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中国诗词的创新传播与发展探究

2022-05-09 13:22焦睿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相对沉寂的中国诗词以新媒体为发展契机,勃发出新的生机。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全面分析喜马拉雅FM中诗词传播的新内容、新主体以及新渠道,发现中国诗词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内容形式多样、传播主体构成愈发多元、传播深耕场景化分发等特征凸显,并据此发掘诗词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新策略,旨在打开中国诗词文化的市场,切实扩大诗词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诗词;创新传播;喜马拉雅FM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027-03

中国诗词的传播经历了口语、文字、电子传播,如今进入了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喜马拉雅FM凭借独特的伴随性、移动性特征,成为诗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诗词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使诗词普及化和大众化。在喜马拉雅FM音频平台中,中国诗词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潮流。

一、中国诗词传播概述

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古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有着包罗万象的内容、真切动人的情感,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表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当得到继承与传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汉代起,诗在各种文体中享有最高地位。诗沒有篇幅的限制,但以简治繁、以少总多,以浓缩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容,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然而,随着古典语境的缺失,我们在理解和欣赏诗词时常常出现断层。诗词电视节目组通常把诗词与游戏性的竞赛相结合,将诗词拆分开,取之片段,以单句寻联问答,或以词牌、作者为题、多项选择。这种拆开分析的方式虽然能让大家初步了解了诗词,却忽视了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韵味,久而久之会形成诗词瞬间认知现象,使大众对其的关注减少。

中国诗词的传播往往存在课堂、讲座之中,是一种单向传播,受众无法提出要求和互动,加之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大众对诗词提不起兴趣。一些人常常采用娱乐的方式去解构诗词,创作出带有误解甚至媚俗的内容引起关注,如将诗词改写为“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等句子。这种借助恶搞的手法,将崇高的经典颠覆至地下,从而取悦众人,让中国诗词跌落神坛,成为大众的笑料。

综上所述,中国诗词的传播面临着娱乐化严重、受众缺乏黏性、传播模式单向化、受众兴趣低等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各大平台为中国诗词传播扩展了渠道,诗词的传播也有了现代气息,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喜好。

二、喜马拉雅FM中国诗词的创新传播

喜马拉雅FM作为音频分享平台,致力于“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用声音服务美好生活”。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喜马拉雅FM平台功能增多、内容多元,愈发适应当代大众的生活习惯,为中国诗词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当代诗词文化传播与以往诗词传播大相径庭。

(一)传播内容:形式多样,充满趣味

在西方,“内容为王”在媒介经营法则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建设上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经营战略的未来走向[1]。中国诗词内容丰富多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对应,田园诗和边塞诗共存,彰显出深厚的底蕴。基于此,喜马拉雅FM打造了多样化、趣味性的内容,以促进媒介发展与诗词传播。

1.节目呈现简短化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是最显著的特征。时间零碎,信息简短,注意力同样碎片化,人们会在候车时听广播、吃饭间隙刷抖音、空闲时间刷微博等等,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因大众瞬间审美习惯的需求,喜马拉雅FM在内容生产上偏向于时长短、重点突出的短音频。每个短音频通常在15分钟以内,可单独成为一个节目,又可以是系列栏目的节选。例如,纯诗词朗诵节目的时长根据诗歌的长短而定,长的达3分钟,短的只有几十秒。诗词赏析节目的时长与纯朗诵相比更长,大多在15分钟以内。以分钟为单位的音频节目形式简短,但其逻辑思维能保持完整的状态,可以满足用户高效利用片段时间快速获取诗词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中国诗词包罗万象、情感丰富,不少诗词篇幅较长。喜马拉雅FM则选择最优质、最经典的诗词,制作出碎片化形式的音频节目。受众面对的不再是海量、复杂的信息,反而可以专注于高质量的诗词内容,更快速地学习最独特的诗词观点。同样,诗词内容的碎片化,使其有利于在各渠道传播,进一步扩大了诗词音频节目的宣传范围,增强了其影响力。

