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政微传播的受众与方式研究

2022-05-09 13:22李晓蓓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微传播逐渐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文章从微传播的内涵与基本传播特点入手,将高校作为思政微传播的主阵地,将高校学生作为高校思政微传播的主要受众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高校思政微传播现状及其受众群体的特点,进一步对现阶段更能得到受众接受的高校思政微传播方式进行探索总结。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微传播;传播受众;群体特质;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208-03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我国在信息技术、网络传播的发展速度与覆盖范围上均已处于世界领先,互联网带给每个人生活的便利,也实现了人类信息交互的便捷顺畅[1]。在这个时代,高校学生成为互联网、多媒体的最大受众群体,他们的生活几乎与新媒体时代融为一体,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最应当接受的思想教育,却未能完全与新媒体时代融为一体,虽然有了更多的教育素材和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但在微传播的方式和方法选择上仍然与高校学生的接受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一、新媒体时代思政微传播的特点

要明确新媒体时代思政微传播的特点,首先应当明确何谓“微传播”。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解释,“微传播”是新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兴名词,理解其内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来展开。从狭义层面来看,微传播主要注重一个“微”字,这里主要指的是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一些新型媒体(其中还包括一些自媒体和个人社交传播),主要指的是信息以此为中心展开扩散传导的一种传播模式。从广义层面来看,微传播的传播方式除了上述媒体之外,还包括借助各种媒体终端,如QQ、手机短信、邮箱邮件、户外电子屏幕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的信息传播。无论从哪个层面理解,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微传播都毋庸置疑具有巨大的信息传播影响力,往往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形成裂变式、阶梯式、辐射式的传递,并在传递的过程中逐渐覆盖更广的范围,极易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传播模式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扩散传播,没有固定的传播模板限制,往往容易在传递的过程中加入传播者的个人观点、看法,使传播内容发生异变、升级,有时也会使一些定义化、标准化的东西产生传递衰减,这些都是微传播容易产生的问题。

在了解新媒体时代微传播的大体内涵和特征之后,再分析思政微传播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弘扬正能量,传递正确的思想与论点,引导受众在新时代积极向上,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

第二,微传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尚在探索当中,不断会有新的难点和问题产生,需要不断摸索。

第三,快速的舆论参与度与观点表达,微传播让思政工作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舆论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可以更快、更简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传统传播模式下无法实现的。

第四,微传播有特殊的互动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一旦通过微传播发表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准备好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也要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与学生展开互动。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传播的现状

我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2],教育部门也认识到了微传播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因此自上而下都对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高度重视,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然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子的思维在时刻发生变化,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与需求度远远大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微传播的开展进程,这让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处境相对尴尬,现状并不乐观。高校微传播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媒体时代,思政微传播的开展主阵地是各大高校,面向的受众群体以高校学生为主。高校学生在思维和言论上都更加自由,借助新媒体技术,他们能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畅通无阻地接收到外来思想和舆论,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正确的思政微传播作为引导。然而,高校当前的思政微传播无论是方式方法还是内容革新上都存在滞后性,对微传播的技术技巧与传播规律掌握也不到位,造成了教育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巨大的供需矛盾。

第二,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传播的主要渠道不顺畅,学校自有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内论坛等主阵地建设都极不完善,也缺乏专职的运维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维护,导致高校思政微传播的开展从源头上就存在障碍。这直接导致整个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源头阻滞,通路不畅,许多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

第三,高校思政微传播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就当前来看,除了上述提到的微平台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运维管理之外,当前任教的教师团队大多也是兼职教师,他们本身要么对微传播一知半解,无法将思政课程与微传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要么就是未接受过系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即便能够掌握微传播的平台建设与维护方法,也无法更好地筛选和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而言之,现有的高校思政微传播急需一支技术过硬、专业知识系统完善的综合人才团队,否则工作难以开展。

第四,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仍然是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选取的教育内容单一且缺乏亲和力,更不能与社会实事紧密接轨,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起不到与时俱进、与现实共融的实效,自然无法在学生群体当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五,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核心是受众的接受心态与适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团队抓住当代高校学生的群体性心态、特征、兴趣爱好、心理问题等核心内容,研究更符合他们内心需要和愿意接受的微传播内容,通过思政教育微传播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传播的受众特点

首先要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微传播的受众绝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群体,其覆盖面极为广泛,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未成年人,都在其覆盖范围,只要是接触并使用互联网,都能够成为微传播的受众。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本文将高校学生作为探讨的主要对象,默认其为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主要受众,主要探討当前高校学生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所呈现的具体特点。

第一,距离微传播最近的群体。高校学生无论从年龄、知识储备、心理和成长需要,还是从与互联网、多媒体的亲密程度,使用频率、接触广度、交互深度而言,都是距离微传播最近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几乎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也成为出行必备的选择。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微传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应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也更便于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扩散与覆盖。

