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用高质量发展写好民生答卷

2022-05-11 06:35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中医药医疗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的医疗健康来说,行稳致远,坚定不移推动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之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的复杂形势之下,健康成为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命题。两年多来,“稳住”成为所有人生活的底色,健康求“稳”,成为疫情影响之下人们的普遍心态。

回顾2020年以来的抗疫历程,从武汉保卫战的应急阶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全链条精准防控……为了“稳住”人民健康,我国的防控举措、诊疗方案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优化调整。在抗击疫情的中国答卷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

为“稳”住健康这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3月4日—5日,2022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81次“稳”字。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的医疗健康来说,行稳致远,坚定不移推动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之一。

聚焦大局: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

今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同时也面临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既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又强调在重要领域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5日上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任务作出部署。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三项任务中,包含了14条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工作内容。疫苗接种、疾病预防、分级诊疗等仍是关注的重点,同时,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保障,城乡养老服务保障等也被专项纳入重点工作之一,为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健康企业等指明了工作努力的方向。

在疫情防控方面,常态化疫情防控仍是指导原则。在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此外,报告还提出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

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重点关注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和中医药振兴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报告还特别提到,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2022年将继续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将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还提到要确保生产供应。提高参保群众待遇水平,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贴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继续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2021年,越来越多的常见病等门诊费用被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直接结算、用药范围统一,将进一步为群众异地就医降低门槛。

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对疾病预防和人口老龄化提出工作要求。疾病预防方面,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老龄化加剧趋势下,报告用一大段内容阐述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3月11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共补充修改92处。在解读涉及医疗部分的修改时,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指出,当前,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另一方面,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流行水平。因此,增加了“逐步提高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的表述。

目前,我国有100多万乡村医生,但仍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学历水平偏低、待遇保障较差等问题。向东介绍,报告增加了“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的表述,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因此,报告增加了“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的表述。

表1 《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医疗健康相关任务和目标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在修改中还补充了“促进医防协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等内容,并作若干文字修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等补充内容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让老年人基本生活有保障。

推动医保改革走向纵深

医保领域是历年“两会”不变的热议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是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2021年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要的历史节点。DRG和DIP付费改革在各试点中颇有成效。自国家医保局启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医保支付方式进入了深水期。国家医保DRG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医保中心主任郑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保支付改革是以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保障好老百姓的健康,这就要求实现合理的医保支付,确保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建立更高的卫生健康管理大格局。

对院长而言,郑杰认为,首先要有战略的调整,在改革中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通过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推动扩张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形势和要求;对医生而言,则要做战术上的改变,着眼看好病、维护好患者健康,从效率当中要效益,通过规范医疗行为、形成相对标准的临床路径、更加注重成本核算,用效价比最高的药品和耗材开展治疗,尽量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图1 《政府工作报告》中补充修改的方面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是医保领域的一项基础性改革,对促进医疗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认为,医保制度改革不仅是支付制度改革,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必须有医院、医生、患者多方面共同参与;要精准、个性化,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解决关键性问题。同时,医保管理与医院管理不是“相背而行”,而是“相向而行”,要为参保人提供合理、优质的医疗服务,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他认为,医保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面。

近年来,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不断推进。此外,2021年,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再次调整,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连续第4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进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医保目录维持了一年一调的“节奏”,力图用有限的医保基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参保人基本用药需求,去努力弥补基本用药保障短板。

在加强医保基金监管方面,据相关报道,2018至2021年10月,全国医保部门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约234万家次,处理约100万家次,累计追回医保基金约506亿元,有效打击和震慑了医保领域的违法违规现象。

2021年2月19日《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12月8日《关于加强查处骗取医保基金案件行刑衔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逐步将医保基金监管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做到了有法可依。医保基金监管不断实现规范化、法治化、智能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提到了“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因此,2022年,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仍是重中之重。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保体系的主体性制度安排,其统筹层次决定着制度的公平性与统一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在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基金市级统筹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成为新的目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稳步提升,将逐步消除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过度的区域“碎片化”及其对待遇公平与互助共济能力的不利影响。

郑功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保体系的主体性制度安排,其统筹层次决定着制度的公平性与统一性。

王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公共卫生是基于群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由医学界协同多学科及社会各行各业,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和人类健康及与人密切相关的众生与生态的健康所采取的综合社会行动。

