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2022年的冬奥会让氢能大火了一把,而如今,在业界的期待中,处于风口的氢能也终于迎来了首个中长期发展规划。
3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
受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氢能板块当日掀涨停潮,恒光股份、致远能源等十余股迎来两位数大涨。
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5万辆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t/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t/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交强险上牌销量为1 885辆(以商用车为主),同比增长25.75%。很显然,这一数据与5万辆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不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对此持乐观态度。他指出:“对照我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约滞后10年,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入期,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根据国内外主要燃料电池厂商产品测试数据,预计今后十年燃料电池成本将大幅下降、性能稳定提升。从量上讲,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是可以满足燃料电池车辆使用的;从品质上讲,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纯度很高,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对氢纯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氢站、储氢瓶和燃料电池受腐蚀或中毒等问题。”
“虽然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生产-储运-利用全链条上也存在能源转化效率问题,但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不断扩大,效率问题可转化为成本问题。在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我们的团队尝试开展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工程验证,当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低于0.15元/kWh的时候,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就能得以保障。”欧阳明高进一步表示。
同时,欧阳明高强调,燃料电池车辆只是氢能应用的突破口,长远发展应逐步拓展到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多元应用,充分发挥氢能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在技术方面,《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和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项举措:一是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三是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通、工业等领域,探索形成商业化发展路径。四是建立健全氢能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氢能产业标准,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政策催化万亿市场提速
虽说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有关引导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加码。
2018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大幅退坡,然而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标准不变。
2019年,氢能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2021年,国务院在《“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在包括氢能与储能在内的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2021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对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鼓励氢能等替代能源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开展绿氢装备基础研究等方面做出规划。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正是这些政策体系的确立,让氢能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些政策的引导不仅仅有助于激励规模化、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而且还有助于强化投资者对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提振产业长期预期。
事实也是如此。如有着国内“氢能第一股”之称的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华通”),在2021年度以上牌燃料电池数量(超1800辆)最多在业内脱颖而出。其主营业务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研、产、销,产品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服务,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型。目前,亿华通与国内主流的商用车企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搭载公司发动机系统的燃料电池客车已在北京、张家口、郑州、成都和淄博等地上线运营。
此外,目前我国能源行业也在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制氢,如四川水电制氢、新疆光伏制氢、内蒙古风电制氢等,这为规模化生产清洁低碳氢能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對于氢能产业的发展预期,有业内分析机构指出,未来,绿氢及工业领域的应用或出现新突破,电解槽及制、储、运氢等产业链设备出货量也将随车辆放量而提速。由于氢能的新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减碳领域,如氢能冶金、天然气掺混氢气发电等,这些技术在2021年已有快速进展,预计2022年新技术应用的突破有望催生新的赛道。
市场空间方面,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 000万t,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纵然前景可期,不过欧阳明高也强调,氢能全产业链的技术复杂度和中外竞争激烈性不容小觑,“这段时期,政府支持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产业统筹布局、应用场景拓展创新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