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香港青年,为什么到江门种菜?

2022-05-12 10:03中国报道陈珂
中国报道 2022年5期
关键词:开平市鱼菜江门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卷起裤腿,穿上雨靴,梁立锋全副武装好,如果不是露出一副黑框眼镜,以及略微带点口音的“港普”,他已经和江门市赤坎镇的村民们无异样。一阵春风拂过,面前的300亩水稻荡起绿波。等水稻收割后,田里会种上蔬菜,同另外200亩蔬菜基地连成一片,加起来有两个深圳机场那么大。到那时,梁立锋的“鱼菜共生”基地便完成扩容,可年产8000吨供港澳蔬菜。

梁立锋的合伙人还有罗伟特和谭慧敏,三人都是“90后”,来自香港,分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树仁大学。大学时并非主修农业,但6年前决心来到广东省江门市发展,他们却当起了职业农民,一步一步将梦想照进现实。

从香港到江门

“鱼菜共生”,就是把鱼池里的肥水经过过滤、生物分解、酸碱调控、细菌转化等处理后,用于蔬菜种植。第一次接触到这项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梁立锋读大二,“当时参加学校天台农场有机种植的兴趣班,在天台上种菜,种的菜千奇百怪,长得也非常丑。我和罗伟特、谭慧敏是香岛中学的同学,就叫他们来帮忙,人一多,天台就被打理得很漂亮,也很有趣”。

“如果套用‘鱼菜共生’模式实现量产蔬菜,既能满足生活需求,也能带来效益。我们就想要不做个实验,看看怎样把这个事情变成量产的项目来做。”这三个还未踏出校门的年轻人踌躇满志。但在天台上做实验,弄得学校又脏又乱,“老师说不如你们再找一个地方继续做研发。”香港寸土寸金,找到一个能够完成研发、量产的基地,梁立锋三人费了不少力气,最终还是落空。

“后来就想,内地是不是也行?我们首选了广东,这里不仅和香港地缘相近、语言相通,而且地缘更广阔,机会多。”理顺思路后,他们把想法做成计划书,给好几个地方的农业部门、人社部门打电话,包括深圳、中山、惠州、佛山和江门。在梁立锋的妈妈看来,这是一种笨方法,“人家为什么要相信你们?”

“没想到有两个地方真的愿意收留我们,一个是中山,一个是江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梁立锋兴奋中又略带调侃地说,“江门免费提供一个200平方米的空置大棚让我们做实验,还带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宿舍。”

江门是广东省农业大市、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菜篮子”。这座温室大棚位于市中心55公里开外的开平市苍城镇,坐落在江门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基地——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几个没有经验只有新鲜点子的年轻人认为,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合适,大学毕业后他们便正式进驻基地。

没有港商的阔绰,创业基金就是三人积攒的不到一万块钱的压岁钱。“2016年7月,基地又帮我们申请了5万块的‘市场机动基金’,在添置实验用的器材和物料、更新系统设备上,这笔钱起了很大作用。”梁立锋对此很感恩。一切就绪,三人的分工也明确起来:梁立锋负责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运作,做过生物课代表的罗伟特负责蔬菜种植,谭慧敏作为唯一的女性成员便负责养鱼和微生物研究。

“从来没有养过鱼,刚开始其实连一棵蔬菜都种不出来,所有东西都是从零开始的。”梁立锋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说,三个人都是半路出家,所有环节要靠实验才能找到答案。“就是不停试错。当我们的项目被列入江门扶持农村和农业建设项目之后,园区还专门派来两名技术人员作指导。”

那段时间,梁立锋平均两个月回一次香港,“从香港再回来就一头扎进大山里”。他还记得,毕业到江门时刚好是夏天六七月份,大棚里气温三十六七度再正常不过,“衣服越脱越少,好像穿泳裤最方便,因为不用洗衣服,后来被晒破皮,只能又把全身裹起来。”难熬的是夜晚,“村子里没有路灯,蚊帐要盖双层,我们三个就躲在宿舍里看韩剧。”梁立锋的妈妈和姐姐一度以为他进了传销组织,专门跑来“解救”,梁立锋哭笑不得。

一路走来“打怪升级”

系统运行后,第一批蔬菜被成功培育出来,不过梁立锋他们发现,青菜发白发黄,经过园区里的专家指导后才明白,鱼池养殖系统中缺乏青菜生长需要的铁元素和钾元素。如果补充,就要额外添加,“添加物有化学的和天然的两种,而一旦添加化学物质,不仅鱼儿会死掉,蔬菜也达不到有机标准。”

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内,罗伟特和谭慧敏正在“鱼菜共生”生产基地查看养殖鱼类生长情况。

试错又一次开始。猪粪、杀鱼后留下的废角料,都曾是他们的实验品,但无一成功。“后来我们发现,农村榨花生油产生的花生麸经过发酵后,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曾统计,经历过诸如这样的改进,团队采集的水质资料超过了3300组,记录种植蔬菜批次有2600多个,研发时间最终拉长至3年。

