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与支点,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为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具体表现为: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旗舰媒体;主动出击,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积极作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发挥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解惑释疑工作,阐释好中国特色;倡导美美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开放包容,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多彩世界;实施分享与共享,宣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经验。
【关键词】大国外交 对外传播 影响力 感召力 塑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在世界舆论“西强我弱”的格局中,顺势而为,应时而变,逐渐摆脱并扭转了长期形成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为我国的特色大国外交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①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与支点,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显著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对外传播在国际影响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力一般是指采取并使用他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行为或方式,改变影响对象思想和行动的显在或潜在的能力。在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中,对外传播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国际社会构成影响,并产生一定的传播和宣传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和方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放眼全球,打造国际一流旗舰媒体。
中国共产党早在建党初期就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新闻媒体。1944年,新华社在延安开办英文广播,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1955年,毛泽东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新华社开启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进程,为传播新中国的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021年11月6日,在新华通讯社建社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②谆谆教诲寄托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主流媒体建设的殷切期望。到目前为止,新华社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0余个驻外分社组成的全球新闻信息采编发网络。这标志着新华社正式迈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行列。
不仅如此,在對外传播的机构建设上,我国还先后开辟了对外广播、报纸海外版、国际电视台、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和阵地,积极建设海外舆论传播平台,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等面向全球播出的国际新闻传播机构,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发挥新闻媒体对外传播的建设性作用。
(二)主动出击,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论述了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③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媒介的话语权一般是指媒介在对受众进行新闻传播并产生积极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其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所限,我国的对外传播效果一直差强人意,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其国际形象和声誉不相匹配,制约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提升。再加上国际传播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我们不仅要争夺话语权,还要善于讲究方式和方法、策略与技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趋提升,中国不仅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进而让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等通过强势主流媒体传播出去,形成“以我为主”的世界舆论场,不再被西方所代表、被建构,“在寻求构筑有关自身崛起的话语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在对国际社会的接纳度方面作出反应,并对其规划的话语加以调整”,⑥体现一个大国在发展和崛起过程中理应采取的国际传播策略。
(三)积极作为,参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⑥新的形势和任务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突破“有理说不出”的困境、破解“说了传不开”的困局。在过去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媒体一直得不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常常处于“缺席”“缺位”或被冷落、被边缘化的状态。当然,除了西方社会普遍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持有偏见的外部因素外,造成这种被动局面还有两种内部原因:一是中国媒体主动“走出去”的意识和机会相对较少;二是缺乏与国际新闻界同行进行交流、互动和互鉴的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了一批主流媒体驻外机构,派出大批新闻记者参与全球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体现中国媒体及时“在场”,而且定期主办和承办了面向全球媒体同行的大会,像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媒体峰会等,邀请全球媒体到中国来共商世界发展大计、共享媒体人的聪明才智,让中国媒体体认和了解世界,让世界媒体体认和了解中国。习近平主席每次都要代表中国政府给这两个媒体大会发去贺信,表明中国政府对媒体间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立场。总之,无论是在西方“客场”还是在中国“主场”,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都在谋求改变,积极作为,尽量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国际舆论,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CF75ACD3-A914-4921-B98A-D07E89956D18
二、对外传播在国际感召力提升中的重要功能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⑦感召力一般是指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强迫手段,而全凭行为主体人格的魅力或信仰的力量去领导、鼓舞他人的能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国际感召力提升中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讲故事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
由于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给人提供大量的事实、情节和细节,情感丰富,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容易打动受众,传播内容的接纳性效果自然较好,这种方法不仅对于国内传播而且对于对外传播同样适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⑧究竟哪些故事需要向国际社会讲述,哪些故事是中国特色的经典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刻论述。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道:“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⑨针对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要求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疫情发展,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成为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行动指南,疫情下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在全球广泛传播开来,中国故事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空前高涨。
