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

2022-05-09 13:58李长虹吴艳玲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园应用型校企

李长虹,吴艳玲,高 源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吉林 吉林 132101;2.梧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梧州 543002;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图书馆,吉林 吉林 132101)

一、乡村振兴的提出及其在吉林省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3]。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4],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在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省(市、区)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吉林省也紧跟国家政策步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相继建立,并起到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吉林市昌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是今年全省唯一上榜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也是全省首个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产区的“国字号”创建单位[5]。伊通县持续推进黄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已投资约7.6亿元,建成总面积达28万m2[6]。东辽建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28亿元,将金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全流域保护性综合开发,逐步定位为一域、双城、三园、四区、四基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园区已经完成投资4 900万元[7]。截至2020年底,磐石市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核心区建成面积50万m2(规划总面积1万hm2)[8]。榆树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五棵树镇、刘家镇、闵家镇、先锋乡、环城乡5个乡镇56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专用玉米生产基地3.6万hm2[9]。长春德兴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中信东北(吉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项目占地10 km2,计划3年内建成[10]。2018年12月,集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3月又被认定为集安人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园规划面积2.91万hm2,覆盖7个乡镇,主导产业为人参产业[11]。九台广泽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809 hm2,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精品果蔬种植园、生态养殖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田园民宿度假园和创意农业欢乐园5个园区[12]。榆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着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积极探索出独具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13]。柳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完成了柳河县火山岩稻米、山葡萄及山葡萄酒、生态牧业、特色中药材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编制规划,并结合通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认定标准,完成了火山岩稻米、山葡萄及山葡萄酒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认定工作[14]。洮南市金塔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政府管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参与生产的模式运营,目前共有23家企业和28家新型经营主体入园,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农民合作社15家[15]。德惠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依托自身“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和“中国肉鸡之乡”产业优势,创建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肉鸡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6]。

吉林省各市县产业园的建设,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取得了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果。通过发展培育品牌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脱贫攻坚并助力乡村振兴。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由职业技术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构成,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第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10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17]。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启娴研究员在《高职发展模式初探》一文中,探讨发达工业国家的短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提出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地方尤其是经济、教育相对较发达的省份应担负起预测和规划的责任[18]。潘懋元教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19]、《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20]等文章中指出:在传统观念中,过分强调教育层次给当今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改变当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定位不明、分工不清的现象;有必要改变当前以学术型高等教育质量为唯一标准,从思想上轻视职业技术型高等教育,从实践上互相攀比的现象;有必要从根本上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归根到底是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

2004年,教育部审核通过一批从高职高专升格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了办好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准确,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模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2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如何针对乡村振兴的农业领域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特点,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1]这为院校传统专业向乡村振兴转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学校优势特色的保持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吉林省各市县相继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并实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改变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局面。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从业人员职业提升、技术需求,是为企业培养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

通化市教育局助力“五转”暨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校企合作正式签约。市教育局、市卫生学校、市职业教育中心、通化农校分别与通化师范学院、通化振国药业有限公司、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通化凯元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14个企事业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标志着通化市职业教育在规模化、集团化和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2]。双辽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由双辽市职业中专牵头组建,成员包括有关政府部门、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各类企业、行业协会等85家理事单位。集团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思想,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集团内部校企、校村、校校之间展开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合作,实现政府、行业、企业、村屯与学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优质人才,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服务[23]。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以涉农专业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集团以市场需求和就业拉动为导向,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依托,旨在促进吉林省农业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出适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涉农专业品牌。通过校企互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让学生与市场“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全面就业与创业;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之路,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24]。

