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升臻,王伯勋,邓 锐,王晨钰,潘 晨
(1.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氹仔 999078;2.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自闭症被WHO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首要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精神疾病。其中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问题,对儿童进行社交活动有深远影响,如未及时治疗,将对病人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本研究对建成环境如何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进行探讨,为规划和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供新视野。同时,也关注弱势群体,以自闭症儿童为媒介,针对社会公平进而探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认为,自闭症儿童在特定恐惧场合存在社交焦虑[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CCMD-3)提到,自闭症儿童会极力回避所害怕的事物,或心怀畏惧地忍受[2]。自闭症儿童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特征:其一是在社交场合中会持续性的焦虑;其二是无法控制这种社交焦虑。
社交行为是儿童与外界产生联系的积极行为,通过信息与情感的交换,最终主客体得到相互促进效果[3]。本研究探讨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目标人群为行为高度依赖家长、社交行为处于基础阶段的自闭症儿童,通过对家长问卷调查得出较为真实的反馈。
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儿童的一种主要行为,能够促进儿童与他人间的社会互动[4],有研究表明,如果自闭症儿童进行假装游戏,其社交能力将得到提高[5];且游戏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缓解社交焦虑,提高社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6]。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与游戏行为存在紧密联系,游戏行为可以表征社交行为(图1)。
图1 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的城市建成环境要素理论推导图
儿童游戏行为一般分为如下步骤[7]。
观察:儿童进行观察(观察其他儿童行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儿童正在从事的活动中自己是否有参与的意愿。
参与:通过初步观察判断后儿童会想办法加入其中,但不一定会被接受,如若遭到拒绝,儿童还是有可能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加入其中,如悄悄混入、分享物品等。
退避:当对活动失去兴趣或信心时,儿童会有退避行为,表现为脱离社交场合。
.隐蔽:当儿童疲惫或感到害怕时,会寻找可以独处且安静休憩空间,围合感与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容易给儿童带来安全感。
访谈得知,自闭症儿童出行方式常以家长陪同为主。故本研究借由一次随机出行后的游戏行为来表征社交行为,探讨建成环境对儿童社交行为的影响。根据出行过程将建成环境要素指标进行匹配。
(1)准备出门前(建筑密度):住房条件过度拥挤对儿童健康发展存在负面影响[8]。
(2)过程中(交通环境、道路环境):儿童体育活动、户外游戏与建成环境中的步行路径、自行车路径、道路连通性、公园可达性、娱乐设施、目的地、公共交通成正相关;与高交通暴露、犯罪呈负相关[9-10]。
(3)到达目的地(人口密度、环境安全、环境品质、土地利用):儿童的游戏行为与父母对建成环境的认知有关。设施(公园和游戏空间,街道照明,人行道和道路,公共交通,商店和基本服务),目的地的安全性和清洁度,人口密度以及周边绿化程度对儿童游戏行为均存在影响[11-13]。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向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问卷第一部分对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进行描述;第二部分基于家长对建成环境客观认知与儿童实际社交行为进行描述。
第二部分以出行过程(出发前-过程中-到达目的地)为基础,将期间的建成环境要素(建筑密度、交通环境、道路环境、人口密度、环境安全、环境品质、土地利用、儿童社交行为)归类到上述3个过程,采用克里特五级量表由家长进行评价,问卷问题采用正面描述(如从您的居住地到目的地之间有完善的人行道设施?),答案为:“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4、3、2、1分。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儿童的性别仅有一个之差,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岁至9岁,共计117人(其中3岁至6岁为42人,9岁至12岁为41人);全体受访者有67%具有本市户口,仅有7.5%的家庭是单亲家庭;31%的家庭结构为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另外69%的家庭结构为父母、儿童与祖父母共同生活;家庭总收入以每月1万元至2万元人民币居多,占总体的61.5%;家庭中主要监护人学历占比最多的是高中,为48.5%,其次是本科及以上,占38%;家庭儿童数量以2个占比做多,达到49.5%,其次是独生子女,占比41%;家庭其他儿童健康状况为健康的占整体的67%,亚健康占20%,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占13%。
由于路程中和目的地涉及到的变量较多,部分系数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并不显著,对于方程的拟合优度R-squared并没有多余贡献,因此在回归部分采用逐步回归,进一步准确分析建成环境中的各个指标对于儿童户外活动游戏影响。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水平下,建筑密度对儿童的四个行为有正向影响。这与先前文献研究发现的儿童活动与居住密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不谋而合。建筑密度与住宅区绿化程度对儿童的退避、隐蔽行为有正向影响,较高的建筑密度意味着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与较高的人口密度,这些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退避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暴露在绿色空间中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增加儿童社交行为的可能性(表1)。
表1 出发前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影响回归分析
(1)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交叉路口环境、完善的人行道设施对儿童观察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交通灯的等待时间、人行道车辆占用、车辆速度对儿童观察行为有正向影响。前期通过现场观察得知,家长过马路时会驻足并确认道路是否安全,儿童有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或行人行为,从而影响到达目的地的观察行为。
(2)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目的地可达性、人行道绿化、车辆礼让行人对儿童的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对道路环境安全的感知可以提高儿童活动的积极性。而绿色植物的比例、有利于出行人的交通环境、休闲区域的可达性则可以支持儿童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独立的流动性。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人车隔离设施、路边车辆停靠对儿童的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
