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滨海新城岸段
◎治理前
◎治理后
推荐理由
统筹推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布局江、海、山、林、沙、鸟等生态要素,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自然禀赋
滨海新城岸段位于福州东南沿海区域,拥有35公里的滨海岸线、25公里长的延绵沙滩,以及闽江河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东湖湿地、漳港海蚌增殖保护区等,是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物种的越冬地、栖息地,形成了江、海、山、林、沙、鸟生态要素交汇映衬的景观。
治理成效
一是河海联动实施污染防治。完成岸段全覆盖入海排口排查,共排查各类排口346个。实施沿海溪流、沟渠黑臭水体整治。近岸海域国控和省控站位海水水质优良。
二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闽江河口“退养还湿”,清退养殖塘2523亩,建成湿地水鸟高潮位栖息地调节区2925亩,完成1930亩互花米草治理和北部滨海5.5公里景观防护林带建设。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三是加快修复岸滩等亲海空间。整治清理海滩120公顷,完成干滩修复面积约22公顷,补沙48.6万方,有效扭转沙滩资源持续退化的趋势,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亲水空间。制定海漂垃圾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有效治理闽江河口湿地等重点区域海洋垃圾。
长效机制
一是开展区域内陆海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全方位摸清了本底情况,逐步探索滨海新城陆海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模式路径。
二是构建“海滩-防护林-湿地”的绿色屏障,构筑了集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优化为一体的福州滨海新城海洋生态安全模式。
三是建立乡镇街道海上环卫队伍,实现海漂垃圾实时监控、智能识别预警和常态化清理,将海洋垃圾防治综合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经验总结
针对江、海、山、林、沙、鸟多种生态要素叠加集合的情况,坚持整体设计、整体推进的系统观念,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治理,协同治理陆源污染、生态退化、海漂垃圾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成效和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