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萍 俞丹
2型糖尿病(T2DM)为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疾病,病程迁延且治疗难度大,同时治疗周期长,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1]。不仅如此,T2DM患者病情变化复杂,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需终身坚持使用胰岛素,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加大,产生消极应对情绪,影响治疗效果,生活质量降低,因此,临床上需及时进行专业护理,通过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病情,提升生活质量[2-3]。现阶段,临床关于T2DM患者的护理工作多以护士为主导进行,难以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效果有限[4]。共同照护模式首见于英国,即多学科专业人士组建起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结构化及规范化照护服务,促使其自我管理行为发生变化[5]。近年来,本院将共同照护模式应用于T2DM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接收的80例T2DM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75岁,平均49.92±6.79年;病程0.5~6年,平均3.71±0.38年;文化程度:3例小学,20例中学,17例大专及以上。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9.79±6.82年;病程0.7~7年,平均3.77±0.41年;文化程度:4例小学,18例中学,18例大专及以上。纳入条件: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6]相符;18~75岁;具备基本理解、读写能力;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认知能力;了解智能手机功能,可熟悉操作APP;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精神、意识等障碍;存在严重性合并症、并发症;研究期间无法规律入院配合工作及按时复查;妊娠或哺乳期;恶性肿瘤。此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即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制定治疗计划,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加强饮食指导与日常生活干预,积极安抚情绪,介绍科学饮食、生活方法,提供糖尿病咨询热线,定期予以电话随访,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座谈会,定期复查,每3个月进行1次,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与用药情况,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出现不适随诊。
1.2.2 观察组 予以共同照护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共同照护团队:由科室护士长、主治医师(1名)、责任护士(3名)、助理护士(2名)及眼底筛查医师(1名)组建起共同照护团队,组长由护士长承担,组织成员展开T2DM病理知识、护理方法等培训,明确成员职责与任务。
(2)收集并整理患者信息:小组成员共同对患者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疾病史、现有疾病、既往检查结果、用法方法与记录、预期控糖目标、健康状况评估结果等,并录入电子病历,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指导患者添加微信及下载血糖自我监测APP,定期上传血糖监测结果,同步至电子病历内,根据血糖变化情况,于微信中提供一对一健康教育。
(3)落实共同照护工作:①护士长宏观把握护理工作落实情况,提供指导并进行监督。②主治医师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状况,结合检查结果与血糖动态变化信息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③责任护士对患者遵医情况、日常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作客观评估与详细记录,加强护患沟通与指导,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及饮食,评估患者胰岛素注射情况,为不规范操作者提供专业指导。同时,每次复查时,对患者足部皮肤状况、神经病变情况、骨关节状况及血管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筛查,及时排除问题并提供指导,必要时转诊。④助理护士协助患者展开体格检查,包括腰围、生命体征及体质量等项目,将患者一般资料、检查结果、病历资料及筛查结果等录入至共同照护系统内,实现病历资料小组内共享。⑤眼底筛查医师对患者眼底状况进行初步筛查与诊断,对于存在异常情况者,指导其转至眼科作进一步诊疗。
(4)定期复查:健康档案成功创建后,患者采取预约形式定期就诊复查,每3个月进行1次,根据病情需求指导患者酌情加诊。复查时,协助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每3个月测定1次,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者,每6个月进行1次胰岛素注射评估,且每12个月进行1次足部筛查及眼底检查。
(1)血糖控制效果:抽取患者血液标本,以血红蛋白仪(D100型)对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则由生化分析仪检测。
(2)应对方式:选择MCMQ问卷评定两组应对方式,含2种类型:“积极”应对,即面对,含8条目;“消极”应对有放弃、回避2个维度,含5、7条目,采取4级评分标准,计1~4分,各应对方式分别计分,所得分数与应对方式程度呈正比[7]。
(3)SDSCA评分:SDSCA表有遵医用药、健康饮食、遵医血糖监测、足部检查、运动及自我血糖监测,均采取8级评分标准,计0~7分,总分42分,所得分数与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8]。
(4)生活质量:通过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定,含4个维度:治疗、生理、社会关系、心理,各有3、12、4及8个条目,共27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标准,以1~5分计,总分27~135分,所得分数与生活质量呈反比[9]。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HbA1c、FPG及2 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血糖已得到有效控制,HbA1c、FPG及2 hPG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的MCMQ评分均改善,其中“面对”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中的“放弃”及“回避”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SDSC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DSCA评分比较(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时,两组DSQL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续表
糖尿病自我管理即患者通过遵医嘱用药、科学饮食、足部干预、运动干预及血糖监测等实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延缓、防止疾病持续进展[10]。研究表明,大多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偏低,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日常生活质量受影响,对于治疗及康复持消极态度,不利于病情转归[11]。然而,常规护理工作多围绕治疗、院内干预活动等进行,忽视了护理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效果有待提升[12]。鉴于此,寻求能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尤其关键。
共同照护模式为糖尿病患者多学科协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典范,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新型干预模式,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院内、院外的综合照护服务,从而有效控制血糖[13]。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的HbA1c、FPG及2 hPG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共同照护模式有助于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指标,提升血糖达标率,与李昂等[14]研究结果一致。共同照护模式中,由科室护士长、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及眼底筛查医师等组建起护理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系统性服务,通过详细介绍疾病知识、血糖监测方法,定期提醒患者展开血糖监测,并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再定期予以体格检查、胰岛素注射评估、足部筛查及眼底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法,确保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病情康复需求,有助于改善其血糖指标。同时,观察组MCMQ问卷中“积极”项目的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项目评分则低于对照组,提示共同照护模式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原因在于,共同照护模式的应用,可提升护理工作的延续性与严谨性,通过提供一对一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认知,引导其主动发现血糖控制中的问题,再介绍正确方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认识到疾病对日常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主动参与至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应对方式,积极面对病情与治疗。
此外,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而DSQL评分则低于对照组,提示共同照护模式有助于提高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共同照护模式强调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根据患者需求对护理流程进行设计,介绍遵医用药、健康饮食、遵医血糖监测、足部检查、运动、自我血糖监测等方面知识与方法,为患者提供院内、院外、线上与线下的综合性、持续性自我管理支持干预,且鼓励患者全程参与,有助于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15]。不仅如此,共同照护模式中,对APP及微信等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提醒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记录至APP中,再通过微信与APP与患者进行互动及院外指导,确保护患沟通的及时性,有助于团队成员及时了解患者血糖变化情况,指导进行血糖管理,进一步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改善预后水平,从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共同照护模式应用于T2DM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指标及应对方式,并且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提高。但此研究局限于对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展开护理,疾病性质单一,病例数量有限,观察指标主观性强,后期需加强多中心研究,为共同照护模式应用于T2DM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