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强调学校应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为培养时代新人实施培育工程,应重视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理解这些要求的科学内涵,并正确用于指导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重要而急迫的研究课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是与共和国同龄的春城名校,全国文明校园。一直以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与使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勇于担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几十年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市实验特色的人才,也沉淀了市实验文化的底色和口碑。师生达成的共识是“团结是发展的基础,勤奋是发展的途径,求实是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为“建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高中”。这一理念,既是学校文化的全新选择,也是学校积极面对时代发展、勇于承担育人使命、着眼打造鲜明特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体现。
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在重视思政课程的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教育,努力促进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推进课程思政的重点主要在于实现思政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化和融合。只有结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才能收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想效果。本文主要从子衿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实践两大方面谈一谈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春市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是建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高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特质的优秀高中生。我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认真调研,做好分析,确立学生培养目标内容包括创新人才的“科学人文、发明创造、心理素质”三方面目标,既充分体现了国家要求、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人才特质包含了“科学人文”的知识与能力、“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核心要素在课程体系中都应体现。
依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细化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涵盖道德品质、逻辑推理、竞技精神、沟通合作、学会反思、思维发展、社会实践7 个方面共15 条具体指标要求。毕业要求细则充分体现出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充分覆盖了创新人才特征(科学人文、发明创造、心理素质)的全部能力要素,形成了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对于上述内容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出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而毕业要求则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和落实。
子衿课程体系是直接针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创建的,其具体课程设置是以有效实现培养目标为核心,利用课程地图清晰体现培养目标的实现脉络。学校优化了原有课程,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特色对国家课程体系进行了创造性地拓展和补充。合理确定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进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子衿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外部围成的六个领域是数学与计算机、语言、人文、实验学科、技术与劳动、体育与艺术,这六大领域按照标准涵盖了国家课程方案所要求的领域,属于国家课程的内容;内部所包含的三个领域是中国魂、思维与创新、自主发展,这三个领域涵盖了校本课程的内容。中国魂领域是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维与创新领域和自主发展领域则是创新高中的特色体现(见图1)。
图1 “子衿”课程体系图谱解读
学校依托子衿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动全员、全课程、全场域、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在进行课程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所有课程中都有思政的资源,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育人的观念,学校内所有场所都可以成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强调应坚持“六个要有”的基本原则,即学校要有氛围,课程要有特色,学科要有境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有创意,成果要有固化。
我校的政治组是长春市政治学科基地,特别重视传承与创新,在上好国家课程、传递国家意志的同时,注重开发精品校本课程。比如:批判性思维、时政沙龙、两会党代会后的“模拟记者会”,师生多次参与录制长春市时事新闻课,多人参加吉林资讯广播《约会班主任》 公益直播。本学期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内容,多位教师录制出系列微课供学生学习。我校还多次承担全市集备和观摩课示范,每年承接东北师大教育见习培养。有三位教师参与编写吉林省选修教材《学习筑梦》 读本、两位教师参与其启动仪式上的授课和说课。我校还作为全省高中学校代表做了主题为“学‘习’ 思想,筑梦实验”的现场汇报。
我校整体推进一系列思政课程,实现全员参与思政育人。各教研组积极深入挖掘和梳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有学科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开展“思政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场会。这是我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全员系列活动和全科课程思政。校级领导、中层领导讲思政课;党史微课展示“精神图谱之伟大建党精神”“党史重大转折时刻的哲学思维”;手抄版展示回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光辉时刻”;主题演讲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49,我想对你说”;高考9 大学科、心理、科技、音乐、体育、美术等共14 个学科开展学科思政课堂展示;华兹学堂——语文、历史和政治的融合课;法律就在身边——家长讲座。以上的课程思政设计,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育主题深刻性、关联学科开放性、参与人员广泛性、举办活动丰富性的统一,是各种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全面育人的有益尝试。
2.积极邀请各级各类专家到校开展党史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活动;在校内组织“党员模范教师”“榜样的力量”“师生共讲党课”等活动;开展“铭记历史守初心,奋进前行担使命”主题观影活动;建立党员先锋岗进行义务答疑等。邀请具有专业能力的家长代表到校给学生做党史、法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系列讲座;结合校园文化节,设计开展各种类型的思政主题交流活动,比如“礼赞青春怀赤诚,碧血丹心报国志”成人礼活动等。
3.积极探索以思政教育为背景的校外实践模式。将德育目标、教学方式、青少年心智成长特点等充分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体验类、宣讲类、调查类、服务类等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类活动包括参观法院、检察院、汽车厂、省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部队等,让学生切实体会,真正感知;宣讲类活动是通过建立学生宣讲团,让学生进班级、进社区,开展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多样的宣讲活动。调查类活动主要是结合学科内容、节日主题、社会热点、学习生活需求等开展调查;服务类活动主要由我校的远帆公益先锋队等学生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为孤儿院、养老院、社区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首先,立足校内资源。我校设立了校史馆、电子班牌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每周设有时事政治课,播放时政新闻,印发学生应知应会的时政资料,并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每日校园广播电台、学生社团、校园展板等渠道进行时政教育。将疫情防控、祖国统一、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转化为鲜活的思政素材。
其次,融合校外资源。比如2021 年我们以致敬两个百年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节”、将“忆苦思甜”“听长辈讲故事”等活动融入劳动教育,把东北革命绘画展融入艺术教育。
1.以红色节日、纪念日为主线,实施情感培育工程,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围绕“清明”“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十一”“一二·九运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演讲、征文、大合唱活动;举办“清明祭英烈”“纪念五四运动暨共青团工作表彰大会”“我心向党”“青年学生讲党史”“纪念一二·九运动文艺会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唱响爱国主义旋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坚定打赢抗疫阻击战的信心,开展一系列网络主题活动:“致敬祖国 共克时艰 迎接创新时代”线上开学第一课;“传承雷锋精神 聚力抗击疫情”主题团会活动;开展书法、绘画、短视频、诗歌、散文等创意作品展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广大师生传承家国情怀,争做时代新人。
2.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微星计划”航天科普进校园活动,学生们通过虚拟体验、卫星测控站等几大科普项目,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2021 年度英才计划首场宣讲活动走进长春市实验中学,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与能力。以PBL 教学模式为主导,发挥其跨学科性和动手实践两大特性,促进学生科技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为科技英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土壤。
3.打造多元化社团活动。我校设有远方公益先锋队、校园电视台、航模社、机器人社、心理社、民乐社、广播站、模联、舞社、戏剧社、书影社、绘画社等几十个社团,广泛开展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远方公益先锋队,先后在省孤儿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净月敬老院、全国文明三八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式上,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基本要求:第一,教师要有很强的课程思政意识;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尺度;第三,课程思政要有机、自然、贴切;第四,课程思政要适时、适度、适当。学校应在适合的时机、以适度的方式、承担适当的历史使命。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实课程思政,弘扬了立德树人主旋律,让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理想信念和家国意识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时代需求的力量。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既学深悟透做实,又深度挖掘,丰富了我校创新人才的内涵特质,提升了我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可谓一举多得,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