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晨敏 秦建芳
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尤其是原生家庭,其家庭学习资源、家长教育态度、亲子关系与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呈显著正相关。
在家庭环境因素对孩子学业影响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英国的普劳顿报告。两份报告都认为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学业有很强的相关性,且特别指出了儿童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在研究家庭环境对学业的影响中同样得出了结论: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尤其是原生家庭,其家庭学习资源、家长教育态度、亲子关系与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呈显著正相关。
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至成婚阶段被抚养的家庭,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资源、父母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家庭活动场所和人际关系等。
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业的影响
父母的期待值對孩子学业的影响。对于原生家庭来说,父母的教育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行为,进而对孩子的学业造成影响。经调查,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绝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较高期待值,但成绩不理想的小学生中,仅有16.67%的家长期待值很高,期待值不太高的家长占83.33%。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都有一定的期望。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能动性和自律性仍处于发展阶段,若家长期待值过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在考试中发挥失常,造成成绩波动;若父母期待值低,对孩子的学习很少关心和过问,孩子就会缺少积极学习的动力,产生懈怠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家长应科学表达期待,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促进其全面发展。
阅读对影响孩子学业不容忽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课外阅读,甚至有的持有“课外书都是闲书”的错误观念。有调查显示,小学生每天是否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对其成绩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小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都会有5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长,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小学生往往阅读时长低于5小时。
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业的影响。亲子关系融洽程度是孩子学习成绩是否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专制、紧张的亲子关系则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调查显示,在学习优秀的小学生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大多都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学习不理想的小学生中,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紧张的占比较大。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否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业造成影响。
提高孩子成绩的应对策略
科学表达期望,改进教育方式。家长应对孩子抱有积极正向的期望,不能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更应树立“五育”并举的教子观。另外,家庭教育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需要学习有关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冷静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写作业时容易分心,家长切忌打骂体罚,而应先弄清楚作业未按时完成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家庭氛围等客观原因致使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家长可以在孩子写作业时排除干扰,如关掉电视、手机静音等,等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后,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是因为孩子懒惰、时间观念不强等主观因素,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抓起,让孩子明白“完成作业是自己的事”,制订奖惩措施并落实到位。
正确对待孩子考试失利。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容易心生失望、愤怒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一定要明白,人在情绪当中是没有办法理智地教育孩子的,只会在发泄情绪的过程中伤害孩子。所以说,考试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孩子没考好时心里会填充很多情绪,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帮助孩子平复心情。之后,可以试着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孩子知道父母也会遇到困难时,就不会觉得“只有我不行,只有我笨”了,从而重新树立信心。另外,帮助孩子分析并找出原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成绩的暂时落后,是非常重要的。睿智的家长对孩子说的话是:“这次你总结了哪些经验?你觉得还可以做些什么让下次考试考得更好呢?”代替孩子体验生活,不是父母该做的,但是指导孩子做得更好是父母能做的事。
创建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网上有人调侃:孩子不做作业时家庭氛围是母慈子孝,写作业时家庭氛围是鸡飞狗跳。原本温馨和谐的家庭为什么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掀起了“狂风暴雨”?孩子学习不理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味地指责、批评甚至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认为学习不好全是孩子的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孩子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那么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家长也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最开始的学习是模仿,如果家长爱学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做到勤奋好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这样一来,教育的目的就会更轻松地达到。
建立和谐型家庭,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谐家庭既是家庭建设的一个追求,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自信、自律、责任感、独立等良好品质。反之,紧张的亲子关系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孩子缺乏安全感,感受不到爱与尊重,在学习上缺少动力,没有学习欲望,从而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家长应把融洽的亲子关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学会放手,采取情境式有效指导。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事事包揽,让孩子过分依赖所谓的“帮助”,家庭中应该营造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氛围。在此影响下,孩子对自己的时间和事情能够有一个合理分配的意识,这样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意识去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学习的小主人。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去理解孩子的想法,积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在平时的学习中,家长应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孩子在实际问题中养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家长要鼓励并支持孩子积极参与学校与家庭的各种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并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天下父母:“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也就对了。”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