(3)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人行道设施、路边车辆停靠、道路连通性对儿童的退避行为有正向影响。通过减少路边停车位的措施,则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活动的比例。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交叉路口环境、人行道绿化对儿童的退避行为有正向影响。交叉口的数量、道路的连通性对儿童户外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4)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目的地可达性、人行道绿化、车辆礼让行人对儿童的隐蔽行为有正向影响。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发育的儿童更能体验到自然带来的减压益处。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人车隔离设施、路边车辆停靠对儿童的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人车隔离措施意味着安全性,对儿童活动行为有正向影响(表2)。
表2 出行过程中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影响回归分析
表3 到达目的地后的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行为影响回归分析
(1)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无异味、建筑形态、完善的活动场地、家长对目的地的安全认知对儿童的观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得知,低犯罪率、安全的场地环境、安全的内部交通环境、较单一的内部人群结构(如儿童、老人为主的休闲公园)是平时出行目的地的首选,而在这些环境中,儿童的自主活动性能够得到较大提升。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仅活动设施数量对儿童的观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符合自闭症儿童本身存在的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至于一直处于观察新事物的特点。
(2)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活动设施数量、完善的休闲设施、休闲设施质量、活动场地数量对儿童的参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改善社区、公园基础设施(如休闲娱乐设施、休憩座椅、垃圾箱等)的数量与质量,可能对儿童和成人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对环境的认知会影响儿童的活动水平。而且前期的实地观察也发现,家长对于目的地的选择,会优先选择有较多适龄设施的场所,且这些场所也是平时经常光顾的,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儿童在熟悉的场所中能够获得更多参与的可能性。
(3)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儿童的数量、噪声的干扰、活动设施数量、休闲设施的质量对儿童的退避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自闭症儿童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大于常人,过高的噪声会导致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反应,这与问题行为和痛苦有关。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仅目的地的监控功能对儿童的退避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家长的监控对儿童的活动有强烈的负面影响,而其他活跃儿童的存在与公园中的体育活动有强烈的正相关。但是在本研究中,监控功能除了来自于家长,还来自于一些电子监控设施及人群。并且在前期的观察中,发现家长会有意识的在儿童游戏行为中对其进行引导,因此儿童在目的地的退避行为会受到目的地人群密度与目的地的监控功能的双重影响。
(4)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环境整洁、活动场地数量、照明设备对儿童的隐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自闭症儿童很难发起和回应与他人的社会互动,难以保持眼神交流、分享物品和活动,以及回应他人的感受。在前期观察中,有一个儿童因为不恰当的行为导致社交中断,随后径直走到另一个游戏空间,避开了之前的社交情境。可见目的地活动场地的数量越多,自闭症儿童或可以通过离开当前活动场地,进入新的活动场地来隐蔽自己。而儿童的活力与照明设备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光照充足的地方往往会提高儿童的安全感,这也解释了自闭症儿童游戏中受挫后容易将自己藏入家长怀抱或一些私密空间的行为。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完善的服务设施、监控功能对儿童的隐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一项研究证实,与正常发育的同龄人相比,自闭症儿童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目的的活动上,与他人互动更少,与同龄人保持更大的物理距离。目的地的服务设施越多,意味着将可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使用,这也是自闭症儿童比较难以维持正常社交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全球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关注儿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自闭症儿童,通过对建成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行为,缓解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焦虑。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对于住宅环境。适当控制住宅区的建筑密度,能够增加自闭症儿童在到达目的地后的社交行为。增加住宅绿化比例除了能够促进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外,还对其在目的地的社交行为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增加绿化面积。
(2)对于路程中环境。增加交叉路口的人行道设施与减少红绿灯的等待时间,加强交通管控,实行按路段限速,增加路边禁停区,可以促进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同时在路程中设置距离适中的休闲绿地、增加人车隔离设施、合理的车辆禁停区划分,亦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可能性。
(3)对于目的地环境。保持环境整洁无异味,设置不同功能的多种活动场地,对场地主题稍作限定(如专门的儿童公园),增加活动设施的数量,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在目的地的观察行为。增加休闲设施的完善程度(如增加凉亭、景观回廊、休憩座椅等可供人群休憩是设施等),提高休闲设施的质量,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在目的地的参与行为。控制目的地的人群密度,减少噪声干扰,增加监控功能(如设置足够多的监控设备、增加巡查安保人员等),可以减缓自闭症儿童的退避行为,维持社交过程。保持目的地环境整洁无不文明现象(如无杂物、垃圾随处丢弃),增加照明设备,完善服务设施(如卫生间、小卖部等基础服务设施)对自闭症儿童的隐蔽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保护自闭症儿童在社交受挫后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