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探寻“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2022-05-09 13:18茹永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石拱桥演讲稿孔乙己

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相关规定,教师要落实“双减”,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采用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激发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

一、因生制宜,落实分层教学

“双减”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要布置作业。作业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温故知新,也能让教师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所以作业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简单、枯燥的作业却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要采用因生制宜的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应自己的作业。

《乡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提升想象能力,理解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了解如何利用意象准确地表达思乡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因生制宜,设计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难度逐步提升的习题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如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让他们从理解作品的内容入手,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设置题目:

在这首作品中,提到了哪些不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如何展现出作者的情感?

对于能力虽弱,但是想要提高的学生,教师还设置了补充题,其他中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参与,该题目促使学生拓展阅读:

大家还读过哪些展现乡愁的诗歌作品?

在其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你能总结归纳一下吗?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引导大家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

你知道哪些展现乡愁的意象呢?

如果要你自主创作一首体现乡愁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新颖的意象呢?

这样就起到了分层教学的效果,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适应范围,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升学习效果。设置分层作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怎样的作业,能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这样也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抓住思维节点,有的放矢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篇课文的内容,更要抓住他们的思维节点,让他们拓展思考,促使他们围绕文本的题目、重点词句、矛盾处等展开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首先提出有悬疑性的问题,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节点:“孔乙己这样的文人和大家心目中的文人形象有什么不同吗?”这样就促使学生找到了切入点,他们认为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特点,他有着文人的迂腐,但是却没有文人风流倜傥的一面,大家都想要探究孔乙己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此时教师便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节点,鼓励他们自主提出探究方向,又或者提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有学生提出:“文人难道不是值得尊重的吗?为何这里的酒客都嘲笑孔乙己,‘我’也对孔乙己的好心置之不理呢?”

还有学生提出:“文章中的人都笑话孔乙己,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呢?他们笑什么呢?”“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读书人,但是为何两人的身份地位却相差那么多呢?”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将思考的焦点总结为“在怎样的时代才创造了孔乙己这样的人”,“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样的学习有的放矢,把握住了学生的思维节点,让大家围绕重点人物和矛盾处展开了思考。

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具有悬疑性的问题,让学生激发思考,然后促使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帮助他们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展开探讨。这样的教学避免了直接灌输知识,能起到“减负”的要求,同时也能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节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主提问,有的放矢地选择各种指导方法。

三、科学抛锚,培养探究精神

抛锚式教学指让学生到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倾听教师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长篇累牍地介绍文本的相关信息,但是学生却提不起精神,所以在“减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减少这些冗长的介绍,转而要引导大家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此时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导游,要给大家介绍中国的石拱桥,学生要思考一下自己该如何做才能展现出石拱桥的特点,同时吸引他人的注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又逐步抛出探究说明对象、探究说明方法、探究说明语言、探究说明顺序这四个“锚”,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以探究说明对象为例子,学生要找出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点,并用简单的词句总结这种特点。在探究说明方法的时候,学生找出作品中具体的句子,思考作者如何描摹事物的状态,怎样用打比方、举例子、引用等方法清晰地说明。在探究说明语言的时候,学生要找到修饰性词语,说说作者如何生动地介绍石拱桥。最后学生要总结归纳,用“導游”的身份介绍石拱桥的特点,并在此过程中回顾自己总结的说明方法,着重思考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才能让自己的表述更合理。这样就利用抛锚法让学生进入情境,更真实地感受问题并探究问题。

在抛锚式教学中,学生基于特定的问题展开思考,他们能通过互动交流、亲身体验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某些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四、融合生活体验,融会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生活中各处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辅助展开语文学习,让他们融会贯通,在深入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在学习《壶口瀑布》的时候,教师要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语言美,并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融入深刻的情感,展现出唯美的自然风光。教师让学生先回顾自己看到过的江河场景,并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说说哪一张照片最能体现出江河奔腾的气势。这时候,教师引入课文,让大家品读《壶口瀑布》,并说说作者怎样展现出气势磅礴的特点。如让学生阅读句子“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等,用自己的话描绘该场景,看看自己的描绘和作者有什么差距。

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思考:“除了壮阔之美以外,在大自然还有很多不同的美,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美丽的场景呢,你能否用语言展现出这种美呢?”这样就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并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于创作中。

如果学生接触的知识都是深奥难懂的内容,那么他们自然会产生厌倦心理,不想学习,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减负”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融入到教学中,设计相关的活动,这样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亲切,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降低学习难度。

五、开展实践活动,迁移应用

如果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只是让他们抄写、记忆,那么学生感到枯燥,自然会认为负担过重。但是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那么就能起到“减负”的效果,让他们认识到实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促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掌握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的时候,教师组织大家展开演讲稿创作活动,围绕班级生活中的实际事情进行创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演讲稿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迁移创作。学生首先设定了演讲的主题:“班委要改选,大家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大家都选自己,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让演讲稿变得更有感染力。”此后学生展开了小组探究活动,思考如何总结演讲稿的特点。将学习活动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加积极,同时也不会认为这是“任务”,起到了“减负”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和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这样学生就能从掌握既有知识过渡到主动探索和建构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减少作业量,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细节,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促使他们提升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高效。

茹永斌,甘肃省酒泉市北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石拱桥演讲稿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
消失的演讲稿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石拱桥维修加固施工方法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