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探析

2022-05-09 13:23张海波于艳华张海英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双一流出版社

张海波 于艳华 张海英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术出版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者理应协同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在实际中,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不足。文章基于协同视角,对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二者互动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出版更多一流教材和学术著作、推动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出版社;学术出版;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197-03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同时,能拉动诸多相关的产业发展,如出版业。出版社成立的主要宗旨之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交流与传播学术成果、集聚学术资源以及助推学科建设是大学出版社的主要任务[1]。学术出版包括期刊、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是学术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大众的表现和传播形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与我国高校科研紧密相关的学术出版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创造的机遇和挑战

在学术出版中,很多大学出版社依靠母体大学的学科资源,在某个学术领域打造出了自身的品牌与学术影响力。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创造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提供了发展机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产出优异的科研成果,为学术出版提供优质稿源,通过打造特色学科,避免学术出版的同质化问题。此外,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高校,都对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充足的科研经费为高校进行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重要产品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流学科的研发成果为学术出版提供了优质的内容资源。同时,一流学科建设配套经费通过支持经济效益普遍偏低的学术出版工作,使更多学科建设成果得以出版。

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学术出版与之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一流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出版作为学科建设成果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表现形式,理应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具有一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学术出版必须转变传统出版模式与思路,才能满足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

三、学术出版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

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源或个体,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机制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学术出版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机制是指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提供学术资源,学术出版为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平台支持,二者互动发展,从而提升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质量和出版单位学术出版水平。

(一)学术出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引与服务功能

学术出版在促进大学重点学科的发展、培养优势学科人才和传播优质科研成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这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培养优质科研人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是培养各类高质量科研人才。科研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要通过科学研究去造就。学术出版是学科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在发现、扶持和培养学科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第二,指引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学术研究能提高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学术出版可以通过出版优势学科的学术成果和策划专门学科的选题等多种方式来扶持和指引一流学科建设。此外,学术出版还能发挥一定的指引功能,即指引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学术出版可以依托大学现有的学科优势,汇总相关学科专家的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探索,指引和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第三,服务教学科研,展示学术成果。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点工作,科研工作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大学的科研成果大多以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的形式来展现,学术出版为大学传承科研成果创造了广阔平台。

第四,交流学科信息,扩大学术影响力。学术出版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平台,能为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能起到引领科学研究前沿、交流和传递学科信息的作用。引进学术精品能帮助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充分地了解当今世界的科技前沿动态。

(二)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术出版的依托与奠基作用

一流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建设总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备受关注。一流学科建设对出版单位的学术出版起着奠基作用。

第一,打造高水平作者团队,提供优质稿源。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了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数量,进而提高了科研成果的产出[2]。大学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是学术出版内容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学科建设成果,学术出版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指引学术出版方向,形成學术出版特色。母体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是大学出版社办出自身特色的坚实基础。母体大学的学科特色决定了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方向,大学出版社只有深挖母体大学的学科特色,不断积累,才能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出版重镇。

第三,提供学术资源,提高学术影响力。大学在进行学科建设时,通过打造学术团队,集聚学术资源,形成学科特色,为学术出版提供学术资源,同时也为学术出版指引方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依托母体大学的学术资源和自身的出版资源,打造学术出版品牌,提高母体大学和自身的学术影响力[3]。

总之,学术出版必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出版单位的学术出版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通过策划出版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果,发现和扶持学术人才,进而促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4]。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并培养学科人才,进而产出学术成果,为学术出版提供作者和书稿资源。

四、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现状

学术出版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理应是协同发展的。学术出版服务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从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角度而言,出版单位是通过学术出版来实现社会效益的。在目前的学术资源配置模式下,高校和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当前的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协同不足的问题。

(一)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重视不够

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术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从作者资源的角度而言,大学出版社相比其他出版社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学术图书的销量差、利润低,一些大学出版社并没有抓住这一优势集中精力开展学术出版工作。有些出版机构的选题不规范,评价和审议不严谨,很多学术作品是作者为了结题和评职称而进行的低水平学术出版[5]。一些中文社科学术著作存在着大量重复撰写和抄袭剽窃的现象。这不仅不能真实展示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特色,还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