“由于各地制定的诊疗项目目录差异较大,各地保障并不均衡。目录管理办法20多年未调整,已不适应临床需要。本着统一规范更加公平合理的要求,建议对目录进行修订完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仇冰玉建议,统一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从国家层面规范项目的立项,统一诊疗项目名称、内涵等;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考虑医保基金支撑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技术进步及群众诊疗需求等因素,参照药品目录调整规则和时限,定期调出不符合基本医保要求的项目,及时将临床必需、安全可靠、经济学评价高的诊疗新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优化目录结构。

健全疾控网络 加强公卫体系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重点任务是“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促进医防协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业内外一直在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提及公共卫生常被认为与预防医学、疾控系统关系密切,甚至跟医院都没什么关系,与医学院校和医学研究机构更是相隔甚远,更别谈跟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这是一个亟待纠正的认识和行为误区,严重地导致了“医”“防”的割裂。“我们认为,公共卫生是基于群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由医学界协同多学科及社会各行各业,为恢复、维护、增强人群和人类健康及与人密切相关的众生与生态的健康所采取的综合社会行动。”

他认为,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认识到公共卫生体系不是一个单位、一个方面,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综合的社会行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绝对不能画地为牢,以致面对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独木难支,而是一定要动员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并吸引各界中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立医院不仅是疫情防控救治的主要力量,更是疫情早发现的关键环节,始终冲在疫情防控救治的第一线,其公共卫生职能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建议,应该依托公立综合医院,布局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打造省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张伟认为,应以“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为原则,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以省内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突出的省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依托,作为区域内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的主体力量;以市级公立综合性医院作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区(县)及社区卫生机构则做好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医疗救治转诊等服务,形成省-市-区(县)三级、垂直管理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全面覆盖、高效协作。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人”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

她表示,经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疾控体系建设,增加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但却面临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地市级、县级等基层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也同样如此。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进门要求高,薪酬水平低,工作任务重,发展前景差。她指出,职业性质的原因,疾控机构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且国家要求疾控机构业务人员应达80%以上。入职人员基本都是预防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国家、省级疾控机构入职门槛更高,以研究生学历为主,发达地区甚至地市级疾控机构也要求研究生毕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对疾控队伍的认同感在增强,但这种认同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吴凡说。

“一流疾控要靠一流科研支撑。”吴凡指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快速应急处置、循证决策等都需要疾控机构开展大量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同时,她认为,亟须彻底改革现行疾控机构薪酬制度,提高疾控人员薪酬水平。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凸显出我国疾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认为,“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对疾控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建设,保障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响应。”

张伟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应该依托公立综合医院,布局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打造省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人”是其中的关键核心。

吴凡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葛均波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疾控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建设,保障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响应。

他表示,国家疾控信息化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疾控中心难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换、共享进行快速分析决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此外,各省级疾控信息平台互不连通,使系统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此次疫情中表现为“重点对象信息难以溯源,难以高效实现‘人物同防’,如:某市开发的医疗机构发热病人信息采集模块的有效可追溯率仅为3成左右,跨省病例转入、转出以人工管理为主,疫情发生后难以快速对重点对象经过的场所和接触物品的采取处置措施”,再如“重要物资智慧化管理水平低,如核酸检测仪器、隔离服等重要防疫物资,缺乏物联手段,影响统筹使用和信息更新”,还有“疾控相关数据交互共享存在困难,如:病人跨机构、跨地区移动,疫苗异地接种和追溯等都涉及数据交互,当前传染病报告需要基层人员在国家系统和地方系统分别上传。这些问题都是因数据共享困难导致”。

葛均波认为,应该加快数据对接共享,实现全国疾控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夯实疾控数字化转型基础,“平战结合”强化能力建设与储备,提升综合安全管理与服务并加强基层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此外,还要强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疾控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将公共卫生信息全面融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数据整合应用,构建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尽快实现疾病防控一图防控、智能发现、自助预警。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还有不少声音提出应当修改2003年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或有必要将条例上升为法律。

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这两年关注的重点。杨松认为,我国当下正处于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的窗口期,制定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具备较好社会基础。

其中,她指出,应当设专章,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应对机制。“建立责任明确、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科学精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还应该设专章,建立科学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下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作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补充。”她还提出,要建立法律专家咨询、专家参与决策法定机制。建议建立、强化、细化法律专家咨询、专家参与决策法定机制,为决策主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提供风险评估、决策建议。“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萌芽阶段的早期判断与应对上,应当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提供风险评估、决策建议,而不是一味等待中央专家组的意见以及疫情的国家正式发布,贻误最佳应对处置时机。”

