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与辞赋的共情

2022-05-10 02:24蒋俊卫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诗词艺术

蒋俊卫

【摘要】谈起数学,总离不开抽象思维、严密推理、逻辑论证;说起辞赋,必离不开浮想联翩、洒脱不羁、若即若离的韵律.乍一看,数学与诗词似是难容水火,但若去细细品味,在数学的教学中若贯以绚烂多彩的艺术思想,必能使其增色不少,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无穷魅力.

【关键词】艺术;诗词;数学;教学实录

抽象、严谨、逻辑是数学的基本特点,也是许多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第一印象.实际上,学习数学的过程蕴含了相当多的乐趣,数学学科其本身也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融入艺术元素,给学生以美感熏陶,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艺术元素包含许多,诸如:音乐、辞赋、影视等.本文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巧用、活用辞赋,将中华汉语文化融入枯燥的数学课堂,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以诗词为内容,创设情境

2020年秋,在“宜外好课堂”参与式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初一数学“图形的运动”一节.关于本节课的引入,我思考了很多.由于这一节的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了相应的接触,要在课堂初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我见过其他教师以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来喻指“点动成线”引入本节课,也见过以烟花绽放的动画喻指“点动成线”引入本节课,可思来想去,终觉不妥.既然要让学生体会艺术的美感,为何不尝试以古典诗词引入呢?萌生这一想法后,我在语文课本上找到了易安居士对窗梳妆的插画,再加以粉饰,在插画中插入点点雨滴的动画,渲染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画面,再配上脍炙人口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此创设情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揭示课题,拉开这节课的序幕.

【片段1】

教师:同学们认得屏幕上的美人吗?

学生:杨玉环!西施!(彼时学生呼声参差不齐)

教师展示下雨动画及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学生高呼:李清照!

教师:没错!语文教师曾说过,词是情感的载体.易安居士的词不仅饱含了她丰富的感情,更蕴含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展示词人窗外雨滴动画)同学们看,易安居士在对着怎样的景象赋诗?你能描绘一下这样的景象吗?

学生:雨!下雨!

教师:作文中,我们都是怎么描写下雨的?

学生:天地间挂起了一道雨帘!对!是雨帘!是珠帘!

学生回答过后,教师总结:若是我们将雨滴抽象为一个点,那么在雨滴下落的过程中,快速运动的雨滴就构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点动成线.

同样是雨滴的引入,这样的引入是不是比谜语更要引人注目?若不是事先知道这是节数学课,那是否会有人以为是节语文课呢?

教师:才子方能配佳人,像易安居士这样的女词人也必须是当时的才俊方能相配.那么她的丈夫是谁呢?

知识面广的同学高呼:赵明诚!

教师:对啦!那时的才子必有一随身物件,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思索片刻,教师从背后拿出一物件.学生惊呼:是扇子!

教师打开折扇,模仿潇洒倜傥的才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雨滴到雨帘的过程,并用“点动成线”这四个字对其进行了概括,现在你们能用类似的四個字概括教师打开折扇的过程吗?

学生讨论片刻,答:线动成面!(若把扇骨看成一条线,绕着转轴运动便形成了一个扇面)

这是我当时执教时的教学片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更收获了同人的一致好评!

又一次,我在实验中学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节,起初思考如何引入,一直没有好的方案,只得使用“水中倒影”的画面,有制作课件时我又突发奇想,在图片下方额外插了一句话,没想到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段2】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湖面!青山!倒影!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如此美景?

学生回答声此起彼伏,这时教师展示了一句纳兰性德的诗句: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学生惊呼!

教师:看着画面,对应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工整!对称!有美感!

教师总结:好,那让我们再来感受生活中乃至诗词中的对称美吧!

清代的女诗人吴绛雪有一首描写夏日回文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其实全诗作者一共只写了十个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却勾勒出了暗香幽浮的夏日美景,更将数学中的轴对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若是再将这个例子稍作调整后,用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岂不妙绝?

【片段3】

教师:东坡先生曾赴庐山一探其玄妙,同学们还记得苏子瞻是如何观赏庐山的吗?他赋了一首《题西林壁》,有谁能背一下?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不错,那能详细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看山的吗?

学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

教师总结:那这节课我们不妨来学一学苏轼,从各个角度来观察物体,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视图”吧!

观赏了这三个教学片段,你又感觉如何?新课程的导入本就十分重要,引入引得好,直接影响到一整节课的效率.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艺术化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以诗词作为情境,化抽象为生动,在美感的熏陶中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情,必能使学生更乐于去接受新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诗词为载体,编制题目

以诗词为载体,必能使人兴趣盎然.若是能用诗词的形式来编写数学题,不仅形式独到,更能将诗意的美感蕴藏于数学的和谐之中,使学生在接受了汉语言的美学熏陶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题意,运用数学知识解题.另外,以诗词为载体,编制题目古就有之,古往今来有许多数学问题其实都是以诗词作为载体的,它们既是诗词创作汪洋中别具一格的浪花,又是数学研究夜空中最闪耀的繁星.我们不妨来看几个例子.

