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的阿里贡献持续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和生态富民先行地

2022-05-12 03:32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生态文明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阿里地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近年来,阿里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巩固发展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的良好态势。

阿里地区于2020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西藏自治区2018年~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这在全自治区地市中是唯一一个。2021年5月,《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施行。阿里地区持续构建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和生态富民先行地为核心的生态文明高地,努力争先锋,走前列,为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贡献阿里力量。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确保“世界屋脊的屋脊”生态安全

构建高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厚植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体系。阿里地区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构建了“一核、两区、四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不同区域,生态功能不同,生态保护的重点也不同。以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为核心的“两山两湖”及其周边沿线,加强水源涵养与湿地生态保护,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林草覆盖率;以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和阿里羌塘高原西南部土地荒漠化预防区为骨架的区域,加强草原草甸保护,防治水力和风力引起的土壤侵蚀与土地沙化,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狮泉河、玛旁雍错、噶尔河、热帮河等河流流域范围,加强水生态建设,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重点河流生态景观进行综合整治;以点状分布的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禁止开发区,通过廊道连接,保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国家生态屏障安全,保护重要生态节点和生态空间,实现生态空间“质量”和“总量”的双提升。

阿里地区以构建和维护“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的要求,优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科学评估,形成生态保护红线与各类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等空间叠加图,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同时,全面梳理各类规划、重大项目用地等需求,调整完善阿里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做到红线既划定合理、符合实际,又能满足地区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

阿里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以水源涵养、荒漠化修复和草原生态系统维护为主,包括冈底斯山北翼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区、改则县南部—措勤县中北部荒漠化控制区、措勤县高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改则县南部—革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普兰县古生物遗迹保护区、狮泉河流域荒漠化控制区等。

阿里地区将加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明确不同斑块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范围,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建设和完善一体化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和监管平台,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综合评估和分析预警能力,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多种,一般依据指标体系结构、指标内涵、决策专家偏好、数据的可得情况具体而定。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DEMATEL与ANP方法的关联权重确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守护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

阿里地区有高山、沟谷、土林、冰蚀、冲击扇、冰碛和火山等多种地貌类型,历史上曾经把这种特征概括为冰雪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古格”、湖泊围绕的“玛宇”,总称为“阿里三围”。阿里地区生态环境本底良好,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资源,有高原湖盆区、高山宽谷区、高山峡谷区等三种主要的地貌形态,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各类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03%。阿里地区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阿里地区山清、水绿、天蓝、土净,优质的环境使阿里成为众多珍稀野生动物自由驰骋的天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95%以上。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保持在或优于III类标准,主要湖泊水质总体达到II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或好于III类标准。森林、草原覆盖率达到70%以上。土壤环境总体以原生态为主、农用地面积相对较少、企业类别单一,人为活动对土壤扰动性不大,粮食蔬菜主产地基地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全地区无受污染耕地以及疑似污染地块,未发生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

阿里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无土壤污染现象发生。阿里地区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建设绿色发展试验地,探索高原特色“两山”转化路径

阿里地区以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的原则,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严把环境准入关口,把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作为布局产业项目的硬约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明确开发与保护边界,科学规划并有序开发建设,调整优化空间格局,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东部地区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主,打造高原荒漠化防治的生态示范样本区;北部地区坚持以生态恢复为主,建设藏西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打造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南部地区以建设现代农业经济圈和旅游环线为核心,打造高端生态有机农业基地、高原农牧业产业示范区、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形成集山地风光、休闲度假、民族走廊于一体的高原观光体验和科考探险多元文化旅游区;西部地区以加强国家边境安全建设为核心,依托219国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内外开放合作,积极发展边境旅游。

发展高原特色牧业为核心的绿色农业体系。打造点状优势产业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布局,构筑以日土、革吉、改则、措勤、噶尔等县为核心的绒山羊、牦牛产业区,将噶尔、札达、普兰三县打造为粮油、蔬菜主产区,将噶尔县打造为奶业主产区。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淘汰落后低效污染的矿业企业,推动矿区整合,采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最严格的环保措施,提高矿业开发水平,加强对盐湖锂资源的有效保护。

全力打造天然饮用水产业。加大冈仁波齐和夏岗江天然饮用水开发力度,加快发展面向中高端市场的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水等产品系列,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

积极拓展藏医药产业。大力开展中藏药材规模化种植,重点建设大宗特色和珍稀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种源基地、保护基地。推进藏药新药产品研发。利用本地藏医药资源、文化优势,加快藏医服务机构、药材交易市场、藏医康养产业、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建设。

大力扶持民族手工业发展。以发展“名、优、特、精、新”产品为方向,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相结合,创新民族手工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和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特色,构建世界旅游目的地体系。实施生态旅游精品名牌战略,打造世界“神奇自然”旅游新高峰、中国“神秘文化”旅游新天堂、西藏心灵旅游目的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宣传,将“藏西秘境•天上阿里”培育成知名旅游品牌。

建设自然保护样板地,推进羌塘国家公园建设

自然保护区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羌塘保护区设立以来,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管护力量不断加强,科研监测水平逐步提升,依法保护力度持续加强。通过实施羌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累计建设了4个检查站、42个管理站、1个宣教中心、2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4个县级管理分局业务用房,建设完善了界碑、界桩、标识牌、鹰墩及配套附属工程,购置了巡护、生活、办公、监测等设施设备,聘请了390名专业管护队伍。各项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在积极推进羌塘国家公园建设。

湿地风光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为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保障人民财产安全,阿里地区自2006年起实施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并随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创新陆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方式方法,提高补偿资金有效性。强化巡护工作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查处力度,积极组织森林公安结合各项专项活动,主动开展巡护工作。巡护范围包括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旁雍措、班公措、洞措、扎日南木措等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调查显示,阿里地区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各类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到100万只以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的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增加至6万只左右,野牦牛增加至2万只左右,藏野驴增加至4万头左右,金丝野牦牛增加至180只左右,雪豹、盘羊、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

建设生态富民先行地,打造边境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区

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实施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西4县边境小康村建设,提升农牧区居民生活条件,打造高寒地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革吉县盐湖乡、改则县物玛乡为重点打造能矿资源型特色小镇,以普兰县普兰镇、札达县托林镇、日土县日土镇、普兰县巴嘎乡为重点打造旅游服务型特色小镇。持续推进巴嘎乡国际旅游小镇、古格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全面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重点推进札达县楚鲁松杰、底雅、萨让、达巴,日土县热角,普兰县科迦、细德、赤德等边境小康村建设。逐步建立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稳步推进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工作,引导和鼓励人口逐步从生态红线区、高寒缺氧区、生态保护区等极高海拔地区迁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阿里地区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优质特色农牧产业,让群众能干会干,不离乡不离土融入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吃“生态饭”实现稳定增收致富。先后建成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昆莎乡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噶尔县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补齐了全地区农畜产品供给的短板。在园区建设运行中坚持“区域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种植、市场化运营、品牌化打造”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民”的运作模式,建成了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短期育肥、奶制品销售为主的昆莎乡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以蔬菜、花卉种植为主的普兰县农牧业园区、噶尔县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札达县托林镇无公害蔬菜基地、日土县蔬菜基地,以牲畜圈养、经济林种植、林草套种、优质牧草种植为主,集观光休闲一体的普兰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等产业园区(生产基地)。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