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洁
摘要: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教育属于美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合适的审美取向。本文从学生音乐美育中听觉审美取向的价值、培养的重要性、影响学生听觉审美取向的因素及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美育 听觉审美 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23-03
人们听到一种声音觉得悦耳动听,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听觉审美活动。当声音开始被用于表达某些意思和感情时,就出现了音乐。在针对学生的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和唱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合适的听觉审美取向,从而对其日后的生活成长产生正面影响。
一、重视对学生音乐美育中听觉审美取向的培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诉诸人们的听觉,带给人们一种听觉感受,这就决定了在学生的音乐美育教育中,对于听觉审美取向的引导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并且感受音乐的美感,并且从这种对美的欣赏和享受中提升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对情感的表达能力,是对学生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其追求方向。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精心思考和反复推敲创作出来的,声音经过音乐家的组合形成千姿万态的音乐形式,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欲望。因此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习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还应该仔细体会音乐中包含的情感,与作者达成共鸣,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力,从而达到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和社会教育逐步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许多学生在初始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学科。但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如仅仅培养孩子的音乐演奏或演唱技巧,忽视了培养其音乐审美的能力,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音乐情绪的感知力,不易理解和欣赏音乐,违背了音乐美育教育的初衷和意义。
小学生音乐美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和启蒙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音乐,听觉是其主要的体验方式,因此听觉审美取向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通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和欣赏音乐带来的乐趣,为其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将音乐作为媒介,提高学生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听到一段音乐时,学生可以分辨其音乐风格,知道这首曲子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热情的还是平静的等等。学生在感知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表达的情绪之后,通过肢体语言或歌唱等形式表达出与音乐相同的情绪。
二、影响学生音乐美育中审美取向形成的因素
(一)教师对于学生听觉审美取向形成的教育与引导
教师在学生审美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态度和专业能力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取向。现在大多数学生音乐课的上课方式还停留在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直至学生学会唱整首歌为止。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用到多媒体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的乐趣,但重点仍然集中在教唱方面,忽视了可以通过游戏、感知等教学手段对学生音乐审美方面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因为年齡因素体会不到音乐的艺术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加入一些音乐互动的环节。这些现象在音乐美育课堂中比较常见,无法对音乐美育中学生听觉审美取向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存在差别。教师的能力在学生音乐美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内涵感知、听觉审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发现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仅仅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演奏技术,并且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感悟音乐中包含的情绪和情感。
(二)家庭教育在学生音乐美育中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另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因素,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占有极为特殊和至关重要的地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家长看待音乐美育教育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幼儿听到喜欢的音乐时,会跟着节拍手舞足蹈,他们虽然不懂得音乐表达的内容,但会因听到不同音乐的变化而产生情绪起伏。家长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培养孩子的兴趣,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用更加丰富的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学生感知力和创造力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培养音乐听觉审美也是极容易取得成效的。
社会经济虽然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也相应的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然而,大多数家长会把孩子音乐教育寄希望于学校和社会机构,从而忽视了自身在其中的重要责任和作用。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没有家庭教育的参与,对于学生音乐美育及审美取向的培养是无法见到很好成效的。家庭教育可以辅助并弥补学校和社会机构做得不全面的地方,家长亦可根据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型,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音乐听觉审美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了解音乐,增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渴望。
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对于音乐美育的重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并且重视音乐教育中听觉审美取向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风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对音乐有更多热情。总而言之,学生音乐美育中审美取向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学生音乐审美取向的培养方法
(一)教师提升音乐的专业素养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保持良好的耐心,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变化,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利用他们的探知欲言传身教,解答学生关于音乐的更多问题。有关音乐教师音乐专业技能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者水平参差不齐,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和审美水平方面专业素养高的老师更具有说服力。小学生虽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专注时间不会太长,新鲜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丢失,这时就需要教师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业素质强的音乐老师拥有对器乐和声乐更高的造诣,老师的示范作用比起音频播放的歌曲和乐器演奏更容易打动学生,他们更容易被音乐气氛和节奏所感染,被真实的乐音所吸引,他们会对器乐发出的动人音色感到强烈的好奇,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互动性。若此时老师的技能不足,对器乐掌握不熟练,演奏出来的声音便会死板且没有灵魂,缺失对作品完整的诠释,整体的音乐效果呈现不好,无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会对作品有完整的诠释,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需要通过听觉初步感受美,培养美感。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声音和情感,用情感感动人。
所有的音乐艺术实践都需要依靠听觉,倾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们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和声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会感知意味着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和审美的眼睛发现和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作为音乐教师,要把握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中发现和研究音乐教学的特殊原则和规律,通过经验、直觉、情感、情感等形成艺术美的教学能力、灵感和灵感,兴趣诱导和自然渗透。同时,教师要把握“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当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在学生中间时,学生们会感到非常亲切。歌曲的情感表达辅以与学生沟通和互动的适当行动。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感知情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音乐元素做出准确的心理反应。因此,教师的表现力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际上,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教师只有被情感感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除了提升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大量阅读关于学生音乐教育的书籍,总结前辈的教学经验,例如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等。了解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和一些音乐教育家的经历,学习钻研他们的理念,借鉴其中的教育精华,以用于平常的音乐美育教育中。
(二)呼吁父母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家庭教育,为了让他们感知音乐的能力得到提升,让孩子在音乐环绕的氛围中成长,良好家庭音乐氛围的创造实在是很有必要,在家里,父母可以經常播放各类音乐,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音乐的环境中玩耍、学习、成长。此时,家校联动的概念变得极为重要,教师应同家长保持交流,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有计划、有方法的对学生音乐教育进行引导,老师可以推荐家长一些适合学生聆听的世界经典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无形中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不仅注重学校传统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希望子女能够在艺术方面也有一定修养,因此一部分学生很早便接触了乐器,但兴趣班对于学生乐器的教学而言,更注重演奏技巧的训练,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的活动过程,这种机械的技能教学很容易让本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失去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器乐学习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家长更要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技巧的练习,而是富有美感的进行练习和演奏。
(三)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输入,对音乐的情感、内容、节奏等方面做出对应的刺激和具备个人理解的回应。他们感知世界相较成年人而言更加敏感,容易被周围生活环境和声音所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最敏感的阶段,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声音。教师可以收录一些大自然中不同类型的声音,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让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中体味各种声音的不同,感受不同声音的魅力,从而让学生聆听到优美的音乐旋律,感知世界美好。
或许有人认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事实上,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只占人群中的极少数,而绝大多数并不具备这种“天分”,没有“天分”的孩子亦可以通过一些后天音乐训练加以弥补。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视觉的刺激作用,可以感受老师想要传达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音乐结合,通过大量情绪输入和音乐作品的积累,完成这个阶段对音乐美育的培养。只有他们对音乐的内容、情绪、节奏等内容具备一定理解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通过专业的音乐知识训练,从而将音乐表达出来。在音乐活动中,学生感知外界对自身的音乐熏陶,用自己的表达形式、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去发现美、创造美,使其能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结语
音乐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美好的方式。听觉审美的培养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听觉正处于敏感和快速发展期,对亲和舒适的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感,因此,老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在课堂上哼唱悠扬、亲柔的曲调和旋律,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易接受音乐听觉审美培养的熏陶。同时,老师也应呼吁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他们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积累音乐审美经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日后的音乐素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舒.关于幼儿音乐听觉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6):105.
[2]汤爱静.浅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06):27-28.
[3]乌仁其其格.谈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