,有利于产学研各项工作的展开,为科技成果的输出提供有效保证。

图1 2010—2019 年北京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支出及增速(单位:亿元,%)

(三)产学研合作各主体间通力合作,科技成果稳步提升

北京产学研合作成果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积极开展合作。政府充分发扬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企业逐步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科技需求,发挥研发优势,不断推出适宜企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学研合作各方针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技术困难和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研究,推动了技术成果的成熟发展和产业化,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1—2015 年间,北京市产学研合作成果项目登记数超过了1000 项。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9》,2018 年北京市产学研合作成果项目登记数为863 项,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究其原因,首先是近几年来部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企业对于合作成功的期待过高,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能满足企业的积极性需求,其次是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高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逐步紧缩,对于真正有突破性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项目变得越来越难。加上多种因素影响,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受到一定的局限,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登记数有所下降。但综合来看,未来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和趋势总体上来看还是趋于正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产学研合作项目蓬勃发展。

图2 2011—2018年北京市产学研合作成果项目登记数(单位:项)

二、北京市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产学研合作任务越来越受到北京市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重视,然而当前产学研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待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合作各方的成效。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组织和协调职能发挥不够完善

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完整,政府的支持力度仍有所欠缺,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并不配套,有关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具体来说:一是政府在财政、鼓励奖励、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出台具有一定倾斜性质、鼓励性质的政策法规。高校及科研院所发展产学研合作需要以足够的经费投入和较为完善的设备条件为保障,而这些保障又是学生等参与主体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并获得创新性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只有经过政府参与和激励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产学研合作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才能逐渐高涨。二是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参与者各方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学校之间的沟通和监督职能发挥不足。政府角色定位不准,没有很好地摆正政府的特殊位置,发挥政府的职能。

(二)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害怕承担风险

在施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达不到期望的经济利益水平,或者说获利不多,因而部分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大多数企业害怕承担风险因而寄希望于一些时间短而成果产出速度快的项目,而对于一些科学技术程度高、开发周期长的合作项目,这些企业往往害怕风险、投资犹豫。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有些企业的科技提高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企业对高校所能提供的人才和科学技术成果的需求并不急迫,因此这些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第二,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的技术和劳动力将生产组织起来,尚可维持生产的开发。因而这些企业不欢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下厂并上岗。第三,资金不足,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紧张,需要一定的融资活动支持企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支持产学研合作在资金上的支持有一定的局限。第四,高校对于产学研合作的认识还处于不够重视的态度,高校重点强调教学工作任务,而忽视了产学研合作上对企业生产发展的关心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影响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原因。

(三)科研机构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充分

高校对自由探讨和学术价值比较重视,因而忽视了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长期以来,高校以合作项目能够获得的国家资金数额、所获得名誉的等级和数量、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合作参与者的职位地位等作为标准来评价科研成果的等级。虽然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正朝着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方向逐渐发展,但是,北京产学研合作成果与其他地区的企业产业相比较,在数量、规模和产业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企业的关注点在于产学研项目研究成果能够带来多大的利益,或者是市场的前景。目前,北京市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进行项目产出还较少,很多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的专业师生的学术长处无处施展,而企业的技术创新难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来说,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和信息的定期交流分享,产学研合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技术创新的停滞。

三、促进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积极发挥组织与协调的功能

首先,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和推进作用。政府应该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信息互动平台,推动合作各方建立深入联系,加强各方的沟通和分享。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也就是说政府应尽量少使用行政手段干预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合作。同时政府还要持续加大对产学研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这些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产学研合作方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政府出面鼓励金融机构等方的加入,扩大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来源,从而保障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总之,各级政府应当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发起者或者说是组织协调者,政府应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连接的纽带,起到一个中间者的作用。

其次,政府还要出台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例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知识产权纠纷案等。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产学研合作方一定的倾斜,加强宏观调控,支持产学研合作各方展开深度发展与合作。按照产业宏观发展方案和不同类型行业的规则,政府要制定相应差异化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及详细实施计划,从而推进产学研合作。按照我国在科研成果上的优势领域,例如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制药、化工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扩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制度方面的引导,同时还要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主动性,提升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产学研项目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还应设立针对产学研项目的匹配资金,推进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等对这些范畴的项目增加投入资金,以促成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提升参与产学研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努力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就是面向市场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新技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企业正是这一目的最终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而企业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向现实生产力的运用者。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只有通过企业才能走向最终市场,因而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过程中,北京市应重视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人员要积极主动倾听企业需要,针对企业要求进行攻关,同时,企业也应该成为产学研合作计划的确定和制定者,以及需求的提出者和资源的整合方。

其次,还要通过政府财政税收及金融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激发企业等合作主体参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强化企业作为产学研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探究形成以技术参股、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模式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同时也要继续开展例如创新型示范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等的创新创建活动,致力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规模。

(三)科研院所和高校要与企业深入交流和互动,努力实现资源集聚

首先,应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交换和分享互动,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任职企业的技术科技员,提高参与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以及鼓励企业的技术专家在高校或科研机构担任课外导师、兼职教授等。同时还要激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完成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的连接,从而实现学生培养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针对性对接和学习。

其次,还要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科技及创新资源由合作方向企业集聚。由政府、企业、高校一同建立“北京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资金”,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人员针对合作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突破技术壁垒,展开针对性技术攻关。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完成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还要谋划和推动更高层面上的产学研合作。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共同建立产业基地、科学技术研究所、产学研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承接国家或省市专项课题的研发,对产业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开展联合研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

四、结语

产学研结合是将人才、技术和科学技术相联结的一条成功路线。本文结合北京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了解了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并对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针对北京市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对策与建议,对提高北京市产学研合作水平的相关措施进行了讨论,以期促进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北京市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