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琨 郑利君
研究型审计的提出及内涵
2020年8月17日,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侯凯在审计署集中整训时要求:审计机关要把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头等大事,聚焦主责主业,着眼促进改革,在揭示问题的同时,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将研究型审计作为审计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点全面推进。
2021年6月22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审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
研究型审计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审计事业快速发展形势提出来的。审计机关近4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条边研究、边总结、边提升的发展之路。研究型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是各级审计机关提高审计监督服务水平的一种思路。研究型审计就是把对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等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把研究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改变以往只注重揭露问题、简单提出建议的惯性思维,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开展审计工作。
研究型审计来源于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但不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种广泛的工作方式,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之所以称为研究型审计,是因为研究寓于审计全过程之中,不是离开审计而单一研究。研究型审计既不浪费审计工作的宝贵资源,也区别于领导干部的日常調查研究工作,更容易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审计工作模式。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思路
开展研究型审计不仅是当前审计人员找准审计项目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发挥审计机关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正确认识,全员参与。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最关键的因素。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解决审计干部的思想问题。要摒弃传统的审一个项目发现几个问题、处理处罚后再提出一两条建议就算完成工作的模式。审计干部要从被动应对工作到主动重视工作,从单一的多干活到多出成果,完成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一名合格的研究型审计干部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要有对审计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通过深入调查和仔细研究,深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特征、运行规律,熟悉其工作流程、技术手段、评价指标等。二是要有精湛的审计专业知识,要熟悉审计理论、审计法规、审计程序,掌握必要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巧,具备足够的审计经验。
(二)出台制度,树立典型。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只解决了内因,还要靠外因。审计机关要及时出台研究型审计考核激励办法,通过制度硬性要求,将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升为内部科室的考核内容之一。对研究型审计工作开展好的项目,树立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指导作用。
(三)不断推进,逐步深入。从对科室的研究型审计工作考核和研究型审计项目的试验性推进,及时总结研究型审计工作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情况,编写和完善研究型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指南)、优秀研究型审计案例,提高研究型审计管理和实务水平,使得研究型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一种工作新风气。
(四)总结完善,制度创新。坚持“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研究理念,从多个优秀研究型审计项目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提炼概括研究型审计的共性。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提炼出研究型审计的工作模式、实施流程、高效方法。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该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模式,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方法
研究型审计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更好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强化审计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展好研究型审计工作,必须围绕审计项目全流程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研究型审计的工作质量。
一是围绕政府工作重点研究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持续推进产业集群扩规模、区域中心提水平等重点工作方面进行项目计划安排,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二是围绕审计单位研究实施方案。充分调查研究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在对被审计单位日常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管理模式、业务运行及其内部控制等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财政预算数据精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济运行特征,结合以往年度被审计单位或其所在行业、领域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有的放矢地精准画像、锁定重点,为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重点打下基础。制定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三是围绕审计重点研究政策。准确掌握党中央重大经济政策的方向、目标、路径和政策意图。了解重大经济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实施的原则、涉及的层级和领域、形成的机制体制等情况,了解政策实施所在行业和单位的改革现状,围绕各层级、各阶段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来开展审计工作。在把重大经济政策研究吃透的基础之上,以揭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或实施层面不到位造成的风险隐患为主要审计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审计监督的服务保障作用。
四是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研究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则。审计项目要以重大政策落实为统领,紧盯关键环节,加强过程控制。把政策、项目、资金贯通起来,增强审计穿透力。针对发现的项目管理或资金使用方面的突出问题,反视既有的规则,究其是执行不到位还是规则本身有一定的漏洞所致,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剖析,要从体制建设、机制落实、监管防范、履职尽责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使得提出的建议更加倾向于制度创新,更能得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如何让研究型审计真正“活” 起来,让参审人员谋思路、定措施、出实招、求突破,是各级审计机关当前谋划部署最多的问题之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推进研究型审计制度化、常态化,是服务审计、服务审计一线、服务审计实践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铜川市审计局)0A76964B-E30D-4A86-88D8-23BC84F2A8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