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合作,家园共育

2022-05-11 12:51:31陈晓华
考试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幼儿园

陈晓华

摘 要: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幼儿园存在互相推脱责任、教育理念分歧,幼儿园不能完全满足家长需求、家庭教育长期影响幼儿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幼儿园与家庭在沟通过程中缺乏信任、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协商、在资源整合中缺乏互助、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机制、在后续工作中缺乏跟进。当前实施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社会分工的现实需要、儿童个性的天然要求。因此,幼儿园应该与家庭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健全融洽的沟通机制、整合双方的育人资源、增强彼此的信任责任、持续性跟进后续教育、组织丰富的家园合作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家庭;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10-0159-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纲要》还指出:“充分利用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可见,教育好幼儿既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将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教育的职能,双管齐下,全面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 简述幼儿园家庭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家长幼儿园存在互相推脱责任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成长,但是由于幼儿教育的隐性、不可控性,家长和幼儿园会在一定问题上出现互相推脱责任的现状。比如,幼儿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或娱乐中,精力无法集中起来。那么家长会认为是幼儿园教师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幼儿园教师认为是幼儿自身家庭教育不好,导致幼儿没有形成良好的专注力。而其实事情具有两面性,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双方共同来努力解决。

(二)家长幼儿园存在教育理念分歧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活动中,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努力成就幼儿时,会出现教育理念的分歧。比如,家长会想尽办法让幼儿脱颖而出,学习课外文化班或者艺术班,拔苗助长,过分挖掘孩子的潜力。幼儿教师会建议幼儿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兴趣方面适当发展,而不必要求全面发展,也不必要求提前发展。

(三)幼儿园不能完全满足家长需求

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也是比较理想的。比如,家长会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成绩。而实际上幼儿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不能够完全掌控某个个体的思想或行为,只能是尽力引导,而且性格、习惯都是在长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四)家庭教育长期影响幼儿的发展

幼儿从出生一直到成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教育。家长会在家庭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或是有特性的场域。幼儿在这种特殊的场域中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处事风格、心理机制和行为特点。比如,幼儿在一个疏离、冷漠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幼儿的性格会比较孤僻、害羞,自身缺乏安全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而相反,幼儿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幼儿的性格会比较活泼开朗,处事大方得体。

二、 幼儿园家庭协同育人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家庭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缺乏信任

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但是幼儿园和家庭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信任。比如,幼儿在学校出现了发烧感冒的情况,家长有可能会对学校的保育工作产生怀疑。家长会认为可能是学校的膳食不够营养、教室内通风不好、幼儿园班级人数太多太杂、幼儿教师太少,不能够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幼儿。而教师会认为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没有为幼儿及时更换衣物,没有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

(二)幼儿园家庭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协商

幼兒园和家庭作为教育的双方应该互相协商教育的方式方法,共同督促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往往缺乏协商。比如,幼儿在参加学校艺术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会碍于面子,强制孩子报班学习、进行比赛,而实际上孩子对艺术并不感兴趣。但家长担心不参加会影响教师的业绩,进而影响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因此就产生这种不情愿的参与。而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坦诚相待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的话,那么双方都能够获得理解和尊重。

(三)幼儿园家庭双方在资源整合中缺乏互助

幼儿园是社会教育资源中的一部分。培养幼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手工艺术、认知实践、娱乐欣赏等活动。幼儿园举办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财力支撑。这时,如果家长能为学校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学校会有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育人工作当中。比如,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的过程中,幼儿园需要进行现场布置、化妆、租赁演出服装、拍视频、剪辑等,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幼儿园提供一些人力或资源支持的话,那么庆祝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四)幼儿园家庭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机制

合作是在双方都能够互利共赢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制定相关的合作机制来约束彼此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幼儿家长长期工作繁忙难以准时接送幼儿上学,这样家长就可以委托幼儿园帮忙接送幼儿并给予一定的费用。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园区设置意见箱,收集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提升幼儿园的服务水平。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引导家长共同承担教育义务,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五)幼儿园家庭双方在后续工作中缺乏跟进

幼儿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常幼儿在毕业以后,幼儿教师和家长不再密切联系,幼儿教师开始重新关注新的班级幼儿。这样缺乏后续跟进,没有及时关注幼儿的教学效果,会导致教学没有反馈,不能及时改善教学中的问题。幼儿园无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也就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 当前实施家园共育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幼儿阶段,幼儿的大部分生活起居还需要依靠家长来指导完成,在生活中陪伴幼儿最多的还是家长。其中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养成都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帮助幼儿形成。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习活动或是手工、实践活动都是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共同辅助幼儿来完成的。比如幼儿学习舞蹈刚开始会觉得辛苦,不想继续。这时候需要家长做工作,通过奖励或惩罚等手段来说服幼儿继续练习,随后具体的动作需要幼儿教师来进行指导。

(二)社会分工的现实需要

当今社会分工明确、细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长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使得整体社会的工作效率变高、创造的财富更多。但是全职妈妈或爸爸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学习效果,把幼儿送到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使家长将更多精力投入自己的工作、事业中来,以高效劳动能力换取社会财富,来供养家庭开销。幼儿更早地融入集体生活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而当前大部分的家庭老人接送幼儿,而其余相关教育工作由家长来完成。因此家庭幼儿园共同合作协同育人是社会分工的现实需求。

