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波,韩小芳,陈晓颖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旅游的经济优势,区域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率提高1%,将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果为0.047 7%,间接带动作用为0.053 8%[1],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沿海又沿边,还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多样,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区”。但广西同时也是“老少边穷”地区分布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旅游业既担负着“旅游扶贫”的经济发展重任,更应该发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作用。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关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2],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不平衡性研究等[3];第二,旅游影响区域经济相关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影响的区域性特征是毫无疑问的[4],吴国新[5]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申葆嘉[6]虽然承认旅游业的商业性质,却不同意经济性质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更反对将旅游业作为某个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杨勇[7]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增长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不存在稳定的关联性。吴忠才[8]研究发现入境旅游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协同关系,初步测算入境旅游每提升1%,就可以带动0.51% 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旅游对区域经济影响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旅游卫星账户、乘数理论、灰色理论、投入产出模型等[9];第三,旅游在区域经济差距平衡作用方面,鲁小波等[10]首先对辽宁省旅游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0 年旅游经济始终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积极的平衡作用,只是各年的平衡效果有所不同,而后又通过集对分析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对2001—2011 年中国旅游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1—2011 年中国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11],2019 年又采用“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和集对分析两种方法对新疆旅游业平衡地区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经济在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平衡效果,且潜力巨大[12]。绝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评价旅游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很少对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分析,而该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助于借助旅游发展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借用集对分析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两种方法对2010—2020 年广西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研究。为了更加科学地测评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本文将联系数学的集对分析进行了改良,针对每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平衡效果设定了不同的系数,保证评价效果更加精准。所以,在集对分析中又分为传统集对分析、限定系数集对分析和不限定系数集对分析三种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所辖的14 个地级市(地区),研究2010—2020 年的旅游经济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人均旅游总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旅游外汇收入3 个指标作为评价一个地区旅游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其中旅游总收入等于旅游外汇收入乘以当年平均汇率加上国内旅游收入,数据来自《广西统计年鉴》(2011—2021)。
1.传统集对分析
(1)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诸暨市联系数学研究所的赵克勤[13]于1989 年在包头召开的全国系统理论会议上提出了一种系统分析方法——集对分析(SPA)。该方法(传统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问题背景下,将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与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来分析和处理,确定性联系分为同一性联系和对立性联系,分别简称为“同联系”和“反联系”;不确定联系称为差异性联系,简称为“异联系”。集对分析就是从同、异、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用联系度描述两个集合的关系:
式中:两个集合的联系度强弱就是DA-B;T为两个集合的同一性特征数量;Y为两个集合的差异性特征数量;F为两个集合的相反性特征数量;Z为集合的特性总数即T、Y、F之和;i为两个集合“异联系”的不确定性系数,其值在[ -1,l] 之间,假如i取值1 或-1,表征确定性明确,但i取值不是1,也不是-1,而是两者之间的某个值,当其越靠近0 的时候,则表征不确定性很强。通常情况下,i取值为0;两个集合的对立系数j取值为-1。令k=T/Z,p=Y/Z,q=F/Z,可将公式(1)表达为:
