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庆群
透过笼罩我的夜幕,
层层黑暗深不见底,
感谢上苍曾赐我,
不可征服的灵魂。
就算被命运无情摆布,
我未曾退缩,未曾悲泣。
经受过一浪又一浪的打击,
我满头鲜血不低头。
在这满是愤怒和泪水的世界之外,
恐怖的阴影在迫近。
即便威胁经年累月,
我始终毫不畏惧。
无论我将穿过的那扇门有多窄,
无论我肩承何等责罚,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埃内斯特·亨利的代表作品《不可征服》。
当我第一眼在冯静的纪实文学《不可征服——中国姑娘徒步南极难抵极纪实》的序言前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深切地感受到威廉的作品与冯静的同名作品之间的联系。
如果不是一位北极问题研究专家的强力推荐,我一般不会阅读这样具有鲜明个人经历特色的作品。我从威廉的诗作开始,一步步地跟着作者冯静“奋勇前进!进!”。
虽然探险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因为它与普通人的生活距离太远而很难让人走近。那么以探险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除了给读者带来敬佩、惊叹、不可思议等以外,很难成为流行和热门的作品。当然我对此类作品了解得也并不多。但是冯静的《不可征服》与被我束之高阁的那些日记体的中英文探险类书籍相比,不仅充满了知识点还彰显了价值观,并且不晦涩、不枯燥、不矫情、不说教。全书流畅细腻、用词考究的散文语言,以及熟练运用的闪回等技巧,使这本书更像一部纪传体电影。这部电影将作者长年旅行探险的一帧帧珍贵记忆串联起来,并与历史上的极地探险家达成了互文和共情,十分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
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挺进南极点(Geographic South Pole)”,下篇是“远征难抵极(Pole of Inaccessibility)”,还有“伴我一路远征的亲密‘战友’”,以及远征大事记、远征南极点进度表、远征难抵极进度表等附录。因此,本书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远征故事,还提供了具有实操价值的指南,以及关于南极点、难抵极的“科普”。
冯静在书中这样写道:
“几个世纪以来,象征着终极的南极点,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占领南极点意味着控制整个南极。美国海军少将George J. Dufek于1956年10月31日降落在南极点,冰上打孔树立竹竿,升起美国国旗。同年11月,美国海军在此建造了第一座永久建筑,并遵照资深探险家海军上将Richard E. Byrd的提议,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
“为了制衡美国南极点建站的局面,苏联决定在难抵极建站。美海军上将伯德(Byrd)曾计划抢先飞跃难抵极进行航拍侦察,但由于天气恶劣没有成功。苏联人1957年首次车队远征也遭遇失败,但世代在苦寒之地求生的民族是极有耐力的,他们重整旗鼓,第三次苏联南极考察队派出一支18人组成的车队,于1958年12月14日,赶在LGY结束前到达难抵极。搭建了一座可供四人使用的预制木屋,安装了一个无线电棚、两个无线塔和一套气象仪器。最初留存的物资可支撑6个月,但队员们认为此地太过偏远,只能用于短期访问。12天后,飞机降落,4名队员登机撤离,其他人随车返回。
“直到1964年1月,第九次苏联南极考察队才二度前往。次年,一个美国队停留了不到一周,离开前,把屋顶的列宁半身像从面朝莫斯科转成面朝华盛顿。1967年,苏联人最后一次返回,纠正了列宁像的朝向。此后,难抵极考察站孤单地矗立了40年,直到2007年,N2I风筝远征队到访。”
我之所以连篇累牍地把这段文字呈现给读者,是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就算那个在南极点东经55度,800多公里之外的冰原之上,距离南极大陆所有海岸线最远的不可抵达之极,仍有人类的梦想和征服。难抵极,一个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因此,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读者打开认识南极的一扇窗。
是的——
难抵极和南极点一样,在国际政治中,通常是符号一般的存在,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就像书中所写,某海岸以挪威公主的名字命名,某远征得到了英国皇室的名誉赞助,某考察站上矗立着列宁的半身像,某地标有12国国旗半环着。占有和征服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场景,在科技革命的助力下,大国博弈也有了鬼魅的浪漫色彩。
难抵极和南极点一样,远离现代文明,却挡不住世界各地探险家追逐的脚步,哪怕以生命为代价。就像书中所写,“出汗会死”,任何微小的差池都不能有,但以探险为生的人,“不去会死”。坐着直升机飞越南极大陆的游客大多是为猎奇,而拖着雪橇和病体在冰原上翻越雪脊的远征者,当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或在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别样的意义。
难抵极和南极点一样,对于世界上99.9%的人来说,恐怕都只是一个或是听过或是没听过的地理名词。南极的魅力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太过遥远且模糊,远不及日常的一餐美食来得实际和令人满足。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有没有去过那里根本不重要,甚至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伪命题。然而,人们往往在熙熙攘攘中记不起: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怒与哀,甚至喜和乐?
冯静在《不可征服》中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身体的探险、心灵的探险,还有人性的探险。在那个远离文明社会的侘寂之地,没有原住民,没有机器轰鸣,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在为数不多的人类足迹中,也或深或浅地隐藏或诉说着人性中的善与恶、真和伪、美及丑。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从来都是生与死的角斗场,古往今来概莫能外。而活下来的,都是不说废话的最强大脑。
有人曾问过作者:书名《不可征服》是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感觉好像没说全或没说完,是什么不可征服?还是不可征服什么?作者的回答很简练:“自然不可征服,而人不可屈服。”字面的意思,我觉得我懂了,但合上书之后,我又觉得我可能理解的只是字面意思,似乎又浅薄了。毕竟,作者经历的,我未曾经历,而我所感受到的,也只是基于我的经历的有限感受而已。也许,直到有一天,我也抵达了心中的难抵极和南极点,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精神世界的丰富、远征经历的丰厚,以及这本书在思想上的丰盛。
“大自然没有征服者,人类的力量太过渺小,今天所能取得的任何一点点成就,无不建立在前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突破之上。你我皆凡人,了不起的是这个时代。”冯静在书的结尾处这样写道。
当我看到她怀抱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在南极大陆难抵极的列宁雕像前与中国国旗合影的时候,我突然热泪盈眶。
什么是不可征服的?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之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是的,第二好的和最好的,都不是不可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