梁立锋清楚地记得,2017年8月末的一天,强台风“天鸽”登陆珠三角地区。当时某个阶段的实验已经接近成功,最终在收获前夜,大棚被夷为平地。三人互相看着说不出话,过了许久梁立锋蹦出来一句:“我们是不是要回香港找工作了?”“我们真的就回到香港,休养了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园区很快注意到了他们的窘迫。“园区知道我们不容易,而且实验对时间有要求,台风过后,就立刻又给了我们两个各2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实验大棚。”梁立锋感觉到了“满血复活”。三人盘算,既然要重新开始,不如把之前讨论过的要整改、突破的地方,在新的“鱼菜共生”系统中一一实现。“台风让系统更新迭代,我们规避了以前有问题的环节,之后蔬菜也种得非常好。”梁立锋特意提到,新系统建成那天刚好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让他们觉得多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一棵蔬菜从种子到成熟,夏天需要30天左右,秋冬季要40天。“和普通种植方法相比,在时间上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种植技术和种植方式不一样,我们的另一个特点是种植周期比较稳。”梁立锋介绍说,目前尝试了200多个蔬菜品种,主打的有10多种,像生菜、小白菜、芥菜、菜心等。2019年,基地每年能产出500吨左右蔬菜。

梁立锋仍对第一次卖菜印象深刻。尽管已经获得村子里“试菜”阿姨的认可,三人仍不敢相信有人会买,最终决定去开平市附近的蔬菜批发市场碰碰运气。“晚上11点开市,当时车门一打开,买家一下子都跑过来了。”梁立锋猜测,可能因为他们的菜菜梗比较洁白,看上去肥肥胖胖的,虫洞也比较少,“即便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0%~30%,但胜在绿色无公害”。

梁立锋他们现在已经不用再去菜市场叫卖,拉菜的货车能直接开到基地。还有一部分蔬菜越过伶仃洋,运抵香港。“往香港送菜也是在晚上,我们有外聘的运输车队,运到东莞或者深圳,那里有一个转运中心,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现在香港的批发市场。”梁立锋说,以前产量有限时多是拼车形式,大概一周运一吨左右,“今年扩产了,到时候就可以整车送到香港去”。

目前,他们成立的公司已经获得“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资质。梁立锋脑海中曾多次出现这样的画面:亲戚朋友在菜市场选购自己种出来的蔬菜,做好后围坐在餐桌旁享用。“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说。

“我们是湾区建设的受益者”

从苍城基地出发,驱车一小时就到了开平市赤坎镇,在当地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他们流转了500亩土地,今后这里将是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过去两个多月,他们和村民一起翻土,先在其中300亩田里种上优质水稻。“这么大面积不能一开始全部种蔬菜,要慢慢扩产。我们在赤坎还有60亩鱼塘,到时候抽掉鱼塘里的水,经过分解池后就能灌溉蔬菜。原理和在大棚里差不多。”梁立锋向记者描述说,新基地正中间有一栋带天台的民房,视野非常开阔,他们已经从村委会租下这栋两层小楼,“计划修旧如旧,一楼用作会议室、办公室和检测室,二楼当宿舍。”

生活、工作上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回忆起2016年刚来江门,梁立锋感叹说,那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没有在国家层面铺开。“当时我们也毫不知情,后来慢慢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梁立锋举例说,以前回香港很麻烦,要走虎门大桥,经常堵车,花上三四个小时都很正常。“现在有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多种选择,这几年创业,我们陆陆续续得益于这些基建,不仅回家更顺畅了,蔬菜的物流成本也降低不少。”

梁立锋还有很多其他新的体会。来江门前,尽管去过内地好几个大城市,但对江门市乡下,他心里充满未知。后来发现,江门的产业很多元,“这里做爆米花机居然能做到世界第一,我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被接纳,说明只要有想法,就有一个帮你实现的平台。”三人也用最好的礼物回馈了这片土地——不仅开始纳税,还在2019年底用他们的“鱼菜共生”项目,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夺得农业农村组全国第一名,为广东省搬回金奖。

和当地人相处也让他感到愉悦。镇子上没有商户不认识他们三人的,还经常被取笑现在的皮肤晒得很黑。疫情暴发以来,梁立锋已经有两年半没有回过香港。2022年春节,他和罗伟特去了村里的阿姨家拜年,“其实就是去蹭饭吃的。”他向记者大笑说。

如今,谭慧敏已经和江门新会的男友成家,梁立锋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认可。三人经常凑到一起畅想,可能未来5到10年,可以以香港和江门为家,以江门为生产基地,以深圳为科研基地。“大湾区里的城市,每一个有每一个的优点,帮助我们的想法在不同城市里实现。如果有香港青年想来内地做农业,我会推荐他们来。”梁立锋说。

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位于开平市苍城镇,占地面积2200亩,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科研投入最多、农业品种最全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之一。

猜你喜欢
开平市鱼菜江门
鱼菜共生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鱼菜共生”山区帆布池绿色低碳养鱼技术
翻译语言的另一角度解析:浅谈“楼”和“庐”的英译
蔬菜喝“鱼汤” 笑当好“棚友”——“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太原晋源区“鱼菜混养”模式加快推广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万紫千红春满园 扶困恤孤暖人心
1959
—2014年开平市暴雨的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