DA-B=k+pi+qj(2)
(2)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应用。要分析旅游经济在地区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来分析。假设旅游经济差异趋势和地区间经济总体差异趋势一致,那么,旅游经济的作用是扩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图1)。但若旅游经济差异趋势和地区间经济差异总体趋势相反,则旅游经济地区间差异越大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也就越大(图2)。这两种假设情况一眼就可以看出旅游经济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是扩大还是缩小。然而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的多,不采用相关指标的测算,很难判断旅游经济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如图3 所示2020 年广西各地区经济与旅游经济趋势,很难直观判断旅游经济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所以,为了准确评价旅游经济在地区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本文借用集对分析和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对2010—2020 年广西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进行分析[9]。
图1 旅游经济显著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模式
图2 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理想模式
图3 2020 年广西各地区经济与旅游经济趋势
根据集对分析方法的思路,建立某一年14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旅游经济水平(人均旅游收入)之间的联系数DA-B。具体操作过程分五个步骤:(1)将某一年广西14 地区按照人均GDP 由大到小排序,并以排位中间的地区(第7 位和第8 位)为分界线将其分为7 个高发展地区和7 个低发展地区;(2)按照人均旅游收入由高到低将同一年广西的14 个地区进行排列;(3)从旅游收入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缩小的角度,若低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比人均旅游收入排序高2 位以上,旅游收入不仅没有发挥平衡作用,还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则联系特征为“反”;若低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与人均旅游收入排序相同或相近(高1 位、低1 位),那么,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不明朗,联系特征为“异”;低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比人均旅游收入排序低2 位以下,旅游收入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发挥了积极作用,联系特征为“同”;(4)还是从旅游收入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缩小的角度,若高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比人均旅游收入排序高出2 位以上,旅游收入在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联系特征为“同”;若高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与人均旅游收入排序位次相同或相近(低1 位或高1 位),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不明朗,联系数为“异”;若高发展地区的人均GDP 比人均旅游收入排序低2 位以下,旅游收入不仅没有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反而扩大了经济差距,联系特征为“反”;(5)将低、高两类地区分析的联系特征同类相加,再乘以系数求和,即按照第1 公式和第2 公式来计算这一年旅游经济对广西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实际作用(图4)。
假设14 个地区的人均旅游收入与人均GDP 排列位次完全一致,联系特征都为“异”,k=0,p=1,q=0,那么旅游收入没有让低发展地区的经济收入增长超过高发展地区,可以认为旅游对地区间经济差距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在集对分析中取i=0,这时候DA-B=0;第二种假设,人均旅游收入排序是人均GDP 的倒序,即低发展地区的人均旅游收入排序在前7 位,高发展地区的人均旅游收入排在后七位,这时候联系特征都 为“同”,k=1,p=0,q=0,联 系 度DA-B=1;第 三 种 假 设,除 去 倒 数 第 一、第 二 位的5 个低发展地区人均旅游收入排序位次都低于人均GDP 排位,除去第一、第二位的其他5 个高发展地区的人均旅游收入排位次序都高于人均GDP 排位,即除了人均GDP 排位第一、第二和倒数第一、第二的四个地区,剩余10 个地区联系特征皆是“反”,计算中j=- 1,i=0,本文分析的仅为14 个地区,若地区数量无限增加,则k≈0,p≈0,q≈- 1,联系度DA-B≈-1(可定为大于-1)。故而,DA-B值在(-1,l ]之间或者“-1 <uA-B≤1”。
图4 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传统)
(3)确定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集对分析的系数。根据前文的集对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测算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经济排名第一位的地区旅游收入排名下降三位、四位和到旅游排名倒数第一的传统集对分析都为“同”,但旅游对于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实际平衡效果相差很大,为了更加细致地确定旅游经济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效果,在具体分析中增加集对分析的“同”、“异”、“反”的系数,然后再加权求和,进行集对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图5)。在集对分析的系数确定中,一种为“限定系数法”即对系数的上下限设定为1 和- 1,也就是“1 ≥系数≥- 1”,这样能保证集对分析结果在[ - 1,l ]这个范围内。第二种为“不限定系数”,即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 1,只要对比项足够多,同一地区的经济排序与旅游排序差异足够大,就会出现系数大于1 或小于- 1 的情况,理论上“不限定系数”的集对分析会出现大于1 或小于- 1 的分析结果,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该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仍然是在[ - 1,1] 这个范围内。
