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文化印记,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土壤,是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和媒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泱泱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节日,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历史文化作为基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华夏文明的认同感。本文主要分析论证传统节日历史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联,如何推动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合与应用,以及将传统节日历史文化融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索
(一)理论价值
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积累沉淀下来,对国民的精神气质影响深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却逐渐受到冷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的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也有必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此同时,当前国家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相融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节日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当地的习俗来开展备课工作。这个方式可以更好地转变教师“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也能使語文课堂更加风趣,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也会更好地理解并吸收。二是有利于实现语文的人文化。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其包含了许多文化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向学性”。三是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传统节日中包含了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从而承担起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现实价值
如果仅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学生只要不断夯实生字、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可是从素质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则可以有效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元素和媒介,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知识储备。小学语文课堂会因为引入传统节日而变得风趣,教师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所提升。第一,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节日教学,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距离便会缩小,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会有所提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可以深化“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教师会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处理能力也会有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会得到锻炼,从而推动了教师的整体发展。
二、传统节日文化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联简析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以来,也继中秋、清明、端午这三个传统节被规定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后,教育部和中央其他部门陆续启动了各种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语文教科书中更是增添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内容。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传统节日和语文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国家和社会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那么,作为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语文,这门课程和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愈发重要。那么,传统节日和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何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要融入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呢?首先,人们都知道,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如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要吃月饼,七夕节女子要对月乞巧等,而这些习俗本身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是传承了数千年的看不见的文明宝藏,这些习俗,构成了华夏文明。而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华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因此,这二者之间是有着显然的联系的。其次,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古代文化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教育中总是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古代文本,而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古代文人在传统节日时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以及对节日习俗的描写等内容。如诗人王维在思乡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知,古时重阳有登高远望和佩戴茱萸的风俗习惯。此外,教材里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借传统节日抒发情感的古代作品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借由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学生能切身明白传统节日风俗文化的内在蕴意。最后,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和文学性很强的科目,通过这门科目可以看出作家作品的真实情感,并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共鸣,传统节日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通过在课堂上的讨论、课上古代文化的学习和自身生活经验的交汇,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认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增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总之,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和传统节日历史文化之间有很多内部联系,将平时的语文课程活动中渗入传统节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亦能促进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和弘扬,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接班人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弘扬。
三、传统节日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会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教材中涵盖的内容为重点进行讲解。在教学有关传统文化内容时,部分教师会重点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但是授课的方式方法缺乏技巧,教师只是“独角戏”般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导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不强,影响教学计划的开展。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讲解仅仅是依据学生的回忆,教师并没有根据文本类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会将学习与生活视作两个不同的过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在生活中得到应用,最终学生也就没有办法更好地认识生活、品味生活。
(二)教学模式固化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提问与分享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新内容前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正式学习相关内容时,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或以学生的分享为基点进行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听”汲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然后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习题,学生通过做题巩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节日应是心灵与精神的感受,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从心灵与精神两个角度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最终,将对学生语文的认识产生限制,而且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也会降低。
四、推动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融合与应用
(一)整合资源,手段多样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身边存在多种多样的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自己能接触的资源,选择合适的并且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传统节日进行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节日为出发点,详细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庆祝形式。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并询问学生小时候“打水仗”的游戏体验。教师利用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入课文的学习,在正式学习课文前奠定欢乐的情绪基调,这个时候学习傣族的泼水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泼水节对傣族人民的意义。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在课堂中要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春节童谣》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窗花、春联等装置教室,上课时学生会根据教室的装饰猜测节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提问,让学生分享一下春节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以及以往春节给自己的印象。春节对我国人们来说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这个节日历史悠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年兽”的动画,以此强化学生对春节的印象。
(三)针对传统节日营造良好的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不仅仅是在书本上,环境的精心营造上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想一想中秋节一般有什么文化元素,在教室里悬挂一些和中秋节有关的装饰挂件,例如学生创作的嫦娥奔月的画作,再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于中秋节日的由来和习俗的文字图画及视频,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对节日文化的体会与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一些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常识竞赛,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水平,并对参赛学生予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四)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在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外,語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在平时生活里,语文教师能表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情,向学生展示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魅力,那么相应来说,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学习的兴趣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第二,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领会程度及理解,在平时上课中,能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传统节日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疑惑,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普及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拜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向往,从而促使他们能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外积极寻找身边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
(五)积极结合课本宣扬优秀传统节日历史文化
我国很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内容在各版语文教材中都有渗透。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基础的资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课本,挖掘其中内涵。比如,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让学习者带着问题预习,感受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如为何亲朋要在节日当天一起登高,为何要插茱萸,重阳节这个节日在各自的家乡又有哪些形式,会不会陪伴老人过这个节日等问题。在正式上课时,再根据课前的实际调查,进行课上的交流,讨论重阳节的节日习俗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习俗变迁,结合古诗内容以及课文插图共同学习。在对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寻找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并根据不同历史节日将搜集到的古诗词分类,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传统节日历史文化中的浓厚底蕴。这种生动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材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所在,使教材的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
(六)增强家长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重视
儿童的首个校园是家庭,儿童的首任教师是父母,家长各种行为言语,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发挥家庭和父母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提到宣扬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必要性及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的重要程度,从而使家长在传统节日假日时,走出家门,带着孩子感受当地节日风俗,使学生在亲眼所看、亲耳所听、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感染力,让流传数千年之久的华夏传统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底蕴更深厚。
五、结语
我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为文明古国的另外三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其文化早已湮没在历史进程里,只有从留下的那些文明古迹中才得以窥得一隅。而中华文明,却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直至今日。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在庆幸华夏文明延绵不绝之余,更应该担负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而小学语文教育,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好语文课堂、课本资料以及课外知识,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从小开始感受华夏传统节日文明的内蕴,认识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为祖国培养更健全更优秀的接班人。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