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 王志群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成像技术;诊断效能;影像特征
【中图分类号】 R68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3--01
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发生于中老人群,但是随着“坐班族”越来越多,该疾病逐渐朝着年轻化发展。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腰椎间盘髓核发生退行性病变,进而损伤纤维环,进而引起椎间组织突出及脊柱神经压迫等症状产生。发病时,患者会出现腰背疼痛、下肢麻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受限[1]。当前,尽早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可越快恢复肢体功能,缓解痛苦。本文将CT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可将椎间盘具体病变部位呈现出现,并清楚反映突出部位与周围结构关系,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的患者中任意择取50例参与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5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22例,年龄最小者25岁、年龄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42.4±2.2)岁,病程时间1-7年,平均病程(3.5±1.5)年。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纳入软件SPSS20.0系统发现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收CT成像技术检查,选择:我院的西门子64排双螺旋CT设备,参数调整:厚度:1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分别从冠状位、矢状位扫描腰椎间盘,并实施多平面重建。
1.3观察指标
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手术病理检查和CT成像技术后,将前者作为金标准,分析影像结果,统计诊断准确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如下:椎间孔型、中央型、极外侧型、旁侧型。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平均年龄、病程数据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手术结果相比,CT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高达9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
3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发现,近几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说长期久坐、保持同一姿势不变、年龄、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引起该疾病发生,典型症状包括腰腿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下肢不完全瘫痪,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需要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2]。临床经常采用CT成像技术诊断,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CT成像技术的密度分辨力更高,操作简便,扫描时间短,安全性高等,通过CT影像结果发现患者腰椎体周围突出物、神经根压迫情况以及腰椎间盘周围具体情况。此外,通过不同方位、角度观察收集的高清晰度三维图像还能够观察到椎间盘形态以及周围各种解剖结构关系,有利于医生准确区分不同病型[3]。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与手术结果相比,CT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高达96%,其中主要分为椎间孔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旁侧型突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证明了CT成像技术的良好效果,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过程中广泛使用。但是需要注意为了确保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性,需确保机械设备性能完好、尽可能选择阅片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质量,保障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采用CT成像技术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简便、扫描快速,可为医生提供可靠、精确的判断依据,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家胜. CT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0):62-64.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1.10.022.
[2] 李学洪,佟恒博,刘敏. CT多平面三维重建技术和MRI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性的对比分析[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4):713-717.
[3] 姜辉,孙百胜,纪丙军,等. 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评价[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3):42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