(4)旅游经济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传统和系数相同)结果的意义。
①当DA-B=0,旅游经济对于地区间经济差异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
②当DA-B>0,旅游经济对于地区间经济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值越大,效果越好;
③当DA-B<0,旅游经济扩大了地区间经济的差距,数值越小(绝对值越大),扩大差距的作用越明显。
图5 旅游平衡广西各地经济差距集对分析(系数)模式
2.旅游经济平衡指数
旅游经济平衡指数:是指旅游对区域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平衡效果。
(1)指数计算。
①根据人均GDP 排序将研究区域内的所有地区分为高发展和低发展两类(地区数量为单数时将中位数地区作为分界线,使高发展与低发展地区的数量相等);
②分别计算各地区GDP 在区域GDP 总量中的比重(Gi)和各地旅游总收入在区域总旅游收入中的比重(Ti);
③用地区的旅游比重Ti除以GDP 比重Gi获得旅游经济贡献率Vi;
④高发展地区的平衡指数Pg和低发展地区的平衡指数Pd计算公式如下:
⑤区域综合旅游经济平衡指数P计算公式如下:
P=Pg+Pd(4)
(2)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意义。
①当P=0,旅游对于地区间经济差异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
②当P>0,旅游对于地区间经济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数值越大,效果越好;
③当P<0,旅游扩大了地区间经济的差距,数值越小(绝对值越大),扩大差距的作用越明显[10]。
3.计算过程演示
(1)集对分析计算过程演示。以2020 年广西旅游总收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效果为例,集对分析三种方法计算步骤:第一步根据人均GDP 将广西14 地区由高到低进行排名,并将排名前7 位的划分为高发展地区,排名后7 位的划分为低发展地区;第二步根据人均旅游总收入将广西14 地区由高到低进行排名;第三步对高发展7 个地区的人均GDP 排名与该地区人均旅游总收入排名进行对比,若该地区旅游排名低于人均GDP 排名,说明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该地区的旅游发挥了平衡作用,集对分析为正值,反之则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为负值。若一个地区人均GDP 排名与人均旅游总收入排名一致,说明既没有发挥平衡作用,也没有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为0。第四步对低发展7 个地区的人均GDP 排名与该地区人均旅游总收入排名进行对比,若该地区的旅游排名高于人均GDP 排名,说明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该地区的旅游发挥了平衡作用,集对分析为正值,反之则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为负值。若一个地区人均GDP 排名与人均旅游总收入排名一致,说明既没有发挥平衡作用,也没有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为0。第五步将集对分析三种方法测算的每个地区的得分根据公式(2)及相关计算方法进行综合,获得2020 年旅游总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三种方法的测算结果:0.214 29、0.257 14 和0.285 71,也就是表5 最后一列第三行、第四行和第五行的值。集对分析的传统方法、限定系数法和不限定系数法的计算原理与过程参见图2 和图3 及其相关介绍。
表1 仅是2020 年旅游总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三种方法测算的演示,而2010—2019 年份旅游总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三种方法测算以及2010—2020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集对分析三种方法测算皆是通过32张表按照表1 的演示计算而得,获得表5、表4 和表3 第三行到第五行的值。
表1 2020 年广西旅游总收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集对分析计算演示
(2)旅游经济平衡指数计算过程演示。以2020 年广西旅游总收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效果为例,旅游经济平衡指数计算说明:第一步根据人均GDP 将14 个地区由高到低排序,排名前7 位的为高发展地区,后7 位的为低发展地区;第二步根据第三列,第四列数据计算出广西各地GDP 和旅游总收入在广西自治区的比重即第五列和第六列结果;第三步第六列除以第五列获得第七列结果;第四步计算出Pg和Pd;第五步计算出P(2020 年旅游总收入在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中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值)0.025 51,也就是表5 第二行最后一列的值。
表2 演示了2020 年旅游总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计算过程,而2010—2019 年的旅游总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则通过10 份表根据表2 所演示的过程计算获得,而2010—2020 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分别通过11 份表计算获得。最终获得表5、表4 和表3 第二行的值。
表2 2020 年广西旅游总收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旅游经济平衡指数计算演示
1.评价结果
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来看,广西各地2010—2012 年的3 年里,国内旅游对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扩大效果,2013 年转为缩小效果,但效果微弱,2014—2018 年逐步增强,2019 年和2020年为正值但效果较弱,明显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为非正常状态。总体而言,国内旅游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日益突出,从2010—2020 年国内旅游逐步走向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趋势(表3)。
表3 广西国内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评价