各级各类职教集团的成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让各类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改变过去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的困局。如何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要求,相关合作单位从2017年开始,已经着手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有相关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产出。有的搭建了以校内实验教学为基础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为综合平台,以产研单位实训基地为实践平台的新型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有的从课程设置建设方面作出了研究;有的从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还有的在研究的基础上正在进行实践项目的实施研究,等等。实践中,多所学校实行中职——本科“3+4”、中职——高职“2+3”衔接项目,建立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了“立交桥”[25]。校企共同培育技能型人才方面,共同探索实现“5个对接”,即教室与车间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长与企业总经理对接、学生与企业工人对接,让企业共同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考核,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零距离对接[25]。这些研究与实践都为构建相应的职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与新范式,较好地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化、多样式协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显著提升了在乡村振兴中对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构成、特点、教学过程、教学途径及考核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针对乡村振兴的农业领域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特点,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专业化”向乡村振兴要求的人才“综合化”转型。乡村振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与专业实践技能为第一要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农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农业经济学、乡村旅游学、风景园林学、休闲农业学、乡村美学、心理学、乡村规划与设计、营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通过几年的实践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和满足乡村振兴所需的综合型人才,以进一步指导教学,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旨在为政府统筹、乡村助力、高等院校搭台的立体协同育人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提升与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在这方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走在了前列。

第一,举办培训班,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承担起乡镇企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打造模拟承包经营、跟踪服务、政策咨询的教育培训、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的服务模式,现已初具规模。

首先,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技能人才。2017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获批成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实际操作训练,实施现场教学。2017年4月开始首期培训,培训采取集中讲授和现场观摩学习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办程序和运营管理模式及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

其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班,为乡村振兴培养管理人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承担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的培训任务。培训人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的负责人、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培训内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键问题分别选设了多维教学法与课程设计、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等培训专题,设置了经验分享、现场教学、交流研讨、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培训环节,旨在使培训学员掌握职业农民培训的管理理论体系,提升学员从事职业农民培训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示范引领各地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民、会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7]。

此外,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还举办了吉林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村带头人培训班,计划分5期进行,每期计划培训100余人。培训班以提升带头人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教学目标,目的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28]。

通过举办培训班,解决了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问题。各种培训计划必将随着用人的需要办出特色,担负起乡村振兴职业培训的重任。

第二,加强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为乡村振兴培养科技人才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自身建设上,始终围绕乡村振兴加强校内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建了农学院作物学学科及黑土地保护、分子育种实验室,食品工程学院酿造技术创新中心,动物科技学院猪生态养殖及疫病防控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期间是吉林省育种工作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是决定把我国饭碗能否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时期,学校农学院针对吉林省育种工作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如,应加大对科研育种攻关力度,形成一种对科研育种工作的补偿机制。

建立了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示范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发展循环农业保护黑土地等。确保育种资源不浪费,为国家育种事业贡献力量。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南繁育种基地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南滨农场吉林省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一号地,经过学校2年的努力,基地已基本建成,分为玉米育种与水稻育种2块。玉米育种集成常规及分子育种技术手段,形成了耐密宜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为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年种植材料1万多份,已经主持选育品种3个,进入区域试验4个,苗头品种5个;水稻育种以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选育为方向,以创建“吉林大米”品牌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优质食味”为导向,充分利用吉林地区盛产优质大米的自然环境,积极创制优质食味种质资源,目前有水稻种质资源材料2 100余份,年创新种质资源800余份,已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参加筛选试验4个。

此外,为助力乡村振兴,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学校动物科技学院,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服务,与蛟河市黑毛牛实业集团合作开展肉牛养殖技术服务,在牛场选址、牛圈舍的设计与修建、母牛科学养殖管理、犊牛高效培育、品种杂交改良、生态养殖等主要技术环节与企业进行了深度的沟通,认真分析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下一步开展技术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29]。

第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为乡村振兴服务。企业的实践也是人才适应社会、走向社会并与社会对接的桥梁。没有企业支撑的人才培养,学生毕业走出校门也很难顺利适应新环境,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为此,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一直以来始终把校企合作放在首位。也是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

学校与通榆县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发挥科技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助力通榆县乡村振兴,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解决制约通榆县农业发展突出问题、提升通榆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0]。

学校同松原粮食集团共同筹建大米产业学院,提出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一主六业”的企业发展愿景规划,并在水稻育种、大米产业升级、农业职业人才培养、黑土地保护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31]。

校企合作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攻关能力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与正旭实业(吉林)有限公司举行共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此次校企合作的推进对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32]。

“校企合作、产学研用融合”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和路径,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33]。为此,学校与扶余市食品加工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合同,以助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

学校与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相关学科专业与该公司就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究、产品研发、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积极合作。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表达了强烈的需求,企业还在专业师生到企业实地考察、挂职锻炼、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进行合作对接[34]。