(三)儿童个性的天然要求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都是在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行为。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伙伴的支持和陪伴。有了他人全时段的陪伴,幼儿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学习更多的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同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和娱乐时,他们能够更理解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有更多的默契感和成就感。因此,家长们把幼儿送到幼儿园进行集体教育辅导,儿童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快乐,而家长也能够减少疲惫感。

四、 幼儿园家庭协同育人的策略探析

(一)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

幼儿主要在两个教育阵地进行成长,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但是学校和家庭双方发出的声音要一致,也就是说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要统一,只有双方达成一致的理念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成长,否则幼儿在面临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分离感,不知所措。比如,俄罗斯的幼儿园会让小朋友中午在摇篮车中穿上棉衣半躺着睡,而且摇篮车也会放到室外阳台上,即使外面下雪也照常进行。家长和幼儿园都认为这是在锻炼小朋友的耐寒能力,会增强小朋友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假如双方意见不统一,可能会导致出现虐待儿童的说法。因此,幼儿园要及时通报幼儿在校表现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双方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促进双方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把育人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二)健全融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家园密切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育人质量。幼儿园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建立家长委员会,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家长参与进来,及时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共同与幼儿园探讨改革方案。幼儿园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周末碰头会,引导家长和幼儿都参与到会议中来,碰头会可以由家长轮流主持,积极吸纳家长好的意见,听取合理的诉求。例如,幼儿园可以以“增进了解,增强服务;关注学习,关注成长;家校一体,共育共赢”为主题通过家长开放日,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幼儿园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家长征求关于良好生活习惯形成问题的意见,这样家长会给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身在家庭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家长们也会共同探讨好的做法。

(三)整合双方的育人资源

幼儿的成长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撑。在家庭教育中比较充裕的有人力、物力、时间资源,而幼儿园掌握更多的是运动、教育资源。双方应该以合作思想为指导,以为幼儿成长负责、为幼儿发展服务、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为出发点,营造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库。例如,家庭中有幼儿的玩具、图书等资源,如果能够将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分享,那么资源的利用率就增加了一倍。另外,幼儿在上学放学的路途中,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接送。其實很多幼儿居住地距离不远,可以整合多个幼儿的资源,由专门的人员进行接送。周末也可以分时段,让幼儿来玩园区的运动场所、娱乐设施等,由家长轮流监管,增强家长的自助意识。

(四)增强彼此的信任责任

信任往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基石,责任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教师和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信任之后才能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才能共同督导幼儿完成学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那么如何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首先是要坦诚相待,彼此真诚地对待他人,给他人留下善解人意体贴包容的印象,为以后共同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是真实的表达诉求。教师和家长是教育共同体,只有互相真实的表达诉求才能够让对方理解真实意图,减少在交流中产生的隔阂或误解。教师和家长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可以互留联系方式,表达个人的教育观点,征求对方的意见,为后面的教育做好铺垫。后期通过班级微信群等途径,让年轻的家长们时刻关注幼儿园的最新动态,化被动为主动,让家长们信任教师。

(五)持续性跟进后续教育

如果说教育是一趟旅行的话,那么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就是这趟旅行初期的监护人、陪伴者。在幼儿成长的阶段,家长与教师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共同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但是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小学后,幼儿教师逐渐与幼儿失去了联系,也不再关注幼儿后期的成长。这样的话会使得教育效果无法反馈,甚至出现问题以后,不能够及时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幼儿进入成年以后,有些学生会出现抵触异性或是出现一些反社会的暴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幼儿的童年时期。如果幼儿教师能够帮助分析幼儿当时的状况或遭遇,那么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其改善和解决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幼儿成长档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幼儿在小学的情况,并做好教学改革台账。

(六)组织丰富的家园合作活动

提高家园合作质量既是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因此,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园合作活动:幼儿园教师做好家长园地,及时更换内容,并向家长宣传多方面的幼教信息,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督促各班教师做好幼儿成长档案的工作,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情况,并做好反馈记录;通过班级微信群等途径,让年轻的家长们时刻关注幼儿园的最新活动,让家长们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以年龄段或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活动准备充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内容有益有趣有指导性。让家长们改变以往对家长会的印象,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五、 结语

幼儿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引导和陪伴幼儿健康成长,使幼儿的童年充满快乐时光,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因此,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幼儿教育研究实践中来,不断促进幼儿园与家庭树立统一的教育理念、健全融洽的沟通机制、整合双方的育人资源、增强彼此的信任责任、持续性跟进后续教育、组织丰富的家园合作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珊泽.基于生命发展的幼儿园整合课程,指向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幼儿园整合课程内容统整与学习方式研究》书评[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12):63-64.

[2]任梨源.“家”“园”共育: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J].家庭生活指南,2021(1):17-18.

[3]贾莎莎.提升教师游戏力,让孩子在“玩中学”:《从游戏的理论到实践:用教师的玩支持孩子的学》书评[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1(11):63-64.

[4]王杨,侯伟新,刘婧月.基于“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11):184-186.

[5]张玉萍,马红.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的实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1):72-73+7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庭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恋练有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