从集对分析的评价结果来看,2013 年之前的3 年里国内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较小,2013 年之后各年的效果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逐步增强,国内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日益突出。
2.分析讨论
综合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和集对分析的结果,2010—2012 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但2013 年之后的结果和趋势都比较明确(2020 年除外),可以取得共识:国内旅游在2013 年之后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积极的平衡作用,且效果逐年增强。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桂林和南宁,这两个地区2010 年国内旅游收入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内旅游收入的41.07%,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各地逐步认识到旅游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逐步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2019 年南宁和桂林2 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占广西的比重下降为34.31%。而经济落后地区河池市、贵港市、来宾市、贺州市、玉林市和百色市的国内旅游收入的合计比重由2010 年的26.14% 上升为2019年的32.75%,尽管小于桂林和南宁2 市之和,但未来随着这些地区的逐步发展,不仅规模会逐步增加,在全自治区的比重仍将继续上升,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将继续发挥越来越强的平衡作用。
1.评价结果
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来看,广西各地国际旅游收入在2010—2020 年都为负值,且接近- 1,说明国际旅游收入在广西地区间不仅发展不均衡,而且对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扩大作用。但从趋势上来看,除2020 年特殊情况之外,虽有波动但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在逐年减弱(表4)。
表4 广西国际旅游平衡各地经济差距评价
从集对分析的结果来看,虽然为正值(意味着国际旅游收入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积极的缩小作用),但2010—2016 年的数值较小,2017 年之后数值变大,平衡效果较为显著。
2.分析讨论
从前文的测算结果中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在国际旅游平衡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为负值,说明国际旅游不仅没有发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而集对分析结果显示为正值,2010—2016 年数值很小,逐年变化没有规律,说明国际旅游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虽然发挥缩小作用,但效果微小,2017 年之后国际旅游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国际旅游在广西各地规模小、比重低,加之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不均衡远大于国内旅游和地区经济),主要集中在桂林和南宁两市,2010 年这两市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际旅游收入的69.43%,2018 年仍然占65.27%(2019 年又反弹到了69.54%),且在经济排名中,南宁和桂林两市的人均GDP 排名2010 年为第3 位和第5 位,2019 年为第4 和5 位,属于中高发展地区,因此相对落后的河池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与百色市(经济排名倒数第1、2、3、4、5、6 位)等地区来看,广西的国际旅游集中在桂林和南宁两市,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而相对于经济排名第1、2、3 位的柳州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入境旅游表现出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故而分析中的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结果和集对分析的结果相互矛盾。但总体而言,由于桂林、南宁是属于广西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综合效益方面,国际旅游扩大了广西各地的经济差距。
1.评价结果
从旅游总收入的评价结果来看,旅游经济平衡指数在2010—2013 年的四年时间里为负值,说明这四年旅游总收入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方面发挥了扩大作用。自2014 自后旅游经济平衡指数为正值,且数值显著增大(2019 年由于经济排名前7 位的地区中有6 个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增长快于全区平均水平,经济排名1、2、3、5、6、7 位的柳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桂林市和崇左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09%、0.12%、0.22%、0.21%、0.036% 和0.07%,所以旅游总收入的平衡作用大幅下降。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不是正常趋势),说明2014—2018 年旅游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积极的平衡作用,效果逐年增强(表5)。
表5 广西旅游总收入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评价
集对分析的结果在2014 之前结果虽为正值但小于0.1,所以旅游业可以认为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较小的平衡作用,2014 年之后集对分析的结果大于0.1,且逐年增大,说明旅游业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积极的平衡作用,且效果逐年增强。
2.分析讨论
