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兴军
按照《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立足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落地见效,夯实中医药强省发展底部基础,做好四川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贡献中医药力量,既是抓好省委重大改革决策部署落实的政治要求,又是自觉做好医疗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民生需要。
高质量增强服务可及性
——建强公立中医医院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延伸和均衡布局。坚持信息化和特色化优势引领,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循证研究水平。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争创次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快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开展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增强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中医院(不含新建、民族地区)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筑牢基層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补齐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缺口,支持基础好、服务量大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档升级,建设“旗舰”中医馆,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以中医药特色为主导的中医医疗次中心,带动片区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本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25%,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单位创建工作。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推广10类6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大力发展社会办中医。落实社会办医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办中医质量,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广泛使用传统诊疗技术,提供融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打造一流就医环境,提供一流中医药服务。实施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发展传统中医诊所5000家,培育2—3家有影响力的传统中医诊所连锁品牌。全面推进中医类诊所备案制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县城乡镇街道社区为有家庭医生服务的中医诊所无偿提供诊疗场所,打造城区中医药服务10分钟可及圈。
——加快建设中医医联体。以推动省级中医医院组建跨省市中医医联体为契机,带动县级中医医院建立跨区域高水平专科联盟。支持市(州)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带动县级中医医院,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区域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带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中医诊所建立协作关系,将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开展技术指导、远程会诊等服务。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市、县两级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医生自控、科室主控、医院总控、中心调控的中医医疗机构质控机制,提升中医医疗整体服务效率。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监控,完善医疗机构中药使用管理,健全中成药处方点评制度和西医合理使用中成药培训制度、处方权授予制度。进一步优化中药药事服务流程,加强调剂、煎煮、配送等全过程质量控制,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规范中医护理服务,制定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完善中医护理在儿童保健、产后护理、治未病、养生等方面的审慎监管机制。
高效率培育全产业链
——积极培植新业态。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集群。建设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集医疗、医药、医研、医文、医检、医养、医健等为一体的,以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园区。构建以安宁河谷为主体的攀西阳光康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以大巴山脉为主体的秦巴生态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以藏羌地区为主体的川西民族特色康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带。培育10—1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15—2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重点品牌融入“天府旅游名县”。
——高效培育全产业。进一步优化“川药”产业布局,建设盆地、盆地边缘山地、川西高原及川西高山峡谷、攀西地区四大中药材产区,重点打造59个中药材产业重点县,重点培育发展以好医生药业、康弘药业、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川内中医药骨干企业,重点推进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广药集团、上药集团、天士力集团等在川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10个高质量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新建、改造50万亩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民族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允许部分大宗川产道地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建立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全省中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培育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1—2个、达20亿元的2—3个,中药材综合产值1400亿元以上。
——突出品牌培育。积极推动道地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打造川产道地中药材产业带;推进16个中药材溯源试点县的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全程质量溯源,全面提升川产中药“第一车间”质量;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快中药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鼓励中药制药企业战略性重组,打造“企业龙头”。推动中药材加工、快检、溯源、中医脏腑智能健康管理等15—20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智能装备上市。全产业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15—20个,培育20—25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继续培育擦亮“三台麦冬”“彭州川芎”“达川乌梅”“中江丹参”“眉山泽泻”“松潘贝母”“苍溪川明参”等10多个区域品牌,以及川白芷、邓柯枸杞、松贝、雅连等39个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产品展示展销、举办各类节会、参加“川货全国行”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美誉度。做大做强好医生、新绿色、新荷花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推动全省中药材农业产业化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加快省级及以上中药材示范社、示范场规范培育,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的纽带作用,提升中药材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拓展外向型贸易。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优化中医药产品出口环境,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集聚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实施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医疗”行动,发展入境中医药健康旅游。探索发展中药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中药企业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拓展国际中药市场。探索建设海外中医药产业园,推动中药材海外種植、加工、生产和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品海外注册、销售。
高水平增强服务保障
——加强政策体系完善。在落实好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财政补偿、医保支付、价格调整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各级政府重视、扶持中医药,百姓信任、依靠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氛围。
——加强人才培养教育。鼓励区域内协调统一培养中医药人员,加强基层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养,系统培养连片区域内中药材种植、粗加工等产业人员。支持鼓励基层临床医生参加“西学中”培训。支持中医专业定向生在区域内的定向服务单位间按需合理流动使用。按照区域内中医药事业、产业特色优势,合理配置符合当地发展的中医药人员。打破片区内编制限制,试点建立区域内中医药人才流通使用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聚焦川药产业提质增效,加大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推进新品种选育和良繁基地建设,开展中药材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从源头提升川药质量。推进川产道地药材质量生物评价关键技术突破研究,针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的川产道地药材,建立中药质量生物评价关键核心方法和产业化技术规范,为川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质量评价技术。加强中医药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运用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川药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农机农艺结合,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转化平台创建。推进龙头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川药园区创建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产学研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进“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站点、专家大院等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川药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探索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基于大数据的惠农金融产品,为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用贷款支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在农险、责任险等相关领域,深入研究中医药产业特征,研发和提供更适宜、保障程度更高的产品,为川药产业提供风险保障。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盘活信贷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大力支持川药产业发展。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