学校在吉林市起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九月丰家庭农场及吉林省新田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设立博士工作站,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学校农学院的科研团队和学生们还将在有机稻米生产、稻米品牌提升、功能大米加工、生物生态防治、技术示范推广、科学检验检测、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选种育种、电商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实践,并确定水稻育种方向,集中科研攻关[35]。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学校与吉林市恒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而且农学院在果树栽培与养护管理、景观生态园建设、学生教学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36]。

学校与地方合作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基地,充分利用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乡村振兴基地”,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与黄家崴子村确定包括食品鉴定认证、种养殖业技术扶持、红色教育培训、乡村旅游体系构建与运行等内容进行合作[37]。

学校与宁波市宁海县电商产业园、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电商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电商人才实操动手能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宁波市宁海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电商人才的储备,电商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企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电商产业园发展的内在需求。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促进“3+1”“2+1”实践教学的创新,经双方商定,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电子商务班将于2019年3月进驻宁海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应用型电商人才的动手能力[38]。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申报校企合作的横向教研及科研课题,不仅解决教师教学上的难题,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孙学钊教授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引进的全职新西兰籍反刍动物营养专家,Animal Nutrition的学术编辑,负责多个SCI学术期刊审稿工作,参与中国动物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的理事工作。2019年学校立项首个校企合作横向教研课题“新时代畜牧兽医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由江苏波杜农牧有限公司资助10万元,本项目主要就畜牧兽医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旨在为农牧企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优秀畜牧兽医类应用型人才。项目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及高校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多空间。横向联合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助推学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39]。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教师、学生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能让师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得到理论的应用,通过实践还让师生共同验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检验。这样的过程不仅解决了学生与生产一线的脱节,还解决了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技术难题。

第四,支持学生创业为乡村振兴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成立了校友会,并有相关部门负责校友的工作,保持与校友的沟通。学校每年定期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来校作报告,不仅向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还讲述他们在奋斗中所经历的艰辛,为大学生创业积累了经验。学校也派出技术团队,解决校友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学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代表——徐丽辉,1998届农学专业毕业,现为吉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吉林省恒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并于2014年成立了吉林省恒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设园区。目前,徐丽辉创办的公司总投资已达8 000万元,年产值达4 000余万元。园区建设了74栋温室,采取“公司+园区+农户”的经营方式,开展蔬菜、花卉、苗木标准化种植与销售,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等等。园区已经成为公主岭市内乃至吉林省著名的生态农业示范点项目[40]。

第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学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针,致力于培养广大学子创新创业能力。教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与培训,并将实操与模拟相结合,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补充、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与应用相贯通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全覆盖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41]。

学校各二级学院,始终开展广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并在实践课改革中将竞赛融入课程考核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自2014年以来,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近173次(数字来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网站)。为了更好地通过数据反映学生参赛情况,本研究截取2018—2020三年国家级及省级的参赛数据(见表1和表2)。通过参赛,学校脚踏实地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表1 2018—2020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参加国家级竞赛情况

表2 2018—2020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参加省级竞赛情况

通过参加竞赛,不仅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中,积累了教学经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能力,而且更使学生受益。在参赛中不仅检验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练。会更加激发学生刻苦学习、钻研知识,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懂技术的能手。

表1和表2列出了师生在2018—2019三年的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参赛人数、所获奖项,学校共有11 000人,参加比赛的学生在50%以上。如果加上学校选拔赛人数,几乎全员得到了历练。

在组织过程中,有的二级学院更是在将应用型商科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并以“校企合作+学科竞赛”为抓手的“一体两翼”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目标,参赛师生在模拟对抗中进一步深化了专业认知,提升了实操技能,强化了教、学、训、练、评各阶段的全方位交流互动。各二级学院的实践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的革新及教学效果的优化,全面推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果必然要在各个领域应用。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过去的粗放式的养殖、种植业必将为高科技产业生产所取代。校企合作、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的建设已经呈现“科技兴、产业旺”的良好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产业集约化、集成化,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尤其是发挥新乡贤等人才的作用[42]。本研究结果表明,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不仅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而且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应用型以及应用型转变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也将由过去单一的农业领域向各领域迈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发展空间广阔,前景可期。

猜你喜欢
产业园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