【1、百羊难题】

程大位所著《算法统宗》一书中就有一道“百羊难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不?甲云所说无差缪,若得这般一群凑,又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说是难题,其实也不难,只要弄懂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该题以诗词形式出现,不由让人眼前一亮,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滋味.根据题意可设甲原有羊x头,则可以列式:

x+x+12x+14x+1=100

解得x=36,由此知甲原本赶了 36 只羊.

【2、西江月】

《算法统宗》书中,有一首计算秋千绳索长度的词《西江月》:

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

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这道题正好可以用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教学情景:教师阐述完勾股定理一节的基本知识后,展示该题,学生眼前为之一亮,热情高涨.

教师:词好,题也好!同学们,想要求解就必须弄清词中大意,谁来给大家解答下?古时的一步约是五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秋千静止不动时,它的底部离地面1尺,如果将它绕着顶端往前推10尺,那么此时底部距地面和一个5尺高的人同高,求秋千的繩索有多长.

教师:这是道几何题,那么就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先画出示意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后教师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解答)

如图1所示,已知AC=1,CD=EB=10,

BD=EC=5,求OA.

设OA=OB=x,则OC=x+1,

OE=x+1-5=x-4,在Rt△OEB中,

由勾股定理,有(x-4)2+102=x2,

解得x=14.5.

所以,秋千的绳索原长是14.5 尺.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直接选自古籍中原本记载的题目,但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其实也可以将一些问题通过自我的创新,将其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诗词数学题.改编创造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行之有效的方法.

【3、金庸名篇】

金庸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平日涉猎极广,诸子百家、道藏佛经了然于心,故而下笔挥洒自如,笔锋多变,读他的作品,实在是享受.尤其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更是书写了不少我国古代奇妙的项术怪题,于今日亦有深远的研究价值.诸如“九宫图”“五五图”“立方招兵支银给米题”“鬼谷算题”等.限于篇幅关系,我们就以“九宫图”为例:

郭靖背负伤的黄蓉来到黑泥沼疗伤,遇见了瑛姑,黄蓉的聪颖震惊了瑛姑,瑛姑不服,便给黄蓉出了一道题,说要将一到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横看竖看还是斜看,每三个数相加都是十五,问如何排列?

这是我们初一年级所做的找规律题型,我们来看看黄蓉的解答:

九宫之义,法以灵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将规律以歌诀的形式表述出来,真谓是让人耳目一新.其后的“立方招兵支银给米题”“鬼谷算题”,更是天马行空,亦可用于今日的教学中,寓教于乐,美极妙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一睹原文风采,此处就不再表述了.

三、以诗词为媒介,提炼精华

都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中语言的组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言时,必须能调动及调节课堂氛围.这又得说回我在之前执教过的“图形的运动”一课了.

【片段 4】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后我们知道图形有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也知道了在绚丽的古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你能从中挑选出一句你喜爱的诗歌,说说其中蕴藏着我们今天所学的哪些知识吗?

(此时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片刻过后,纷纷举手)

学生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李清照的词.卷帘,是旋转运动.

学生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水流的平移运动.

学生 3: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是书本的翻折运动.

学生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小舟的平移运动.

……

学生的思维巧捷万端,令我目不暇接.如此高涨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何况学生的举例,不正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最好的总结吗?他们能于茫茫诗词中找出最符合“运动”这一知识的词句,也正与我们所提倡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促进多门学科共同发展,真是精彩!

以诗词提炼数学知识,揭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陶冶中汲取“养分”,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又如,将数学例题教学后的总结,尤其是难题教学总结,与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理念结合,也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初见题目,思路还不够清晰,难以找寻道题目中的突破口,却又必须耐心分析题意,此为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绞尽脑汁,思而不得,遂起了钻研精神,此为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交流讨论,教师讲评,豁然开朗,此为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此小结,师生双方不仅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解决了难题,更一起经历了“立志”“执着”“成功”的过程.以此为总结,更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快乐着、成长着、收获着.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原本就指出,学好数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与价值观.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数学课堂,就该严肃,去谈些诗词文学艺术,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又与数学严密、抽象的特点背道而驰.殊不知,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备创造性的艺术科学,若是我们仔细去观察感受,必能察觉数学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若在平日的教学中多穿插些文学色彩,置学生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于辞赋和数学中产生共情,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其在日后数学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太新.诗意盎然的课堂 韵味悠长的数学:浅析诗词在数学课堂中的妙用[J].福建中学数学.2021(4):22-24.

[2]弋彦虎.苏轼诗词中的数学智慧[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1):163-164.

[3]陈代俊.  融入古典诗词 创新数学课堂[J] .四川教育.2020(26):35,37.

[4]张晓鹏.赏中考题平几解法 品古诗词数学意蕴:2019年南通市一道中考试题解法赏析[J]. 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6):31-34.

[5]张奠宙.数学与古典诗词的意境[J] .语数外学习.2019(08):58-61.

[6]桂弢. 数学课堂中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J].中学数学月刊.2018(02):39-41.

[7]张金生.巧用诗词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江西教育.2018(10):60-61.

[8]李晓峰,周赛君.诗词数学[J].中学数学月刊.2017(10):46-48.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诗词艺术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纸的艺术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