何琳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基层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处于“双盲”局面,医务人员不了解疾病预防,疾控人员不懂医疗。

朱同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

推进其能力建设,留住人才,借鉴西方模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待遇很关键。

戴秀英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

建议成立全国督察组,尽快完善村医补贴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可支持村医按工作量获得应有的劳务报酬。

强基层的机遇与挑战

有人说,2022年将是“基层医疗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级诊疗、优化就医秩序,基层防病治病能力被摆在了显著的位置。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卫生服务。

报告中强调基层医疗的地位,也正是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直在呼吁的内容。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疾病医院院长庹必光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应该在乡村,乡村医务室肩负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重任,对筑牢基层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网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功能定位上,村医务室或者社区服务站承担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要进一步提升村一级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牢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但他同时指出,“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来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其在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数量和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数量、全科医生数量极不匹配。”他认为,要像支持教育一样支持医疗,人人都应该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并由政府财政支持,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健康需求。

谈及基层医疗服务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认为,当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现状是多重因素制约的结果,如,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上下联动机制仍未真正发挥作用,基层医院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医联体相关配套政策还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信任度有待提高,等等。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就是人才和技术,其中,人才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业内专家们的共识。

王积薪挥袖擦掉脸上的泪水,当即将三个少年带到棋室里,信誓旦旦,一定要将浑身棋艺倾囊相授,还要东方宇轩除了管理谷中事物之外,也应抽空过来弈棋,毕竟,这个谷中,只有他们两人才是唯二的弈棋高手。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何琳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基层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处于“双盲”局面,医务人员不了解疾病预防,疾控人员不懂医疗。例如,她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医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打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基层部分疾控机构人员,甚至是省级相关疾控专家,只能做公共卫生管理,看不懂片子和病理报告。同时,“在一些评估和调研中表明,基层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依旧突出。”何琳说。

“推进其能力建设,留住人才,借鉴西方模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待遇很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曾到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研,得知其医生大都来自大型医疗机构。“这部分人不在学术上争取,有志于服务基层,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待遇比剑桥大学还要高。”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也在调研中发现,村医待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她指出,“以宁夏为例,各地村医年平均收入仅为2万~3万元,远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很多地方的村医没有基本工资或定额补助,只能依靠公卫经费、基药补助、诊疗费和务农来维持生计。”她建议,成立全国督察组,尽快完善村医补贴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可支持村医按工作量获得应有的劳务报酬。

经历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朱同玉指出,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的第一个监测点是医院,而不是疾控中心,所以要赋予各级医院公共卫生的职能,让他们能够在初期准确识别这些疾病。同时,要提升疾控部门的数据分析和疾病监测的能力,武汉疫情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对聚集性病例进行早期分析和病源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何琳表示,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最为关键的是推进医防融合。她认为,县乡村共建医共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留住人才,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县乡村协同联动机制助力提升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能力,可以有效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现医防融合、平战结合。

谈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自我定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指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要重在“基层”和“基本”。他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恰恰在于实现了老百姓的就医便捷,同时,在慢病医防融合上,解决了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在医疗服务内容和标准上,基层医疗机构切忌强调高大全,而应精且细。”

王贵齐强调,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重在“基层”和“基本”,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康复、安养、健康管理和医防融合的衔接工作。根据慢病健康档案的信息,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主动对辖区内的居民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肿瘤的初筛,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再送至三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之后再回到社区进行康复,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他建议,医疗卫生部门应明确基层医疗机构针对主要慢性疾病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并据此组织医院培训、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有效做好医防融合工作。

王贵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

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恰恰在于实现了老百姓的就医便捷,同时,在慢病医防融合上,解决了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在医疗服务内容和标准上,基层医疗机构切忌强调高大全,而应精且细。

杨杰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目前各大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进口的占比过高,还是要在自主创新研发上面花大力气。

加强国产药械自主创新

创新仍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无论是当下的中国,还是行业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都在强烈在“呼唤”科技创新,呼唤原始创新。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也纷纷将建议和提案聚焦于此。

医疗健康行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为加快医疗器械行业创新提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杨杰孚表示,目前各大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进口的占比过高,还是要在自主创新研发上面花大力气。

