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青
摘 要:创新是国家振兴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尤其在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儿童正处于“启智益能、怡情养德”的原始黄金时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为线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教育;创新思维发展;儿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1-0063-03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Core Literacy
WU Yanqing (Situ Street Primary School,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national progres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ldren are in the original golden age of "enlightening intelligence and energy, and raising moralit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quality is important to their childr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ctivities as a clue to explore.
【Keywords】Information educ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development; Children's ability training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无论在“工具性教学”还是在“人文性教育”上,如果疏忽或者错过了这段“原始黄金”时期,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来说,不仅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是无可逆转的。由于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儿童的大脑和心智就像“一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缺乏“思维定势”的束缚和限制,正处于“描红则朱、绘黛则黑”的最佳状态。在这个启蒙教育阶段,教师高度重视并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激活他们现有的思维空间,提升思维灵活性,而且有利于开发他们内在的思维潜能。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与思维品质大有裨益。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活动中,培养儿童创造性能力有什么价值呢?又如何进行有效性培养呢?
1.简析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价值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走向成功和发展的根本之道,绝不在于其他更多方面,而唯有在“实践、探究、创新”良性循环中不断地运行。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及其课程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个性化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上,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品质上,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其具体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由于计算机操作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应用基础上,从这个角度而言,该学科活动其实就是在“教学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软件”。众所周知,信息软件不仅涵盖面广——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更新快速、及时——层出不穷、永无止境。所以信息技术学科教与学的“潜台词”是:其本质不在于其他方面,而是在于——“培养学用结合的意识与能力、精神与品质”以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有创新的能力”。二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从具体目的和教学过程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内容不仅仅是程序设计,还更多地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优化和整合上——直接引领学生在不断地“创新”。虽然小学生的能力与水平是有限的,对于他们来说,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然而,在对于如“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软件和Scratch软件”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认真学习并逐步学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利于激发丰富多元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在打开创造思想领域中的“潘多拉魔盒”。这难道不是令人期待的“创新”现象吗?这种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不是引领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必需品”吗?在小学启蒙教育这一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季节,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和能力素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这绝对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未来”的德善之举。
2.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究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来说,“电脑绘画”这种视觉艺术,不仅契合儿童生动活泼的学习心态,而且融“手、口、眼、脑”等各类感官活动为一体,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优质平台。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电脑绘画”教学为例,主要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乐与同行分享并请批评指正。
第一,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创设良好活动环境,有效诱发儿童创新思维,引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走向良性发展状态。认知学和现代教育学认为:“环境生成心境,心境决定学情。”其义重在表明“环境”因素对于学习活动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群体,由外在环境而形成的情绪因素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具体说来,轻松愉悦的良好情绪有利于激活内在驱动系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有效统一,进而在自觉不自觉中释放他们的内在活力和潜能,进而充分诱发他们的主动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反之亦然。有鉴于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诱发儿童“电脑绘画”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思想指导下,在活动空间氛围的设计上多做思考、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比如,在班级或电脑教室内的墙壁上,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拟人化、动漫化、幻想化”内容,让形象活泼、色彩调和的图像等,赋予童真童趣的个性化特质,让电脑绘画不断地变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起来。以电脑“画鱼”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在室内贴上各种“魚类”图画,把认识区变成了“鱼的海洋”。师生共同欣赏“水族馆”音乐,以此引导小学生用语言和动作来描绘对它的各自感受。03387B4E-BD8B-477C-AE0F-F87C0CEFE64E
