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兰
把论文写在救治疑难危重患儿的手术台上,把科研做在改善人民群众饮食健康的餐桌上。董蒨和他的团队,正在用“肝胆真情”护佑百姓健康。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九三学社社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大附院)院长董蒨领衔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山东省外科领域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21年4月23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董蒨再次上榜,不仅成为青岛医药卫生领域唯一被提名的对象,也是全国院士有效候选人中,唯一扎根小儿外科领域并取得重要成就的医学专家。数次登上领奖台的他,将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了病人,将执着的信念奉献给了医院,将坚守的初心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医者仁心”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缘定青大附院
“是青大附院挽救了我,把我迎接到人世间,并让这个小早产儿活了下来。青岛医学院带我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是青岛的大学和医院成就了我。治病救人、做好医学科技、报恩青岛这座城市也就成了我一生追求的初心。”2021年12月16日,在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为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董蒨饱含深情地说。
1963年初春,董蒨出生于青大附院。由于母亲孕期患病,还是三个月胎儿的他便随着母亲躺在手术台上,得到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由此,他与青大附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时期,他立志从医,高考时也如愿考取医学院,自此开始医学求学之路: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儿科系;1987年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儿科学专家金百祥教授;1990年赴日本国立德岛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的小儿外科与肝胆外科学者古味信彦(Nobuhiko Komi)教授,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毅然选择到青大附院工作。
从医40余年来,董蒨致力于小兒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多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胰胆合流异常致癌机制新假说,引起轰动;在国际首创全球最大人类数字肝脏开放平台,提出了“董式肝脏分段体系”;攻坚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等。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医疗设备注册证26项,国际专利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综述等近200篇,主持制定中国小儿肝胆外科诊疗规范1部,主编《小儿肝胆外科学》《小儿肿瘤外科学》等多部著作。获评“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山东省首届十大名医”“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等荣誉称号。
涉足智慧医疗
“站在手术台上比在领奖台上要镇定、自信多了。”在成功完成一台小儿肝胆手术后,董蒨风趣地说,“感谢青岛,这座美好的城市和许许多多好领导、好同事及海信的好友们,让我们能用高科技的精准外科挽救大量疑难危重肝胆、肿瘤患儿。手术顺利,祝愿孩子早日完全康复。”
董蒨口中的“高科技的精准外科”就是Hisense CAS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传统的CT只能提供二维图像,医生要凭经验手术,也就是说,在手术前,医生无法充分掌握病变的确切部位。由于人的肝脏血管错综交织,肝胆外科手术也因此成为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而小儿肝脏体积小,血管细小而脆弱,手术难度更大。曾有一台令董蒨至今难忘的手术,就发生在2013年他生日当天。一名4岁的小女孩被车碾过腹部,生命垂危。作为主刀医生,董蒨只能试探性地进行手术,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孩子终于脱险了。谈起当时的紧张场景,董蒨依然心有余悸,“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孩子腹腔大量积血,一开腹血液直接喷射到了天花板上,而术前常规的CT检查根本无法全面展示孩子的伤情,甚至看不出具体损伤部位。”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复杂手术,董蒨一直在苦苦思考,能不能创建一个手术系统,让医生在手术前就清楚掌握血管和肿瘤毗邻的关系和位置,从而制订精准的手术规划,而不是在打开腹腔后再仓促寻找。为此,董蒨申请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计划打造三维数字肝脏系统,建立新一代小儿肝脏肿瘤三维重建手术评估系统,开发小儿肝脏肿瘤模拟手术导航系统,并建成人类肝脏数据库系统。但是,由于团队缺少技术支撑,课题迟迟没有进展。
难题的突破始于2013年董蒨与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一次偶然会面。当董蒨说明临床需求痛点后,两人迅速达成共识,由青大附院联合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成立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重点实验室,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小儿肝脏数字化、立体呈现,实现精准医疗。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国际首创开发基于小儿肝胆胰软硬件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及外科智能显示系统(Hisense SID)。应用新技术,医生仿佛有了“透视眼”,可以“看到”病变与血管、脏器的位置,从而实现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准导航,手术时间大幅缩短,成功率显著提高,该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一名4岁男童被车压过腹部,肝脏严重损伤。董蒨应用Hisense CAS,15分钟内进行三维重建,精准判断伤情,精准手术规划,手术非常成功,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目前,Hisense CAS已成功运用于全国120余家三甲以上医院,救治疑难疾病患者近万例,2020年被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全球顶尖的机器人外科创新与培训中心购置。