2.内容表现生动有趣

早期,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唱出来。音乐是视听作品表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旋律、节奏和音色的配合,为故事人声和信息的表达模拟真实的场景,以便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情绪,推动故事的展开。喜马拉雅FM借助诗词与音乐这一渊源,经专业朗诵后加入与之相契合的音乐元素,将阅读、音乐合成一个整体,能使受众在收听诗词朗诵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并产生联想。音乐的配合与有感情的朗诵能使我们在收听品读诗词的音频节目时,产生良好的听觉美感。

喜马拉雅FM在诗词传播中不拘泥于朗诵这种手段。平台中有许多节目以历史剧的形式呈现,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如《诗词剧场:一百首诗的穿越之旅》,专业的配乐团队为多个角色配音,国内顶级音乐人制作后期音效,充分整合诗词中的文字、画面和心理活动,还原诗词内容发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喜马拉雅FM中国诗词传播内容生动有趣,用朗诵和音乐传递诗歌内容,并配上主播出色的演讲技巧和讲故事、渲染气氛的能力,内容、声音、用户和周围环境等都参与其中,能获得与看纸质书或观看视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产生听觉上的美感享受,这增强了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

(二)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传者自由切换

在以往的中国诗词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分工明确。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移动音频智能终端的操作变得简单易用,降低了中国诗词传播者的门槛,每个受传者都可以是一个传播者,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变得模糊。“用户”一词取代了“受众”的概念,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提高。

1.受传者到用户的转换

传播学早期的“子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作用于受众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受众毫无力量反抗,只能被动接受[2]。但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拥有了自主选择权和更强的能动性。

传统媒体时代,中国诗词传播为单向传播,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时间皆由传播者决定,受众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接收。一端是传播主体主动地传递信息,另一端是受众被动地等待着接收信息,受众的信息选择是限制性的被动选择,而非主动选择。新媒体时代,媒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受众成为平台用户,可以在APP搜索栏、首页推荐等查询、筛选自己所需的内容,及时对传播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提出有效诉求。喜马拉雅FM在首页分类栏里有诗词频道,受众可以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音频节目。用户也可以在音频节目里点赞、评论,如在《蒙曼品读最美唐诗》节目中,有用户提到“出版品唐诗的文字版”“讲解速度过快”等,力求主播作出改变,制作更好的诗词作品。

2.受传者到传播者的蜕变

在移动音频行业中,音频制作工具的发展消解了行业门槛,决定了平台的开放性,使用户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表达,平台的开放性催生了用户个性化内容的生产[3],受众从用户转换成传播者。诗词专业的学者、热爱诗词的草根用户、拥有朗诵技能的主持人等都可以成为诗词的传播者,他们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分享,其传播的欲望有了表达和发泄的平台。

普通用户注册喜马拉雅FM,录制与诗词相关的音频并上传至平台,就能成为音频内容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草根用户成为传播者的例子比比皆是,用户“_深海蔚蓝”在其简介中写到,“愿与琴瑟和鸣,愿与鸿儒相伴,且吟且诵”,表明自己想通过诗词朗诵寻求知音,与大众共赏诗词。普通用户进行诗词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知识分子对精英文化的垄断,诗词的传播者已不再是少数人,每一位热爱诗词的用户都可以找到诗词传播的舞台,将自己所喜爱或者擅长的领域的内容分享给志同道合的群体。

(三)传播渠道:多平台合作,多场景分发

媒介是受传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社会互动的手段、渠道或工具。对中国诗词音频节目传播过程来说,喜马拉雅FM平台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当然也存在外围传播渠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以及线下传播等。

