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陈瑕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1]。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发展创造出的一切成果,都归功于创新思维,都来源于创新智慧。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吁社会重视创新,大众积极创业,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场创新创业新浪潮,推动创新成为社会新局面、创业成为市场新常态[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是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新航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创新创业能力显得越发重要。当前各高校已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推进学校育人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高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方式、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效果方面还不够完善,与国家战略需求还不够契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3]。为此,本文对比医学专业与非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研判不同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措施,为助力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发展、助力高校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提供理论基础。
现今,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也相继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在培育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部分教师对其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将两者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是这样传达的,对该学科的节数设置较少,没有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其归纳至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的教育面相对较窄,局限于本专业或者本学院,很难观察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融合教育[4]。尽管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创新创业教育却刻不容缓,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呼吁创业精英。为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迫在眉睫。
川北医学院创新创业课程2019年获得四川省第三批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称号,2020年获得四川省一流课程称号,课程围绕医者精神和职业担当开展一系列线上理论、线下实践的课程建设,是在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估、持续教学改革等方面集全校之力打造的一门精品课程。该课程为1个学分,18个学时,开设有9次课程,包含任课教师讲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在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讲述创新创业经历,专业教师将创新创业经验、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体会进行分享及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等内容。其考核内容包含创新创业实践体会分享、创新创业成果展示、课堂出勤及表现、线上学习和考试等。本研究以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共计23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1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110人。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具体包含创新创业实践体会分享(20%)、创新创业成果展示(20%)、课堂出勤及表现(10%)、线上学习和考试(50%)4个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效果具体得分见表1。
表1 医学专业与非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得分对比
从综合得分来看,临床医学专业高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得分,表明创新创业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教学效果较好,结合川北医学院这一高等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基础扎实、课堂纪律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对课程的重视,因此综合得分高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会分享平均得分临床医学专业高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2.68分,但差距不明显,说明课程在开课前期,两专业学生对待课程重视程度一致,导致有分差的具体原因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分享中大多结合医学领域,表现出高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性。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平均得分两者差距细微,说明在成果展示上,学习效果基本一致。在课堂出勤及表现平均得分上,两专业差距较大,总分10分的分值两者差距高达3.63分,一方面说明了高等医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及纪律优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医学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有需求,其原因为课程讲授了当前医学前沿发展,提到了医学技术及研究的日新月异,从而激发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求知欲,而作为与创新创业十分契合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上学生应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加需要课程知识,但实际上,部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不重视该课程,认为创新创业是实践得来,理论学习意义不大,上述原因同样也导致了线上学习和考试平均得分出现差距。
由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不久,主要由学生辅导员、行政教师等负责,课程内容设置大多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教育大纲,课程设置较为固定,与当前多样、复杂的社会现状融入程度不够。而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多样化学科,较为固化的教学会使课程过于注重教学本身,忽视社会环境变化,从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效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缺乏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团队。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作为实践性学科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教师为学生传授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展示创新创业的真实情况[5]。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经历,可能会把课程开展成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当前部分高校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主要从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中抽取,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最真实的创新创业感受,可能会对创新创业产生错误认识或失去兴趣。
创新创业课程预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而当前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本科阶段是学习知识的阶段,并未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与自身知识体系和个人综合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觉得自己以后不会进行创新创业。另外,个别教师与学生有类似的想法,从而影响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效果,影响良好创新创业课程氛围的营造。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国家、区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模式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将科研项目当作重点、医学竞赛当作载体、创新创业项目当作机遇,开展医学开放性实验项目,采用医院—学校合作和企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地方医学资源岗位需求的整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
高校应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经历分享。对于校内教师,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形式组织现有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另外,当前国家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外出创新创业,还为教师保留岗位或编制,高校可以借助当前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到社会进行创新创业的体验与锻炼,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将自己的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种创新性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阶段、全面、系统地进行,高校应结合自身产学研教育优势,利用各方面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从而进行全过程、多站式的创新创业教学[6]。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也不能局限于开课学期,而是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特别要注重高年级、毕业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由于高年级、毕业年级的学生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无暇顾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应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于学生全部学习生涯,让学生不间断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通过分析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效果现状,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契合度、教师队伍和教学氛围营造方面还存在问题,建议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实效性和达成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应当前国家政策和区域环境的创新创业教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