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疫精神引领英语课程思政价值导向
——以新技能英语教学为例

2022-05-10 03:36:34何冬芝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句型抗疫情怀

何冬芝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灾难铸就民族风骨,苦痛砥砺中国精神[1]。中国抗疫行动成效显著,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示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闪亮标识。在高职院校,持续的疫情虽然影响和限制了英语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为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丰富了英语教学文化内涵。

一、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抗疫精神教育元素发掘提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概括了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他说:“在我们同这场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因此,感悟伟大的抗疫精神,我们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理解。

(一)生命至上的人民情怀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待人民生命的态度直接检验着一国政府的执政道德和价值标准。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的世纪大考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用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行动交上了一份令人民骄傲自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优秀答卷。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中国在考卷上书写的浓墨重彩一笔。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2]。回望历史上大灾大难,环顾世界各国的疫情瞬间,中国在抗疫行动中对每一个生命的平等尊重和全力救护令人感动。中国作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重承诺掷地有声,成为抗击疫情斗争中的最响亮的战斗口号。“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如一的政治理念。人民情怀,大爱无疆,这是英语课程思政中应该倡导的时代价值理念。

(二)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认同与人生追求[3]。同疫情开战的这场人民战争,闻令而动,人人参与,个个支持,全国人民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和自律性。正是14亿人团结如一体的高度觉悟和有力支援,成为我们最终战胜疫情的底气所在。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体现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是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倡导和诠释的价值理念。

(三)舍生忘死的壮士情怀

舍生忘死是热血中华儿女勇赴国难的崇高品格,是取得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从苦痛灾难中一步步走来,生生不息,从来不是靠什么救世主,而是因为在我们民族危难关头总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舍身报国、慷慨前行”,这就是民族精神孕育的壮士情怀[5]。舍生忘死,一往无前,新时代需要这样心怀责任和担当的真心英雄。

(四)尊重科学的求真情怀

新冠疫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来自自然的挑战和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科学是战胜疫情的根本措施,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有效手段。

科学精神的秉持和坚守才是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面对这种人类首次发现的新型传染性病毒,中国在抗疫斗争中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在发现和治疗病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这是每个青年人都要培养的对待生活和职业的科学态度[6]。

(五)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类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7]。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德报怨,主动对遭受疫情重创的诸多国家伸出援手,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兴亡与共,这种大格局、大情怀和大胸襟正是新时代有为青年一代要努力培育的精神境界。

疫情犹在,而抗疫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它不断放射着科学理性、昂扬向上的的时代光华。教师的职责在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是教书的目标。高职英语教学在传授外语交流技能的同时,也要守好立德树人这段渠,种好课程这块田。

后疫情时代,人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满足方面重构美好生活并重新审视生活价值链接和民族精神谱系的构建[8]。在新技能英语基础教程(3)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促学策略,在提升学生看病就医等健康生活方面外语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广大同学感悟抗疫精神,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开启积极生活模式。同时,通过典型抗疫实例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奉献热情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抗疫精神实践

(一)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一是职场涉外沟通目标:能够掌握医患沟通的英语表达方式,有效完成与身心健康相关的医患沟通任务。二是多元多域文化交流目标:通过看病就医英语交流方式的教学,提高外语沟通技能,掌握必要的跨域文化知识,完成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任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三是语言思维提升目标:在学习中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创新创造性等思维品质。四是自主学习完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学会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和运用恰当的英语学习策略,以此来不断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人文素质目标

一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育良好生活习惯。二是通过抗疫典型事例融入授课内容,加深学生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三是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理念的魅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二)理清教学思路

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教师通过“课前线上检测—问题反馈—提供多样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引入—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设情境—总结分析—评价反馈”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总结。

图1 英语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词汇句型学习了解英语看病就医的沟通方式,认识健康重要性,小组就如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展开讨论,通过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解决过程掌握跨文化沟通的医患交流内容。通过观看案例视频图片,展示师生在疫情期间发挥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和发扬抗疫精神。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医患交流教学设计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点评、打分、反馈来诠释健康生活、幸福中国理念,实现课程思政多重价值教育目的。