1.联接社交媒体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具有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强互动的功能,是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喜马拉雅FM利用各类社交媒体传递诗词信息,通过社交媒体中已打通的人际关系,发掘不同层面之间人与人的信息沟通,扩大诗词传播范围,将音频收听群体聚集起来,逐渐加强诗词对大众的熏陶。首先,喜马拉雅FM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其选择近期平台主推或与时事相关的诗词音频节目,以“声音+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传播,借助微博“广场社交”的功能,达到一对多的传播效果。其次,喜马拉雅FM在微信平台的传播分为三个渠道:一是与微博相同的微信公众号图文推送;二是微信小程序中的电台入口,用户不使用APP仍然能够进入平台界面;三是用户利用微信的“人际社交”功能,将喜爱的节目和具有传播价值的节目分享给好友或发布到朋友圈,进行诗词音频节目二次传播。最后,主播自身可以打造粉丝社群,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推广音频内容,发挥名人意见领袖作用。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4]喜马拉雅FM与社交媒介共同合作,打通互动的分发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中扩大诗词传播范围,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2.深耕场景化分发

音频行业凭借不断升级改善的收听渠道和载体步入移动音频时代,并开始向全场景时代迈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手机的普及,人们借助手机就可以收听音频内容。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让硬件制造商想到了“智能设备+音频融合技术”,从而推出了车载智能硬件和家具智能硬件等。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延伸了音频节目的使用场景,受众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选择收听服务。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工作闲余时间是在线音频最主要的使用场景,其占比为50.3%。其次,通勤和居家场景皆为在线音频频繁使用的场景之一[5]。喜马拉雅FM与宝马、福特等几十个汽车品牌厂商达成合作,实现车联网布局;依托小米、亚马逊等智能家具终端,在休息、就餐、居家等多场景释放声音能量。大众可以在通勤時使用手机、车载硬件听喜马拉雅FM的唐诗音频,在就餐时利用智能音频家居学习宋词内容,在睡前借助智能音响听田园山水诗歌放松心情。音频有形化产品,扩张了中国诗词类音频节目的收听渠道,实现了覆盖场景的多元化,满足了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喜马拉雅FM中国诗词传播的策略

中国诗词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喜马拉雅FM焕发出新的活力,从高高在上的高雅文化逐渐走入大众日常生活。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中国诗词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抵抗住负面影响进一步发展成为其弘扬与传承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诗词朗诵,提升艺术修养

中国诗词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只有读好,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基调。喜马拉雅FM注重PUGC的内容生产方式,专业人员和平台用户共同制作内容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平台普通用户因爱好进行诗词分享,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朗诵水平上稍有欠缺,存在普通话不标准、诗歌断句不合理、情感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受众的收听效果。这时喜马拉雅需要打造主播扶持活动,邀请专业朗诵人士,对诗词音频主播进行引导,通过反复练习完成其对朗诵技巧的掌握,提升朗诵艺术修养,制作具有高水平的诗词音频节目,以提高音频内容的整体质量,给受众以听觉上的享受,增强受众黏性,从而更好地传播优秀诗词文化。

(二)采用媒体技术,构建传播新场景

相较于单一听觉的刺激,多感官的叠加体验为用户提供了生动的叙事参与感,AR增强现实技术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虚拟科技,通过营造虚实叠加的故事场景,加强受众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形成沉浸式感知体验。AR技术所呈现的动态视角使得交流更加完整,打造出更为立体交互的空间感知效果。针对中国诗词的推广,AR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诗词中的人物及场景以立体的方式呈现,直观展示人物生平、诗词故事,加深用户对文学的感悟,增强受众体验的真实感。AR技术如今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娱乐游戏、旅游景点、教育,喜马拉雅FM也可利用AR技术构建出各类场景,为诗词文化传播带来新体验。

四、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喜马拉雅FM音频平台为中国诗词传播提供了新渠道。未来中国诗词的传播发展应注重对优秀诗词内容的选择,使其形式表现多样且具有趣味性,打破诗词课堂“一对多”的中心化传播格局,将主动权交给受众,让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进度在多样化的场景中随时享受收听乐趣。

参考文献:

[1] 余园园.碎片化阅读时代有声书弘扬传统文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2] 徐阳.共享经济下移动音频平台的知识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 张晶.移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4]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44.

[5] 艾媒咨询. 2021H1中国在线音频产业运行监测调研报告[R].艾媒咨询研究院,2021-08-10.

作者简介 焦睿,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品牌策划与传播。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