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发展与全面贯彻,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此语文生态课堂应运而生。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阐释
所谓“生态”,主要指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其生物本身、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自己生存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意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元素都要按照其自有的规律实现生长与发展。而“生态课堂”,就是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上的教育教学理念,可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学生、教师、环境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存环境,在课堂中,学生、教师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多元互动关系便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这便是“生态课堂”的由来。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视角关注课堂中的各个元素和因子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与精神、动态与静态的各类元素与因子形状和特点各异,但又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构建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是和谐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同样也是和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挥,并且教师与学生同样也能够在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发展与成长。
二、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构成以及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上更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教学内容上,不仅局限在“双基”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在关注“双基”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也进行关注,进而更好地在课堂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的生成。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存在与出现的,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促进者,则要具备完整的时空观念,并以此为主要的教学导向,对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与全面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构成上,师生关系平等
在生态课堂的教育理论指导中,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构建生态化课堂,就要为这三者创造一定的条件,以此来确保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能够处于和谐平等、相互促进的地位。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要注重生成性知识内容的讲解与分析,并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时的转化自身在课堂中所扮演的教学角色,要从主宰者转换为平等者,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素质与能力的培育者,课堂教学形式也从教师单方传递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方对话。
(三)课堂结构与学习方式上,更加关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得到了关注与加强,而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教学促进以及教学引导作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现、自主分析以及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探究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自主获取与构建,思维与想法的合作与探究两方面上。
三、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路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
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是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基本条件与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良好平等,同为探究课堂知识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且,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思维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与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教学《乡愁》一诗时,教师就可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诗歌情感后,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想家的时候》的音乐曲目,以此来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更好融入到诗歌情境当中,更加深入感受作者余光中先生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然后,教师再基于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带有情感的朗诵,并配乐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进而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当中。通过配乐的方式优化教材中的诗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很好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营造良好的诗歌情感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够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實现深度学习和高效学习,进而更加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较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更加关注与重视学生思维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发散与提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能够在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实现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教师就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和教学组织作用,结合具体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去设置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教学问题,以此来为学生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的启发和教师有意识的教学引导中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探究,进而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散与锻炼。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提出:
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在阅读课文时那处描写对你的触动最深?
全文有那几次提到“背影”?请划出来。
文章几次提到“我”流泪?都是为什么?
这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教学问题,以此来为学生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学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此来更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三)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化学生体验
相较于其它学科,初中语文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生活化回归,生活化属性与人文化属性同属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在构建生态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时,除了要注重情感教育,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以外,同样也应当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更好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进一步生成,促使学生通过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当地冬天场景有关的生活影像或图像,并向学生提出“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你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请详细说明。你在冬天会做什么?”等生活化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展示出来,与学生印象中的冬天做对比,调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整体感知与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
老舍笔下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区别?
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你能模仿老舍的写作手法描绘你印象中的冬天吗?
通过问题引导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生活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好体会生活的意义、感知生活的价值,进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态型教学课堂,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同样也是自我发展与成长的主体。要针对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特点去营造与构建适宜学生的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并要持续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主动的创新与改革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确保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意识。
刘少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