1.课前准备

一是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反馈。二是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线上反馈,同时布置课前任务单词、句型预习单。学生要根据教师反馈调整学习侧重点,同时查阅单词句型用法。三是媒体资源及教学目标:在信息化手段运用方面,教师利用学习通发布任务,实现学生通过反馈进行促学的设计意图。

2.复习导入

一是教学内容,回顾上次课所学重难点知识。二是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复习,教师提问,学生抢答;之后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利用学习通发布心理测试,学生作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分析。三是媒体资源及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学习通平台实施教学,通过心理测试让广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健康生活意识。

3.视频播放并讲解

(1)教学内容

首先学习对话中有关压力造成的疾病症状相关单词词组和医患交流的句型:vital signs,heart rate,tired,energy,symptoms,headaches,stress;Why do I have all these symptoms?

随后学习对话中有关缓解压力相关单词词组和医患交流的句型:exercise,walking,drinking,be supposed to do,healthy habits,I appreciate your help.

(2)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And why?并播放视频前半部分。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抢答,教师随后讲解、启发、点评、打分、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并根据反馈改进。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suggestions of the doctor in the dialogue?并播放视频后半部分。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仔细思考问题,并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抢答,教师进行点评反馈。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媒体资源及教学目标

通过超星学习通、观看视频提升学生听力和把握重点知识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医患交流相关词汇;有效完成给予他人缓解工作压力建议的沟通任务。健康问题多源于压力,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缓解压力方式的不同,比较世界各国抗疫举措。

课程思政目标:感悟抗疫精神,树立家国一体理念,感恩幸福中国,不断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4.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内容包括:一是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对话中出现的重难点知识。二是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教师播放对话音频讲解重点句型,学生以两人为组合分角色反复熟读文本内容,小组总结相关句型并分别汇报,然后教师点评打分。三是媒体资源及教学目标。从单词和句型出发,让学生掌握好相关词汇和句型,为练习对话打好基础。强调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目标: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培育风雨同舟博大情怀。

实践学习包括:一是教学内容:展示抗疫英雄风采,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二是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教师发布图片及视频,学生朗读并做记录。教师结合当前我国抗议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学生学习讲话精神、小组讨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师设定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展示在抗疫中我院志愿者风采,讲述师生志愿者故事,学生听讲讨论。三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能力。四是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公共责任意识,加深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提升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认同。通过展示学校教师在抗疫斗争中的风采,培养学生家国理念、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

1.教学效果

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综合潜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掘和释放,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通过全面展示抗疫斗争的成就,将中西方健康文化和实践进行客观对比研究,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导向,对于在加强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传播优秀文化,感悟民族精神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9]。在实践中,通过课程思政所产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我校很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教学评价

以促学评价提倡的四种核心策略(课堂提问、给学生反馈、学生互评和自评、发挥终结性考试的形成性功用)为导向,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10]。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促学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它更加注重过程评价,是探索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结合、行为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促学评价实施思路

它将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确定为:线上自我检测—问题反馈—线下课堂实践—问题反馈—实境演练—总结分析。

(3)以促学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对学习者的影响

在促学评价的理论下实施多元评价和反馈机制,反馈紧密联系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教学围绕“评价标准”突出反馈内容,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情况见图2、表1。

表1 学生考核评价分析

图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五)进行课程反思

1.教学创新点

第一,评价方式创新。以促学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反馈及时到位。每个阶段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进度。第三,将思政元素纳入到考核范围。将每节课融入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纳入到考核评价当中。

2.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对抗疫精神、社会责任、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的认同认知度,但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可能会导致课堂与实践脱节,易形成片断化认知,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深度养成。因此,今后应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到更多社会公益活动中去,知行合一,以行促知,指导和帮助学生团体开展与课堂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践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锤炼意志品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句型抗疫情怀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典型句型大聚会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