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彦彤 董旭冉
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引导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文章立足学生组織的发展运作实际,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具体特征和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独特优势,对学生组织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动性,配合学校做好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学生组织具有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独特优势,可及时掌握青年的真实状态和需求,有效收集青年舆情,充分挖掘青年意见领袖,以青年语系充分回应青年利益诉求。其进一步提升路径为加强具体指导,健全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机制;丰富传播形式,推动学生组织线上平台建设;明确发声口径,加强学生组织网络活动空间管理;增强工作力量,组建学生组织网络评论员队伍。
关键词:5G时代;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08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5G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0937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民规模为10.11亿[1]。高校青年学生是网民中占比较大、使用网络最活跃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是移动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习惯于在微信、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这类新媒体平台中获取各种信息、记录日常生活、发表意见或建议,他们直接或间接受网络舆情影响,也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漩涡。毋庸置疑,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正面临新形势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之外,还由于主体大学生的特殊性而具有区别于一般网络舆情的显著特征。
(一)参与主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参与主体具有一定复杂性,不仅限于高校师生群体。高校青年学生喜欢线上分享,更愿意将自己在校内的所见、所闻、所感较为详细地发布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如果发生某些事件造成舆情,这种内部舆情往往只能引起校内小群体性的讨论,学生群体间的传播影响力与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相距甚远。但是,一旦有社会媒体的介入,高校网络舆情就会在受众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平台上迅速传播,进而引起网民的热烈讨论。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变成媒体的营销热点,成为舆论场炙手可热的“明星”。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社会道德往往无法有效约束每一个人,网络空间缺少一定的规则限制,因此在泥沙俱下的舆论场中,由于对事件或人物本质缺少理性的判断与认识,大学生群体容易盲目地接受来自各方的观点,被一些大V、营销号带节奏,发表消极或激进的言论,使网络平台成为负面情绪的发泄地,最终形成错误的舆论风向,对高校声誉及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二)意见表达的多元化与直接性
相较于上一代人,当代大学生“生在改革后、长在新世纪、玩在互联网”,有他们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群体特征。手机、电脑早已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必备品。而随着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平台的丰富性发展,刷微博抖音、点赞朋友圈、看微视等已成为高校大学的日常活动。WIFI不断,流量不尽,大学生了解时事热点的渠道更加多元,消息共享的速度更快,同时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大学生在面对同一网络议题时,通常持有不同的观点,意见表达呈现多元化。在意见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碰撞,这就容易导致具有相似观点的学生逐渐靠拢,形成一个集体,再由不同集体之间相互碰撞形成舆论中心,同时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导致高校陷入舆情漩涡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直接发表意见,其发表的内容常常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微时代的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快速传播的可能性,且社会道德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够有效约束到每一个人。这增加了监管部门溯源、管控的难度。
(三)网络舆情的相似性与突发性
高校热议话题多为食堂、浴室、教室、交通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且高校学生大都具备相似的教育背景、相近的年龄,在高校舆情中,考研、考公、就业等问题往往成为共性问题。因此,不论舆情内容如何多变,统一性、相似性总是存在。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遇事容易主观臆断,发表片面的观点,这类观点一旦被同质化的观点不断加码、慢慢发酵,处理不好就会迅速扩散,发生舆情裂变。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无惧挑战、充满活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同样他们由于社会阅历有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如去年11月EDG电子竞技俱乐部获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的消息刷爆了青年一代的朋友圈,与青年和EDG电子竞技俱乐部相关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喊楼”“深夜游街呐喊”等行为已出现了超出正常庆祝活动界限的倾向,这样的情形如果不加以引导,也有极大的突然爆发舆情危机的风险。
(四)权威引导的滞后性与单一性
在微时代的独特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为其他网民创造或传播信息。一些高校在舆情裂变中的危机公关工作不到位,导致网络舆情事件肆意发酵,引起社会热议,使人们对高校内所发生事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部分高校面对网络舆情事件反应迟缓,应对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引导舆论方向,作出有效回应,导致官方公信力下降,话语权威性受到质疑。高校欠缺创新和学生群体对话形式的能力,官方话语缺乏感染力,难以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规律。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学生为出发点,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和接受方式增强高校官方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和学生达成“共情”,提高学生对学校官方话语的认同和接受度。
二、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独特优势
校园文化生活中,学生组织在举办校园活动、弘扬校园文化、处理学生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锻炼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助于及早发现学生群体的需求
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学生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新形势下引领、凝聚、团结青年的有效方式。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情景剧、短视频、演讲等活动形式创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输出先进且积极的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完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学生会就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面向全体同学,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可以及时向同学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引导广大同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可以听取、收集同学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和现实困难,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从根源上避免某些有可能造成网络舆情的问题事件。