他指出,国家把创新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核心位置。但医学方面的创新是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第一个就是药品研发,创新药物。第二个就是设备,尤其是高端设备。三甲医院的高端设备(例如)CT、核磁、血管造影机、超声心电图等,可以说90%都是进口欧美的。我们这方面自主的产品太少了。”

“第三个是产学研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杨杰孚认为,因为其中牵涉的知识面太多,这不仅是医学的问题。相关的大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形成“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模式。对此,他建议,国家应该给予特殊的投入,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蔡威认为,提升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能力,要按照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基地+网络”的运行模式,系统谋划和布局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开展人工智能与医学、新药研制交叉研究,争取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把医药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解决依赖进口问题消除“卡脖子”风险,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把发展权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

我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如创新医疗器械特殊审批制度加快了创新产品的审批速度,但是创新医疗器械完成产品注册证后须到各省区市和各地医保挂网才可以销售,这导致一些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后不能及时参与医院采购。

针对上述情况,全国人大代表、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张海军建议,开通创新医疗器械医保物价绿色通道,使得创新医疗器械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请各地医保挂网价格,或者直接在国家医保局申请价格各地参考。他还建议,建立创新医疗器械价格评价机制,成本定价结合市场定价,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参考,允许创新的医疗器械企业申报价格时适当体现创新研发成本。

张海军全国人大代表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建议开通创新医疗器械医保物价绿色通道,使得创新医疗器械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请各地医保挂网价格,或者直接在国家医保局申请价格各地参考。

董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

建议对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规划,进一步明确民间中医药验方、偏方、治疗方法等在中医药学系统中的定位。

林凡儒全国政协委员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改革完善中药注册、审评审批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与中药价格、医保、报销等政策制度的有效衔接,激发中药企业新药研发动能。

中医药借势发力 深化改革

近年来,抗疫使社会公众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少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是良好的社会基础,应该借势发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支持力度,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中医药在我国一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社会认知,但传承和创新一直是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中医药科学体系中,民间中医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民间医学智慧的结晶,以其简便、易操作、成本低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却陷入了困境,大量的民间药方和绝活,几乎失传,很多民间中医后继无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瑞分析认为,民间中医失传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民间中医药者大多依靠祖传手艺治疗单个疾病,医学知识不系统,难以取得行医资质。其次,民间中医药大多讲究父子相传、师徒相传,很多民间中医正在失去师承或父子传承人。此外,民间的验方多为经验积累,缺乏药理、毒理方面依据,加上对民间验方的收集、整理、研究力度不够,使很多民间中医药成果,不能进入公立医院医疗体系。

他建议,对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规划,进一步明确民间中医药验方、偏方、治疗方法等在中医药学系统中的定位,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牵头成立民间中医药传承的机构,统一领导挖掘抢救民间中医药瑰宝工作。多措并举,加大民间中医药挖掘整理力度,组织专家编撰有关民间中医药成果集锦。同时,相关部门应为民间中医工作者搭建传承平台,加大抢救整理的力度。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实施基于临床价值的优先审评审批制度,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优化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全国政协委员、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凡儒认为,在具体实施层面,中药审评审批环节仍存在新药批准率低、工艺标准滞后、适应证审批保守等问题。

为此,林凡儒建议,改革完善中药注册、审评审批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与中药价格、医保、报销等政策制度的有效衔接,激发中药企业新药研发动能。全面实行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备案制。除中药注射剂等高风险产品外,持有人只须将工艺变更内容和相关研究报省级监管机构备案即可,彻底解决困扰企业的出膏率等问题。还要建立反映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评价技术体系。尽快建立人用经验的中药审评审批技术要求和证据体系,构建不唯成分论的综合质控标准,对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新增适应证放宽审批要求,加快审批进程。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及需求增加等因素的促进下,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之势。数据显示,2020年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持续超过14%,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4.8万亿元。

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但也是亟待“标准化”的关键一环。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表示,目前,我国中药材粗犷式种植的现象依然普遍。以育种为例,我国中药材良种覆盖率不足10%,基本还停留在“自繁自用”水平。对此,今年两会期间,黄璐琦提交了《关于制定〈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的提案》,建议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关于《国家中药材质量规范》的编制路线,黄璐琦认为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共同组织全国优势科研资源,整合本草、鉴定、栽培、加工等方面专家,按照文献数据收集、检测验证、复核、征求意见、审核发布等环节,按品种制定。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中医药医疗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