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北沿的“诗风”小院

2022-05-09 19:22方继孝
北京纪事 2022年5期
关键词:刘胡兰诗风田间

方继孝

诗人田间,被人民誉为时代的鼓手。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京召开。田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作部副部长。1951年,任中央文学讲习所秘书长、主任。到京后,他用自己积攒的稿费,买下了后海北沿38号小院。

后海北沿位于京城中心地带的什刹海北部。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海子组成,水岸蜿蜒,高堤岸边是高高的白杨和低垂的柳树,四周散射曲折的古街、胡同和四合院民居形成了老北京的地标风貌。末代皇帝溥仪出生地醇亲王府、大藏龙华寺、宋庆龄故居,就在后海北岸。后海北沿最西边,有一个向北而去的夹道,两旁是普通的民家小院,在西端,有座如意门,那就是诗人田间的故居。门头上“诗风”两字很切题。这是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前临波光粼粼的后海,北依古韵悠悠的钟鼓楼,院内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四间。北房五间,分别为书库、卧室、客厅。西厢房为办公室,东厢房为餐厅。迎门的影壁上镌刻着田间抒写心志的诗句:“滹沱河上柳,高枝悬北斗,军民一家人,鱼水情不朽。”

据说田间购置的这个小院曾是清廷一个太监的住所,田间一家搬来时院内一片荒芜。邻居们说:“因为住过太监,这个院栽不活花,养不活树。”田间不信邪,他与夫人葛文辛勤耕作。不久,院内就绿树成荫、花木扶疏了。田间在此居住了35个年头,直到1985年离世。

田间是安徽无为县人,原名童天鉴。1916年出生于农村。自幼在农村读书,1933年,到上海光华大学读书。1934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参加《文学丛报》和《新诗歌》的编辑工作。他的第一部诗集《未明集》在1935年出版,以后陆续写有《中国牧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等诗篇。他的诗作以雄放、富有战斗气息,而为读者所喜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上海到武汉。他的《给战斗者》就是这个时候创作的,成了不朽名篇。不久,由武汉到晋东南,在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

1938年,田间到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为了诗歌大众化,他和柯仲平等同志一起发起街头诗运动,写了好些短小的街头诗、小叙事诗,并写了几部长篇叙事诗。街头诗的形式短小精悍,语言朴素有力,是很好的宣传鼓动武器,易为群众所接受。年底,他随西战团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仍当战地记者。边区文协成立后任副主任。毛泽东《讲话》后,响应号召,由边区下乡到阜平县委任宣传部长。

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田间坚持诗歌创作。实践着自己“首先是战士,其次是诗人”的诺言。1945年所写的歌颂“子弟兵母亲”戎冠秀英雄事迹的长诗。长诗选取了戎冠秀苦难经历和英雄事迹中的33个生活片段,反映了这位压在旧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接受革命教育后,成长为英雄人物的过程。

1946年,写的叙事诗《赶车传》,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描写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贫苦农民石不烂和他女儿蓝妮,与地主朱桂堂的尖锐阶级矛盾,描写石不烂从自发反抗到找到党的领导,终于取得斗争的胜利。他的诗以真挚的爱国情怀、激昂的格调,饱含着对敌人的蔑视与憎恨,唱出了中国人民的最强音。他的许多诗一经发表,很快传遍全国,成为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1946年至1948年冬,田间又到冀晋区党委任《新群众》杂志社社长、雁北地委秘书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部长。1948年秋至1949年冬,田间任张家口市委和察哈尔省文联主任。

1949年7月2日,在全国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即将诞生之际,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来自解放区、国统区和祖国四面八方的文艺工作者达824人,在人民大革命胜利的凯歌声中会师,共商新中国文艺发展大计。毛泽东、朱德、董必武等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这次代表大會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

田间作为华北代表团代表,参加了这次文艺工作者的盛会。萧三为华北代表团团长,田间和高沐鸿为副团长。田间是大会主席团成员,还是大会选举产生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来改成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这次全国文代会上,田间在与周恩来交谈时,得到周总理的鼓励,不久他离开张家口,到北京中国作协工作,任党组成员,并任创作部副部长(部长是赵树理)、文学讲习所主任。

田间对社会主义生活有着极大的热情。他歌唱祖国的新生,确立了把他的诗歌献给新社会的态度:“旧世界我打倒,新世界我欢迎。我把我的歌声,唱给新世界听。”(《预言》)1951年春,全国人民组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对英勇战斗中的朝鲜人民及中朝人民部队进行慰问。田间两次到朝鲜前线,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