借助Hisense CAS,董蒨短时间可以接触上千肝脏案例,对人体肝脏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此前Couinaud(奎纳德)肝脏八分段法已经被临床广泛接受,通过大数据分析,董蒨根据肝脏血管分支,将人类肝脏分为ABCD四种类型,打破了肝脏仅有八段的认知,充分证实认识肝脏结构的极其复杂性及个体化精准手术的必要性,引起了世界顶级专家关注,被称之为“改变经典医学教科书的发现”。基于合作成果,董蒨还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平台,平台于2017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www.hdldb.net),全部数据免费对外开放。“我希望把所有已知的肝脏大数据都展示在平台上,供全球同仁查看,这是我们为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董蒨表示。
作为学科带头人,董蒨带领科研团队将青岛大学临床医学打造成为山东省一流建设学科,获批儿科学博士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青岛市临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作为院长,董蒨带领团队不仅在国内较早开展数字医学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而且注重持续探索特色智慧医疗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带领青大附院跨入全国一流医院行列。医院在医疗服务等方面居全省首位,连续7年进入中国最佳医院百强榜。
跨界食品安全
“我们研发了面向婴幼儿和广大市民的祛毒猪肝系列功能健康食品,相信‘青英董氏一定会成为我们城市最具特色的健康食品品牌。”2021年12月17日,董蒨在微信朋友圈留言。
猪肝营养丰富,具有补肝、明目、养血功能,铁含量高达22.9mg/100g,而且属于最易被人体吸收的生物铁(二价铁),被列入“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中。但是动物肝脏作为解毒排毒器官,本身会不会含有害物质?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攻关国家“十二五”重大课题期间,需要进行大量猪肝脏动物实验。董蒨带领团队对猪肝脏的代谢、肝小叶超微三维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研发出具有独创性的生鲜猪肝祛毒方法。经“祛毒”处理过的猪肝,不但清除了残留毒素等有害物质,还没有腥苦的味道。
“药食同源,我是一名儿科医生,不仅要治疗儿科疾病,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安全猪肝”后,董蒨开始“不务正业”,从一名医生转战健康食品研发,推出了适用于婴幼儿、孕产妇、手术后患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安全的青英董氏祛毒猪肝系列产品。有日本留学经验的董蒨,还别出心裁,将100年前由日本药师发明的拌饭料进行改良,专为小儿和老年人研发出“青英董氏营养伴饭”。
目前,以“青英董氏袪毒猪肝”为基础研发的系列技术获得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12个国家26项发明专利,“青英董氏袪毒猪肝”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摆上了越来越多百姓的餐桌。
真诚奉献社会
每天6点出现在医院,深夜才回到家中,365天往往没有休息日,这就是董蒨通常的日程安排。在他心中,始终是病人至上,医护人员至上,而自己永远摆在最后的位置。很多次,董蒨主刀身患肝脏肿瘤手术难度极大的孩子,术前,他和医护人员不断研究手术方案,等做完手术,回病房已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赶到病房,询问孩子术后病情,向医护人员传授手术经验……只要不出差,他每日早晚必定会去病房看望患儿。他还经常自己驱车几十公里到黄岛院区看望手术后的患儿,调整治疗方案,鼓励家属。有一次,历经4个多小时,董蒨为胰腺巨大肿瘤伴肝脏转移、门静脉内瘤栓的2岁孩子成功实施手术。刚下手术台,他突发胃绞痛,剧烈的疼痛使他脸色苍白,额头满是汗水,一下就坐到冰冷的地面上,他却很庆幸这一切发生在手术结束后。“董院长是亲人,看到他,心里就有底儿了。”这是患者家属的评价。在小病人的眼里,他是和蔼可亲的董爷爷,在无助的家属眼里,他是救星和希望。“我加入九三学社,是因为董蒨院长,他的医者仁心深深触动了我,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一名入社积极分子由衷地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青大附院被青岛市政府指定为定点救治医院,这位拥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诸多头衔的儒雅院长,又多了一个新职务——青大附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坚定站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以一个医务工作者和院长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和医者“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带领6个防控工作组、4个专家组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科学高效调度部署,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既能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也能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董蒨提出运用计算机技术,搭建隔离病房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既可以对接隔离病房,又可以有效对接远程会诊中心和专家办公室,同时可与上下级医院沟通,方便专家组及时了解病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精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带来的交叉感染。目前青大附院已治愈50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诊治期间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他不仅关心和爱护着青大附院的医护人员,也时刻牵挂医院派遣赴鄂的三批共143名医护人员。他亲自沟通联系,打通赴鄂医护团队后勤保障绿色通道,确保前线医护员工物资供应,鼓励医护人员英勇战“疫”。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累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97人,其中重症80人、危重症17人。
不只治病救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董蒨还担任青岛市中小学“名家进校园”专家。他千方百计抽出时间精心备课,准备生动有趣的案例,定期给学校的孩子们做科普。为了便于更多孩子学习,他录制讲课视频,通过“爱青岛”等新媒体播出。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孩子们做科普。他真诚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课,为孩子们播下科学的种子,开拓孩子们的创新未来。
在他心里,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把论文写在救治疑难危重患儿的手術台上,把科研做在改善人民群众饮食健康的餐桌上,董蒨和他的团队,正在用“肝胆真情”护佑百姓健康。
(作者为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组宣处处长)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