第二,最需要通过微传播学习思政内容的群体。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微传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但他们也极容易迷失在互联网世界中,无法明辨是非,无力对抗舆论。他们往往容易随着舆论的走向偏听偏信,或者陷入个人接受与外界错误引导的漩涡当中,无法自拔。他们与社会接触不深,大多数的了解都来源于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政教育加以引导,他们极容易走上错误的认知道路,这对他们的人生前途和未来成长极其不利。

第三,微传播其实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传播途径,更适用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群体学习和感悟。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群体而言,学习不应当成为一种负担,而应更大程度上利用碎片化、高效化、便捷化的微传播产生最广泛的影响力,使其发挥最直接的教育熏陶价值。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符合微传播的这种需要,更符合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让他们拥有更强烈的参与体验感,也能获得丰富的收获与感悟。

第四,高校学生群体更容易与思政微传播形成使用者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他们的一些新鲜论点、关注的问题、表达的理念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反向推动微传播的开展,帮助高校思政微传播工作持续推进与方式改进。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传播的方式

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微传播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供高校思政微传播工作者参考。

(一)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团队

阻碍当前高校思政微传播的源头问题在于没有一支过硬的专职教师团队。受到人员编制、队伍建设、制度、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大部分高校虽然能够解决专职思政教育教师岗位的人才配置问题,但这些思政教育的专职教师往往只精通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微传播需要具备的系统知识并不了解,他们开展思政工作微传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人员编制、制度、经费等的硬性限制,就只能从以下几个途径弥补人才培养的缺口。

第一,制定“一帮一带”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形成一位专职思政教育教师与一位精通互联网、计算机、微传播等专业的教师或技术人员的人才互补小队,利用课余时间促进“一帮一带”的教学互补,吸取彼此身上的优势与特长,弥补个人身上的短板与缺陷,设立一个阶段性的互助学习目标,如一个月学会建立管理微博、一个季度学会思政信息的有效性筛选等。通过阶段性互助学习目标的实现,在一定周期内实现人才的互助养成,弥补专职教师不懂平台搭建管理、平台教师不了解思政教育专业的窘境。

第二,对专职的思政教师开展阶段性的外出学习和考核,通过不断学习与提升,逐渐提高思政教师对微传播的学习成效,将其体现在教育教学当中,体现在学校日常思政教育的微传播工作当中。并鼓励专职的思政教师考取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媒体传播的资格证书,培养业务上的多面手,适应更高的职位需要。

第三,学校要选树一批思政教育微传播的人才标杆进行奖励和表彰,通过总结先进经验,鼓励并鞭策后进教师,尽早提升自我学习的觉悟,主动调整心态,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从而打造一批能够经得住业务和时代双重考验的精英教师团队。

(二)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思政教育微传播阵地

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与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最大的差异在于传播方式的变化,主动适应新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新的传播方式,就要从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思政教育微传播阵地开始。

首先,要认识到“内容为王”的硬道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都是教育的内容,只有教育内容优秀、先进、具备吸引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任何时代变化带来的改变与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虽然要与其他社会微传播平台竞争,但相比社会上一些自媒体做的内容单一、论点模糊、缺乏新意的内容,高校思政微传播坚持在传播内容上做到正确引导、观点明确、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符合学生关注点等,重在内容上取胜,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引导性,让高校思政微传播成为学生值得信任、乐于传播、坚持阅读、积极参与的好口碑,这样才能保证微传播的有效性与长期影响力。

其次,要主动搭建校内论坛、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权威平台,由专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容更新,筛选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利用平台的影响力拉动校内思政工作微传播的影响力。还可以开通官方抖音、快手、直播等账号,用不同的手段和形式与学生视频对话、面对面交流,用更加轻松、诙谐的方式探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少一些严肅,多一些亲和力,更能够提升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接触度,让学校的思政微传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发挥学生群体在思政教育微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

新媒体时代,悄无声息地将新一代学生群体推到了社会生活的大幕之下,让他们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在微传播中,学生群体绝对占据主动地位,他们既是学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受众主体,也是学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传播者。在一次次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他们产生了新的感悟和论点,会通过点赞、转发、评论、二次创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看法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糅合与再加工,并利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出去,发挥了裂变传播的效应,同时也参与信息传播,成为新的内容的制作者。

对新媒体的使用和接受程度,学生群体明显要优于教师团队,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特质,是很多教师再努力也无法超越的客观事实。因此学校应当正视这一点,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学生加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微传播行列,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吸收新的思想,并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心态变化、心理发展及其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等,并将此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让学生群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的参与者,跳脱受众的限制,相信能够使高校思政微传播获得更有效的传播与发展。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与习惯,高校思政教育微传播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覆盖范围也广,必然成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方式。因此,掌握受众的接受心态与心理需要,了解微传播的特点,并掌握合适的教育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 唐续军,吴信训,黄楚新,等.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7-80.

[2] 栾铁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46.

作者简介 李晓蓓,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带刺的苍耳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浅谈川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