由于2019 年广西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97.63%,广西14 地区的国内旅游比重除了桂林市的92.4%,其他地区全部都在97% 以上(参见表6),且从2010 年到2019 年,各地都呈现出国际旅游比重下降,国内旅游比重持续提高的趋势。所以国内旅游的特点和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广西各地区旅游业格局,国内旅游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和旅游总收入的平衡作用基本一致,仅在2013 年存在微小差别。2020 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广西入境游客下降96%,国际旅游收入下降97.8%,大致与1983 年的国际旅游收入水平相当[14],国内游客下降24%,国内旅游收入下降27.4%,旅游总收入减少了29%,由此导致了广西各地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在99.8% 以上,故不能将2020 年作为正常状态进行分析。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结果显示:国内旅游在2013 年为0.00305,而旅游总收入在2013 年为- 0.03407,而集对分析都为正值但数值较小。国内旅游在2013 年已经逐渐由扩大地区间差距转化为微弱的平衡作用,而由于国际旅游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旅游总收入在2013 年仍然处于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状态,尽管作用微弱。综合来看,广西各地旅游总收入从2010 年到2019 年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日益增强的趋势是基本共识。另外,国内旅游是旅游总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旅游总收入的变化趋势受到国内旅游的控制,其平衡作用的效果与国内旅游非常接近。
表6 广西各地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
在对广西各地区2010—2020 年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旅游总收入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进行科学评价与系统分析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国内旅游在2013 年之后对广西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挥了积极的平衡作用,且效果逐年增强;(2)国际旅游不仅没有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反而扩大了广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3)2010—2019 年广西旅游总收入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日益增强;(4)2020 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旅游降至1983 年水平,国内旅游也遭受重大冲击,该年为非正常状态;(5)2010—2019 年广西各地国内旅游收入比重上升,国际旅游收入比重下降,截至2019 年广西全区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占旅游总收入的97.63%,且14 地区中除了桂林市的比重为92.4%,其他13 市的国内旅游比重都在97% 以上。所以,国内旅游基本上控制了广西各地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旅游总收入对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平衡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可谓“有山、靠海、又沿边、风光美丽又多姿、民族风情独特又丰富”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区”,但在发展过程中广西旅游业呈现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低效特点[15]。未来广西各地,特别是河池、玉林、贵港、来宾、百色、贺州等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原国家级贫困县较多的地区,更应该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挖掘资源内涵、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充分实现旅游业“一业带百业”、“旅游促振兴”、“旅游促就业”和“旅游促平衡”的积极作用,促进广西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外,广西旅游发展要落实两手抓:既要加强国内旅游发展,还要力争国际旅游突破性发展,逐步实现落后地区国际旅游增速赶超国内旅游的态势,兼顾国内、国际两大旅游市场。总结起来,广西要依靠旅游业推进地区经济协调、高效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增长(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双双增长,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旅游业双双增长),两个超越(国际旅游力争超越国内旅游增长率,落后地区旅游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地区)。以2020 年广西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如果人均旅游总收入的排名与人均GDP 的排名正好相反,也就是人均GDP 排名第一的地区人均旅游收入倒数第一(第14 位),人均GDP 排名第二的地区人均旅游收入倒数第二(第13 位),以此类推,人均GDP 倒数第一地区人均旅游总收入排名第一。据此假设测量旅游经济平衡指数为1.130 69 是2010—2020 年最高值(2016 年的0.111 37)的10.15 倍。集对分析传统法、限定系数法和不限定系数法测算的值分别为0.857 14、0.828 57 和1.4 是2010—2020 年最大值的4 倍、3.2 倍和4.9 倍,旅游经济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发挥了极大的平衡广西各地间经济差距的作用。姑且不论旅游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就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效果而言,落后地区旅游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地区的战略,特别对于河池、玉林、贵港、来宾、百色、贺州等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而言,它们具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保存完整的优势,旅游潜力巨大,借助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与其他高发展地区经济差距的策略切实可行,意义重大,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