(二)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出版重视不够

出版单位对编辑人员的考核更侧重于图书的销量和利润等经济指标。真正有学术价值的高端著作撰写周期长、难度大、受众小、销量低。出于品种和销量考核,编辑更愿意集中精力策划大众类图书。高端学术著作往往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花费大量心血撰写而成。在高校的职称评价标准中,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具有同等效力。正因如此,出于撰写周期考虑,高校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学术论文写作上,而不愿花费大量精力来撰写学术著作。

(三)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对学术出版重视不够

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是连接出版单位和学科建设的桥梁。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高水平论文,尤其是国际期刊论文备受关注,学科建设成果与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直接挂钩。在这一评价标准下,所有高校都追求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千方百计鼓励本校教师发表SCI论文,以此来提升本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水平。这就使得高校科研人员对中文学术出版失去信心,严重冲击了国内学术出版。

出版单位更愿把出版资源倾注在销量大、利润高的大众图书上。高校对学科建设中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国际出版。考虑到量化考核,编辑不愿集中精力于学术出版。考虑到职称评定和撰写周期,高校科研人员更愿意集中精力于学术论文写作上。种种原因导致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协同不足。

五、促进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策略

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通过丰富的科研成果为学术出版提供支持。出版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术出版的强大影响力,积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学术出版只有与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才能形成学术特色,打造出学术精品。

(一)加强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扎根学术研究的人才也是学术出版的重要职能。培养科研人才是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术出版的共同目标,稳定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是学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加强作者队伍建设。首先,要依靠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往往是这个学科领域的权威,拥有丰富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资源,能聚集更多的作者;其次,要扶持中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是相关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掌握着该学科的最新动态[6]。只有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增加中青年作者,实现新老交替,才能保证学术出版内容的质量。

第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首先,编辑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精通编辑业务,认同自己的职业,能主动热情地与作者联络;其次,编辑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能与课题组随时保持联系,关注国内外学科的发展动态,更好地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

(二)加强学术评价制度和出版评价制度建设

为保证学术著作的图书质量,出版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只有加强学术评价制度和出版评价制度建设,才能调动编辑和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积极性。

第一,在出版评价制度建设中,首先,出版单位和作者都要提高把关意识,作者要对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负责,而出版单位要对学术著作的政治立场、编校质量、印制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防止低水平出版和重复出版而造成的资源浪费[7];其次,中国的出版单位可借剑桥大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实施的同行评审制度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度,为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保驾护航。

第二,在学术评价制度方面,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成果验收评价中,不应仅以SCI论文发表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应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撰写成书,加大学术著作在考核指标中的占比。学术出版属于小众出版,印数低,销量低,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大众图书,更强调社会效益。因此,对学术编辑的考核,应淡化利润指标,侧重出版精品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而不能像考核大众图书编辑那样侧重经济效益指标。

(三)加强品牌特色建设和营销平台建设

品牌特色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出版单位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应大力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师资优势,深挖某一学科领域,在学术出版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8]。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营销,扩大学术出版规模。

第一,加强品牌特色建设。出版单位要充分重视学术出版的规律,扩充精品学术著作的数量,提升学术出版质量,打造学术出版品牌特色。在创建出版品牌、提升出版单位知名度方面,学术出版具有显著優势。出版单位的品牌特色代表着大学的相关学科优势和品牌形象。

第二,加强营销平台建设。出版单位应采用多元化营销手段,加大对学术著作的推广力度,促进销售。学术出版的受众比较集中,大多是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科研人员。出版单位对学术著作的推广,除了传统的书讯、书评发布和馆配推介外,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相关学术圈的微博和微信上加大宣传。

六、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理论与实施路径来看,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对二者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版单位、编辑、高校和科研人员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进而将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有效转化为学术出版精品,将学术出版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 高慧芳.高校科技期刊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91-95.

[2] 周均东.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6-120.

[3] 金鑫荣,沈卫娟.浅论大学出版社在学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出版,2015(3):63-65.

[4] 耿卓,胡浩志,易会文.高校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165-168.

[5] 范军,刘晓嘉.学术出版评价三题[J].出版参考,2019(2):27-30.

[6] 管珺.大数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34,173.

[7] 冷桥勋,李克明.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出版,2016(3):38-39.

[8] 王红梅.浅谈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7):35-36,39.

作者简介 张海波,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出版管理。于艳华,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技术培训与研发。张海英,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双一流出版社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