1952年,田间的根扎在了北京城。搬进小院后,到1957年,田间一直在作协工作。在此期间,除了参加各种会议,处理日常事务以外,他还时常到各地去采风、出席地方诗歌会等活动。尽管解放前田间的创作已获得了较高的成就,但他不满足。为了适应新中国的需要,迅速地反映人民生活的变化,为新中国写出更多的诗歌,从1951年至1957年,他的足迹遍及内蒙古草原、西南边疆、东南南海前线和西北的边疆。他到内蒙古、云南边陲采风写出了《马头琴歌集》《芒市见闻》等。1954年出访东欧,出版《欧游札记》。1957年底,田间下乡到河北怀来南泉大队“蹲点”。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

田间是辛勤的歌者,他在后海北沿的小院里,一刻也没有停住他的笔。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66年,他出版了《天安门赞歌》《马头琴歌集》《英雄歌》《汽笛》《火颂》《1958年的歌》《太阳和花》《清明》等十几个短诗集。《田间诗抄》是他的短诗选。此外,还有《长诗三首》《英雄战歌》等长篇叙事诗。后者写于1958年,表现福建前线军民的英雄事迹。

对现实生活有更广阔的概括,在一定限度的对具体生活的描述中,包含更多的生活内容,并对生活现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揭示得更深刻——这是田间首先追求的目标。《长诗三首》包括“龙门”“丽江行”和“佧佤人”,以云南兄弟民族的生活为内容。田间说:“这三首长诗,都是写劳动的,以及社会主义的种子,怎样播种在边疆地区。‘龙门和‘丽江行,还涉及到劳动和爱情的关联。”他写从内地到内蒙古开发矿藏的勘探姑娘,写芒市买橄榄的傣族女子,都不着眼于他们的具体劳动生活、具体形象的特征,刻画他们的个性化的思想情态。他的立意,是从这些具体人物出发,去表现草原与山寨的历史变迁和光明的未来。

还是在这个小院里,田间一度停止了诗歌的创作,曾尝试过写歌剧和革命现代京剧。

田间遗存的歌剧手稿《换了人间》(又名《红村》)和革命现代京剧《刘胡兰》手稿,都还是创作“提纲”。

三幕歌剧《换了人间》故事发生在1963年8月至9月,红村人民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与搞破坏的“牛鬼蛇神”狼尾巴(巫婆)和瘟神(未经改造好的国民党的一个旧军官)的斗争,最终抗洪取得胜利,“牛鬼蛇神”被揪出。剧本基本上是完成了的,但并未见发表。

革命现代京剧《刘胡兰》,是田间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手稿,只有二页草稿,但每场条目已经列出:

1.道口:冬天、雪地、雪褂、手持红缨枪检查路条。遇一汉奸持假路条,刘(胡兰)不放行,汉奸掏出手枪来,刘(胡兰)假装不知道是个什么,说:“让我看看是什么好玩的……”她拿过枪来,逼着汉奸到村农会。

2.公审:汉奸说出要扫荡,说这几个村的民兵厉害,刘(胡兰)拿出一摞传单(毛主席的政策)要他带回去偷偷散发……

3.奇袭:日本一小队长说,日本曾偷袭珍珠港。汉奸说,村村有地雷。鬼子说“我们有探雷器,地雷不怕”。汉奸还说“有刘胡兰,她就是颗地雷,她比地雷更厉害”。汉奸:“我有病,我不能带路”。鬼子小队长说:“你怕死,就叫你去死去!”

4.高歌:毛主席大救星。人民的一双手,就是太行山……

5.偷袭:敌人胆战心惊,沿途遇到埋伏。

6.悬赏:抓到刘胡兰,一千元。

7.火把:儿童团每人在一个山头坚守阵地,迷糊敌军,分散敌兵。

8.铡刀:敌人偶然抓到了刘胡兰。刘胡兰不屈:“我是刘胡兰,要杀就杀,要砍就砍。”

9.撤退:周围的群众都来了,敌人见势不妙,撤退。

10.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群众把刘胡兰的遗像挂在贫农团的墙上,永远持着一桿红缨枪。

很显然,这是一份很粗略的提纲草稿。阅读1980年1月田间修订的自传,他在主要作品有诗歌和散文的记录,没有歌剧、京剧类的作品。

1985年,田间病逝。他留给后辈的是后海北沿38号的这座小院。而留给读者的是他的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诗。

猜你喜欢
刘胡兰诗风田间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乐谱:刘胡兰颂
学苑诗风
在刘胡兰像前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论贾岛与唐宋清苦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