(二)有助于快速搜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科技协会等,是由学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构筑了学生交流的广阔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生,因而学生组织自然成了高校网络舆情最直接的搜集和反馈渠道。在舆论已经产生并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才采取相应的公关措施,会错失发挥高校话语权威性的最好时机,导致舆情管理工作陷入僵局。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微博超话、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参与度高的平台收集信息,并第一时间反馈至舆情工作部门,进行舆情等级分析,把握舆情发展脉络,针对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能规避发生舆情裂变的风险。
(三)有助于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大部分学生组织是由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或共同目标愿景的学生组成的,其骨干成员大都是经过票选、组织任命产生的,在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发挥“领袖”作用。而培养高校学生群体的舆论引导者,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对于高校的舆论引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作为学生代表,其发表的意见或观点通常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的,考虑到了学生的切实需求并经过了理性思考。这类言论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群体的共鸣,得到学生的支持。因此,如果学生组织中的这类学生代表能够自觉在不良的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中及时发声,引导正确舆论风向,通过发布微信推文等方法引领同学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就能够帮助舆情工作部门有效开展管控工作,引导高校舆论。
三、更好发挥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的路径
5G时代,信息传播更为便捷,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随意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征,针对复杂的网络舆情现状,高校应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能动性,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
(一)加强具体指导,健全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机制
高校中的各类学生会和社团组织,是学生展开主动性交流且不受教师过度干预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进行观点碰撞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阵地。同时,此类学生组织又是沟通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双方通过此场所展开交流,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建立有效的互信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发挥学生团队的作用,引导学生会等组织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学生的基本诉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职业发展、学业方面的诉求,提高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信程度,减少矛盾分歧,搭建起学校和学生共同信任的可靠平台,提高日常信息的传达效率和真实性,实现领导层与基层的交流共享。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根据学生不同的业余兴趣设立,兼顾专业性素养的提升、人际交往和游戏趣味的多元功能,是大学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空间,与学生个体文化价值观相契合。同在一个社团的学生,往往因兴趣走到一起,天然具备“共情”特质,他们志趣相投,容易产生共鸣,也乐于接受同伴的观点。因而,加强对学生组织和高校社团的建设,是当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切入点,对于学生价值观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也有最直接的体现。
(二)丰富传播形式,推动学生组织线上平台建设
传统而冗长的思政教育内容对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凝聚青年学生、引导青年思想的组织载体,必须适应新媒体传播语境,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才能巩固并扩大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3]。学生组织应当与时俱进,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使内容通俗易懂、有趣味性且受到学生喜爱,有效落实思政工作。同时,学生组织的媒体平台应减少严肃化、公式化的表达,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或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吸引大批受众,提高自身关注度、亲和力,扩大组织影响力。组织内运营官方账号的部门应当保持更新的频率,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起话题讨论,积极评论回复,增强平台的双向互动性,以此逐渐扩大活跃粉丝群体。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指引正确的舆论方向,帮助校方掌握高校网络舆论发展的主动权。
(三)明确发声口径,加强学生组织网络活动空间管理
高校大学生群体学生组织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在面对相同事件时,各自发声,难免会出现意见冲突,导致舆论发展出现多种方向,形成混乱局面。因此,学校需要给各个学生组织之间提供平等、统一、规范的网络活动空间,形成发声合力,并且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学生组织在发布对于事件的评论前,要做到多次、多人审核文案内容,确保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排版简洁,不能掺杂过于情绪化的词语。高校学生组织要积极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品牌活动,比如奇葩说、吐槽大会等。将这些热度高、备受大学生青睐的综艺节目进行改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方便学生组织搜集与整理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校方。同时,校方要重视学生组织所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
(四)增强工作力量,组建学生组织网络评论员队伍
在舆情治理工作中,如果工作透明度低,就会引起多方质疑,学生会因为不信任而不接受正确的引导。高校应通过学生组织的媒体平台及时发布舆情工作进度,让学生看到学校对舆情事件和学生诉求的重视。同时,为促进发声合力的形成,确保引导内容的质量,高校应组建一支兼具实力与战斗力的网络评论队伍。学生组织在招新时,应制定合理的纳新计划,通过面试或发布面试任务的方式了解并考察竞选者的能力,不让人才轻易流失。如今这个5G新媒体时代是人人均可发声的舆论时代,每一位有一定媒介传播素养的青年大学生通过培养和引领都将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网络评论员,并成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得力助手。
四、結语
当前,各高校团委应立足当下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特征,充分依托共青团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加强学生组织指导和建设,依托学生干部搭建与青年充分交流互动的渠道和平台,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及时掌握青年的真实状态,有效收集青年舆情,充分挖掘青年“意见领袖”,充分回应青年利益诉求,切实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8-27.
[2] 王旭,马昭文.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及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1):189-192.
[3] 施技文.高校学生组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69-71.
作者简介 叶彦彤,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董旭冉,硕士,讲师,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