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明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触教育学习的伊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而新课改下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打造一个集聚兴趣导向的学习氛围,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有趣、高效.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引 言
数学的思维性很强,有很多抽象的公式和概念定理,要理解这些公式和概念定理,光靠课堂听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具有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他们感興趣的教学方式中增加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学习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寓教于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贪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改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在播放趣味教学视频或者组织课间游戏时,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单向教学中,由于互动性不强,且内容枯燥,学生的一些潜质没办法激发出来.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的引入,加强了课程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有欲望地去表现自己,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组织能力等得到发挥,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3.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互换,即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做了改变,增加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新课改还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寓教于学的教学模式也能满足这一要求.该模式能够通过各类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大多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乏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师生间也缺乏互动和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明确学生是否适应当前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单一枯燥,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不能很好地吸收课堂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如此,也就无法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2.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脱节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事物来了解认识世界的.当前数学的教学仍以讲授数学知识,然后进行数学题目的训练为主.教学的内容比较空泛、抽象.不能将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运用也只停留于解决数学习题,这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当前的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也比较无趣,这也就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内容上也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或是挫败感.
4.唯分数论
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偏向于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能力.这会导致教学的功利化.教师在授课时会以提升学生考试分数为主要目标,向学生直接灌输生硬的数学概念、公式等,作业也多为题海战术.如此一来,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其产生抵触心理,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产生挫败感,从而抱有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实现措施
1.转变教师角色,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的了解和把握,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此,会让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因此,教育者应当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形成良好氛围,这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了“角”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能在教室中找到更多的“角”,并且说出这个“角”属于锐角、直角还是钝角.通过一个小小的“比赛”,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气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2.加入有趣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先导,一个有趣的课堂先导可以让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被吸引,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抱有期待和好奇,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导入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参考小学阶段学生喜欢表现的心理,采取提问的方式.例如,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人了解什么是长方体吗?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氛围,让教学在学生的好奇和热情中开展.
3.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
游戏是最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天性的一项活动,而将游戏融入教学环节,可以使教学模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行讲解,然后采取比赛的模式,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身边的一些“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给出的每个答案逐一进行评判,并向大家解释错误答案到底错在哪里,最后在规定时间内列出最多正确答案的同学获胜.采取这种游戏的模式,可以将教学的概念变成游戏规则,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听讲时更加认真,也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主动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后,教师进行评判和总结所学的内容,实现更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所引入的游戏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关,主要目的是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不能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忽略了游戏教学的本质目的.
4.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也启发着广大教育者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增长知识.
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可以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一个纸盒,然后沿着纸盒的棱将纸盒剪开平铺成一个平面,要求剪开后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长方体的展开图及展开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比对,长方体展开图的每个面在未剪开之前的对应面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将剪开的长方体展开图重新拼回长方体,进行比对.学生通过这一实际操作过程,可以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并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再比如,在讲到分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线的方式来了解分数.比如25,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直尺随意画一条直线,再等分成5份,通过填涂其中的2份来表示25.这一方法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具象、更加直观.这样,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所学的内容.这一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
5.摒弃“唯分数论”,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唯分数论”,而应该既关注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关注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个别学生表现不够好,可能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据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耐心引导,适时给予鼓励,给予每一个孩子均等的表现机会和关注.在教学进度上,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平均水平,让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跟上总体进度,不能抛弃和放弃落后的学生.小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伊始,在这个阶段,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信很重要,这能够让他们在面对以后复杂任务时能够有信心,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6.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多媒体所带来的便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比如通过播放视频、进行动态演示更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探讨正方体涂色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先将正方体的表面涂色,再分割成指定的小正方体,并将每个小正方体的分离过程以3D动态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正方体从被涂色到被切割成小正方体的过程,以及切割后分别是哪几个面被上了颜色.如此,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调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所学的内容。这一教学方式将原来单一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这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7.改变以刷题为主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在趣味中了解掌握所学内容
前面所提到的“唯分数论”和以提高成绩为目的而布置大量刷题任务,会让学生为了写题而写题,甚至死记硬背公式,而忽略了对数学公式和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可能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抵触、逃避的心理.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在以掌握课堂所学为主的同时,要注重作业设计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互联网的普及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回家后对自己所在单元楼或者村子的互联网普及情况展开调查,可以询问周围邻居或者让爸爸妈妈带领你咨询相关负责人,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探究中得到作业的答案.再比如学习树叶的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采集几类不同的树叶,然后用尺子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大致是多少,然后用计算器或者笔算出长与宽之间的比,最后上交贴有树叶,并且在树叶下方标注好长宽比比值的作业纸.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结论也写在作业纸上.这种通过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从实践中自己得到相应的答案或结论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所帮助.
8.实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并非为了应付考试,要意识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举例来说,在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到简单的统计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家后做个小调查,依据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比如,妈妈在菜市场买了许多蔬菜,不同种类的蔬菜花了多少钱呢?周末父母带小朋友出去玩,花费了多少?其中食品支出多少?交通费用支出多少?让学生根据调查出来的数据,作出统计表格与统计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数据是否真实,统计图绘制是否规范来检查学生对于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白天,时针分针都指向12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学生会想到:午休,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早上起床时,时针分针在什么位置?你可以画下来吗?学生就会回想自己的生活场景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9.充分展现小学数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觉得数学是严谨死板的.但是数学除了具有严密逻辑性外,其实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的时候一道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通过展示数学的开放性,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奥妙,这也有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目的.
比如,奶奶去超市买水杯,杯子有4元/个和6元/个两种价格.奶奶掏出40元钱付给收银员,收银员找给奶奶4元钱.那么请问奶奶可能买了几个水杯?这道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会想到:如果奶奶只买了一种水杯,那么(40-4)÷4=9(个);(40-4)÷6=6(个).奶奶可以买9个4元的水杯或者6个6元的水杯.如果奶奶买了两种水杯,那么,可以6元的水杯买2个,4元的水杯买6个;或者6元的水杯买4个,4元的水杯买3个.学生会发现,数学的解题思路是活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多种思路和解法去寻找答案,发现数学变得不再枯燥了.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们在意识到寓教于乐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作用的同時,还要明白一点,寓教于乐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我们既要体现教学的趣味性,又要注重知识的有效传导.而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平衡点,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考验.我们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致力于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可以达到相应教学目的的高效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高婉铝.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9):51-52.
[2]仲继磊.寓教于乐: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202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