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波 邹立新
摘要:胃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肿瘤TNM分期、患者一般状况、肿瘤组织类型等,随着临床不断研究与探索,高通量技术获取的新兴数据可为胃癌胞内信号通路提供依据,促进了胃癌治疗的新进展。不过,恶性肿瘤的异质性及其高复发性所致化疗耐药性依旧是临床重难点,这就需要寻求新的干预靶点,并做好正常细胞的保护。本文就胃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胃癌;分子机制;细胞生物学;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1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关于胃癌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而且证实其发生、发展和多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有关,比如炎症因子(白介素家族、COX-2等)、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MAPK通路、VEGF、HER等)等。这些细胞因子或信号通路参与多个过程,包括抑制癌细胞凋亡、促进癌细胞增殖、调控周期、血管生成等,基于这些因子的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靶向治疗的肿瘤标记物,且一些药物经临床验证有不错的价值[1]。为了进一步探究胃癌的分子机制情况,本文就其常见的几种分子机制进行了如下分析。
1肿瘤新生血管因子
腫瘤细胞若无新生血管提供其代谢所需物质,单纯依靠弥散作用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此时肿瘤细胞生长体积难以超过3mm3。但实际上新生血管的形成为肿瘤血供提供了新的灌注方式,最终导致肿瘤生长体积难以控制。新生血管除了对肿瘤营养有作用,还是肿瘤细胞侵袭或转移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肿瘤血行转移和新生血管呈正相关。从既往研究中看出,肿瘤新生血管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为主要的一种,VEGF家族含有7个成员,而且证实VEGF是已知细胞因子中对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的一类因子。通过对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研究可知,VEGF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肿瘤体积更大、浸润程度更深、转移程度更高,且生存期更短、临床分期也更晚,同时VEGF表达水平也可作为胃癌预后及有无肝转移的危险因素[2]。此外,胃癌患者体内,除了肿瘤局部有VEGF高表达,在其外周血也有高水平,说明其与淋巴结转移水平、血管生成水平等也有关。
2表皮生长因子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包括四种同源受体,研究最多的是HER1,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在各类上皮细胞细胞膜上广泛分布,而目前已知的EGFR配体也较多,比如双调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等。EGFR活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其配体和EGFR结合,形成二聚体;然后,激活酪氨酸激酶区,结合ATP分子,促进受体磷酸化;最后,识别SH2蛋白底物酶,促使信号进入细胞。研究发现,在胃癌组织中EGFR存在高表达水平,但在非癌变的胃黏膜组织中几乎难以检出。EGFR表达和胃癌预后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比如有研究中发现,年龄、分化程度及分级可能是胃癌EGFR高表达的因素,且表达程度越高则预后可能越差。EGFR虽然是多条肿瘤通路共有的上游结点因子,但其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现象比较明确,为此有大量学者针对其进行了EGFR靶向药物的研发,包括EGFR单胞外区域竞争性抑制剂、小分子激酶活性抑制剂。比如西妥昔单抗为代表,可竞争性抑制EGFR与其天然配合的结合,从而抑制下游通路激活,诱发肿瘤细胞凋亡[3]。
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作为一种胞内的苏氨酸蛋白激酶,其激活途径相对保守,经胞内细胞外刺激后,需三级酶联级联激活,其严格按照MAPK激酶激酶(MAPKKK)→MAPKK→MAPK顺序磷酸化。MAPK通路可介导多种肿瘤生物学功能,比如细胞的分化、增殖、血管生成、凋亡抑制及其转移等,而且通路中含有多种激酶表达异常。研究发现,在胃癌患者体内MAPK通路中可检出Ras、Mek69等表达异常,其中Ras基因是常见的癌基因家族,能激活多条信号通路,比如MAPK通路。此外,随着研究深入,发现MAPK还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及生存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临床实验发现,通过抑制MAPK通路可减少肿瘤细胞的增值,促进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而不仅进入S期,若过度活化该通路,可促进细胞分裂加速,最终强化其增殖,加速病情的恶化。
4间质表皮转化因子
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T)位于细胞膜,涉及三个功能区域,包括细胞内功能区域、跨膜区域及外信号区域,其蛋白含有和Src酪氨酸激酶家族相似的功能结构,而且其信号传导通路也相似。有研究中指出胃癌体内MET阳性检出率为20~70%,而消化道肿瘤中MET基因扩增在胃癌中多见,其扩增水平、蛋白高表达和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相关。不过,目前胃癌研究中MET是相对比较新颖的范畴,其相关的靶向药物大多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比如其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抑制剂,而且单克隆抗体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因未发现明显的获益,被迫中止。小分子抑制剂在Ⅰ期或Ⅱ期试验中发现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还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5结语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在男性全身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而女性中则第四位,而早期诊断与治疗,除了可提高胃癌治疗效果,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胃癌发病机制并无统一定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生、发展过程并非无迹可寻,往往涉及多种分子机制,比如主要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以及microRNA异常调控等。通过研究胃癌分子机制,可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临床治疗胃癌提供新的方向。虽然目前关于胃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较多,且相应的靶向药物也不断出现,但其探索永无止境,还需不断拓展,才能为进一步治疗胃癌提供更广阔的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颖,邱汉波,侯恩存,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益气逐淤汤针对胃癌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1,16(23):3484-3490.
[2]刘艳凤,苗梦媛,毛伟征.胃癌发病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4):189-190.
[3]马海军,国麟祺,何其勇.胃癌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9(3):43-44.
通讯作者:邹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