(二)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国际舞台上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够主动地、自由地发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必须及时地、准确地把自己的声音传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于世界大事和大势的基本态度和主要观点。2016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传播中国声音。”11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对外传播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在具体执行和操作中,一是要理念先行,二是要在行动上积极跟进。为此,在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12由此可见,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到实践策略都进行了谋划和规划,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铺设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中国声音响彻全球势在必行、理所当然。
(三)做好解惑释疑工作,阐释好中国特色。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发展持有偏见和成见,一时间,各种奇谈怪论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独秀论”“中国人权论”“中国挑战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甚嚣尘上,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误读和误解的成分,严重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和形象。为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对外宣传上积极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针对西方一些媒体不断翻新炒作的各种负面舆论,重点围绕国际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对外介绍我国的政策主张,有效影响国际舆论,营造了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国的发展理念、进展和成效,展示党和国家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介绍我国重大方针政策,向世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效化解并消解世界对中国和平和发展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忧,展现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对外传播在国际塑造力提升中的重要贡献
相对于“影响力”和“感召力”,“塑造力”是一个强调行为主体主动性、能动性和行动力的词语。“塑造力”的锻造和提升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处理上的议程设置权得到大大增强、规则制定权得到明显扩大、全球话语权得到有效提升。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在国际塑造力提升中的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倡导美美与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个集体生活的“村落”,“村民们”彼此了解,相互照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和谐共处,共同维系和遵循着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规则,拥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价值追求。1990年12月,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16字箴言。这些观点和理论均对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題进行了合理的阐释,在尊重个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维系共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致贺信时强调:媒体要肩负起重要社会责任,“深入探讨、增进共识,努力做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13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过中国外宣媒体,以及中国参加或主办的各类世界性大会,尤其是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宣传和普及,已逐渐得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理解、认同和接受。
(二)主张开放包容,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多彩世界。CF75ACD3-A914-4921-B98A-D07E89956D18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潮流。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世界格局。中国历来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单极化世界,主张建构一个多极化、一体化的世界性稳定格局。我们的主张是,各国之间理应坚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拆除各种客观存在和人为设置的壁垒与障碍,和谐共处,共商全球大事;世界各民族均享有各自不同的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与通融。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1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大门不仅向世界开放,而且越开越大,中国不仅在各种国际场合宣传自己“和而不同”的主张,而且通过各类外宣媒体主动向世界积极推广自己的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和平的外交政策和公正的外交思想,这些主张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与接受。
(三)实施分享与共享,宣介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理念,呈现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特征,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这些经验值得与世界分享和共享,也是世界各国普遍期待学习与借鉴的治国理政“教科书”与“样本库”。中国也愿意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分享这些发展理念与成功实践。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15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既是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总体设计,也是对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具体部署,是在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时要求“弘扬光荣传统、不忘初心使命,宣传党的主张,全面宣介中国发展,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6展望未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本文系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研活动经费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D270)、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bjZD2020003)的阶段性成果。
沈正赋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7日,第1版。
②《习近平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强调 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 在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7日,第 1 版。
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年,第316页。
④《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 2016年2月20日,第1版。
⑤[美]雨果·琼斯:《中国寻求更大“话语权”》,参考消息网,http://www. cankaoxiaoxi.com/,2021年11月25日。
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 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⑦《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31日,第1版。
⑧学而时习:《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求是网,http://www. qstheory.cn/laigao/ycjx/2021-06/02/c_1127522386.htm,2021年6月2日。
⑨同⑧。
⑩《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 2020年第4期,第1-5页。
11学而时习:《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书记要求下大气力》,求是网,http:// 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02/c_1127522717.htm,2021年6月2日。
12《习近平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第1版。
13《习近平向第四届世界媒体峰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3日,第1版。
14同⑥。
15同⑥。
16《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强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人民日报》2021年12月4日,第1版。
责编:吴奇志CF75ACD3-A914-4921-B98A-D07E89956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