第二,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加强生活元素链接,有效诱发儿童创新性思维,引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走向良性发展状态。有业内人士强调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经典论断,意在强调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现象之间,在客观上始终存在“深度融通、相辅相成”的一种紧密关系。信息技术知识及其学科活动,又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和道理呢?人所共知,人脑的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已有感知事物的大量“感知形象”,经过“抽象、粘贴、夸张”等特殊思维方式,进行重新“加工与组合”而逐步形成的。这种大量的“感知形象”,就是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元素。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还是哪个层面来说,信息元素与社会生活之间,不仅“现象”是同在,而且“外延”上还是恒等的。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对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多看、多听、多想、多练”,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各类生活元素,为逐步地实现“自我创造”现象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农贸市场》电脑绘画教学为例。首先,让小学生注重观察实际生活中“菜市场”的各种布局和形式。如农贸商品是如何有序摆放的,买与卖双方在交易中的神态和市场氛围如何,等等。在课堂组织电脑绘画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观察所得,并结合自己的适当想象,画出农贸市场的“菜品丰富、人来人往、场面热闹”的景象。有了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场面来引领,孩子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画出了各具特色的景象,如跃出水面的“鱼儿”、色彩鲜艳的蔬菜以及买卖双方的不同神态等。那些略带“夸张”的画法,不正是儿童的创新性思维元素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元素,不仅是激励与引领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活水源头”,同时是引领他们逐步走向“学与用结合、知与行统一”的根本活力所在。有了学用结合状态下的自主实践和情感体验,“灵感现象”与“创新元素”就会在某个不经意间邂逅。“生活化”教学对于信息学科活动,对于培养儿童实践精神和创新品质,价值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借助事物丰富联想,有效诱发儿童创新性思维,引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走向良性发展状态。正如上文所说,一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现象,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感知”基础上的。不仅如此,除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实际感知”,还必须要历经丰富个性化的“联想”活动,才能由此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元素;否则,一个人如果光有“实际感知”,“创新”现象又会从何谈起呢?换句话说,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要想培养儿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还必须注重培养他们的“丰富联想”元素。以《秋风来了》电脑绘画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演绎“秋风来了,树叶飘零”的生活化图景,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以此积极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秋姑娘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了,她们带领一群树叶,在阵阵欢乐的舞蹈中,翩翩然、欣欣然地落在了大地上”。多么诗情画意的场面!多么丰富有趣的想象啊!在这种良好状态和有效想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或个体独立进行,或在多人小组合作状态下,一边用自我想象的动作来充分表现“树叶飘落、翩翩飞舞”的优美样子;一边联系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切实体会并尽情表演“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时候的那种心态和那些表情。于是,或“欢快欣然”或“伤心难过”,或“恋恋不舍”或“依依不惜”,或“勇敢表现”或“害怕恐慌”等等,各种各样的神态和动作纷纷地呈现出来。这种不尽相同的“哈姆雷特”现象,正是在“丰富联想”下的创造性思维之“花”。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客观性联想和创造性现象,对于孩子们的“电脑绘画”活动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个性。借助信息技术来培养创造性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教从表象入手,学于直观感知。”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活动需要借助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活动,更加需要“形神具备”的实质性支撑。尤其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正处于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严重缺乏“凭空想象”的能力和基础。然而,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力、模仿力和可塑造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给予相应地“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定能够在善教与乐学状态下赢得令人期待的胜利。思想灵感和创新现象就会“不期而遇”。
第四,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汲取知识整合涵养,有效诱发儿童创新性思维,引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走向良性发展状态。在学校教育中,尽管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类学科,然而,无论从知识来源、学科构建上而言,还是从应用功能、丰富发展角度上来说,它与其他多类学科知识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合荣分损”的紧密关系——“活水与源头”“树木与根本”关系。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把信息知识及学科活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从“跨学科知识整合”中攫取实实在在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掘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把他们逐步引向“善教乐学、善思乐动”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为例。在一次电脑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与小学生一起回忆《龟兔赛跑》的趣味童话故事,然后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电脑绘画”形式来反映这个故事的情节和结果。有些儿童画了“兔子在翘脚睡觉、乌龟在流汗爬行”图景,有些儿童画了“乌龟终于获胜、兔子满脸愧色”图景,有些儿童画了“兔子认真道歉、乌龟真心安慰”图景,有些儿童还画了“森林王国在表彰乌龟,同时在告诫动物世界”图景……从这些不同形式和多元结果来看,不仅显现了令人期待的“创造性”现象,还让孩子们从中自觉主动地接受了“人文性教育”。再如,上述所说教与学现象,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儿童发展等需要把信息技术“电脑画图”活动与美术、音乐、体育等多类学科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跨学科知识整合现象,不仅体現了“融合与创新”,还是对儿童在激励与引领。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如果说儿童暂时还缺乏足够的“真正创新”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他们从“变化与翻新”开始慢慢地实践与努力。通过潜移默化和点点滴滴”、通过因材施教和相互启发、通过厚积薄发和善教乐学,创新总会悄然而来的。
3.结语
如果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那么在众多的能力与素养中,“自主性学习能力”是基础因素,“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过程因素,“个性化发展能力”是目的因素,而“创造性能力”则是贯穿于各类活动与各种能力的常态现象和常在因素。作为一门极具综合性、能动性和实践性特质的基础性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品质的优势学科,还是一个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优质平台。教师善于以上述几个方面为实质性抓手,实事求是、持之以恒、不断深化,定能在熟能生巧中有效构建基本模式,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军.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性探究[J].科学咨询,2021(05).
[2]刘晨. 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J]. 考试周刊,2021(64).03387B4E-BD8B-477C-AE0F-F87C0CEFE6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