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 谢建美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众多的“新农村元素”,道德与法治课家乡主题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学习功能,挖掘和吸收这些“新农村元素”,通过我启动我实施“新农村家训”、我建议我参与“新农村文化”、我寻访我学习“新农村人榜样”、我识别我发扬“新农村风尚”、我创思我绘制“新农耕蓝图”等策略,将“新农村元素”与家乡主题教学有机切合,让儿童了解家乡、认可家乡、热爱家乡,拥有家乡归属感,形成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新农村元素 家乡主题教学
引用格式 宋君,谢建美.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乡主题教学中“新农村元素”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22(11):46-48.
“新农村元素”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新进展、出现的新事物,包括新农村环境的改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推广、家风家训的重订、新农村人的榜样示范、农村新风尚的发扬等。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家乡主题的很多内容,都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呈现出了诸多新农村元素。“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是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之一[1]。在家乡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新农村元素”,巧妙引進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新农村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家乡的进步和美好,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一、我启动、我实施“新农村家训”
优秀的家风家训不但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助力。通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家风家训的意义,引导学生和家人一起启动家训制订或修订,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家风家训。
1.研读教材,走近家风家训
教材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用好用足教材[2]。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解读了什么是家风家训,家风家训有什么用处;“活动园”则呈现了不同时期的家风家训,并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家风家训的价值。
笔者在教学时紧扣教材,课前组织开展“活动园”的活动:读一读《朱子家训》,抄一抄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查一查文中的警句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读句子后的感悟,谈一谈从三位革命先辈的家书中体会到的优秀家风。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学生头脑里建立了家风家训的概念,认识到家风家训的作用,情感上产生亲近感。
2.寻觅痕迹,启动家风家训
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前,可以引导学生访问身边人,了解不同家庭的不同家训;课堂上,学生交流调查到的家风家训,并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结合“活动园”内容,开展“家风伴我行”故事会,讲述家风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生活小故事,在故事中体会家风家训蕴含的深刻道德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联系新时代精神,讨论自己家的家训有哪些需要调整或补充的地方,并在课后和家长共同制订或修订家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家风家训的痕迹,并立足现实,真正启动家风家训。
3.家校共行,践行家风家训
优秀的家风家训能美化人的心灵,塑造优秀的人格,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外显的言行来展现的。《弘扬优秀家风》的“活动园”为我们提供了宣传家风的活动范例,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适合教学班的相应活动进行,还可以集思广益,组织学生分享更多的宣传优秀家风的创意。之后,围绕“日常行为是否践行了家风家训”,邀请家长打打分、组织学生相互评一评,选出各种荣誉,并颁发相应证书。
二、我建议、我参与“新农村文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注重起来,文化长廊、文化礼堂、主题文化公园等随处可见,它们是新农村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这些新农村文化元素,组织学生参与其建设,培养家乡小主人的责任意识。
1.走访实地,发现新变化
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关注度不高,教师要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引领他们设计调查导学单,指导他们对文化礼堂、文化长廊、主题公园等不同场所的设施进行调查,拍摄照片或进行文字表述,并注明喜欢的内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导学单的设计,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设施进行观察与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提高他们对家乡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2.聚焦问题,提出新建议
家乡的发展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与家乡唇齿相依,主动关心家乡,及时发现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出谋划策。三年级下册《我的家在这里》有一个版块是“我能做点什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为新农村的文化礼堂、文化长廊建设出金点子、设计方案,给村支书递交建议书和设计方案,真正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3.尝试实践,参与新建设
作为家乡小主人,不仅要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更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建议落地。教师要主动与当地村两委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孩子们提出的建议进行及时而中肯的回复。在后续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可以各尽其能,采用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我寻访、我学习“新农村人榜样”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不仅要让学生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要爱可爱的家乡人。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的美好,以新农村人的正面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家乡主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寻访身边的新农村人代表,领着学生走近他们,探寻其闪光点,学习其精神。
1.价值引领,明确榜样标准
当代的新农村人,不应只是保留着传统农民的勤劳质朴,还应有着科学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好学的品质、创新的能力等新时代特质。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第三个话题“我的家乡人”,教材用图片展示了四位从事不同工作的家乡人,岗位不同、成就不同,但都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让人佩服?你佩服他的什么?”在交流中,学生看到了这些家乡人身上凝聚的精神力量,明确了榜样标准。
2.调研寻访,挖掘榜样精神
教材中的榜样人物离学生的生活是遥远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家乡人,缩短与榜样的时空距离,提炼榜样身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内涵。例如,在“我的家乡人”话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之后进行课堂交流。
通过调研和交流,学生发现家乡各行各业都有值得学习的新农村人,他们有的就在身边,有的与身边人关系密切,在家乡有迹可循,真实可信。学生不止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更看到其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力量,心向往之,催生学习榜样的内驱力。
3.活动强化,追寻榜样前进
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学生将仰慕与崇拜之情化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行为,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付诸于自觉建设美好家乡的行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对榜样的学习细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同时,还可以和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日常的争章活动、行为规范评比活动等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
四、我识别、我发扬“新农村风尚”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些风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遗忘;有的风俗含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必须淘汰;有的风俗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变革。同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风气,如健身、环保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农村这些新风气,巧妙运用这些资源,变革旧风俗,宣扬新风尚。
1.多维探索,感受新风气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话题既体现了新文明、新风气,也隐藏着新风气元素。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学生观察、访谈、搜集资料等,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多维探索,感受农村新风气,体验其对家乡的影响。除了教材所提供的生活领域,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多方位体验农村新风气。
2.思辨审视,甄选旧风俗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探讨风俗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根据社会的变化,以新时代核心思想理念为指导,对传统风俗进行优劣识别,并进行相應的传承、淘汰或变革。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中的“风俗的演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采访本地区有哪些风俗,课堂上谈谈对现有风俗的看法,并讨论哪些风俗需要变革和淘汰,哪些新风尚可以大力提倡。通过思辨审视,摒弃旧的、不好的风俗,吸纳新风尚。
3.多元关注,发扬新风尚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风尚,宣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农村风尚的形成,更好地促进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如进行《家乡的喜与忧》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垃圾分类政策实行前后的对比图片,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聚焦因垃圾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学生明确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这一社会新观念;接着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小组擂台赛,丰富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然后交流自己家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并开展“小小志愿者”课后实践活动,参与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分类监督工作,知情意行相结合,积极弘扬垃圾分类这一社会新风尚。
五、我创思、我绘制“新农耕蓝图”
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就要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主动加入家乡建设。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多处内容都在指向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既看到家乡发展中令人欣喜的一面,也要看到让人担忧的一面,针对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为家乡建设出力。
1.基地研学,体验新农耕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兴农业,呈现出新农耕的模式,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时可以就近取材,带领学生走进新农耕基地,感受不一样的农耕生活。
在研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是环境的整洁化、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方式的科技化,体会到科技和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对新农耕产生兴趣,对家乡的未来有了期盼。
2.深入调查,把脉新问题
四年级下册教材《家乡的喜与忧》中“我为家乡发展出力”这一话题,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访谈人物、现场观察、查找资料等方式,调研家乡发展建设中产生了哪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通过多渠道调查,搜集更丰富的资料,可以多维度认识家乡,直面家乡建设中的问题,产生忧患意识,为后续的解决问题奠定情感基础。
3.群策群力,描绘新蓝图
热爱家乡,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参与家乡建设,以科技为基石,以创新为推力,为家乡发展出力。
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获得多方位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深化自己作为家乡小主人的身份认同感,提升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将“新农村元素”运用于家乡主题的教学中,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切实提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