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华
孙路阳,1973 年9 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主攻花脸,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首都文艺志愿者。
孙路阳,评剧魏派传人。千生万旦,一净难求。他是观众眼中多才多艺、京剧黄梅戏唱得都很好的评剧花脸名角儿;他是家人眼里下得厨房、上得厅堂体贴温暖的好男人;他是同事朋友眼中重情重义,有担当有魄力的爷们儿……
2021年12月22日,孙路阳荣获第七届北京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在接受《北京纪事》采访时,他谈得更多的却是他的老师。
北京纪事:您是怎么和戏曲结缘的?
孙路阳:我们家里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父亲是个火车司机,我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可我呢,从小就爱唱,唱歌也唱戏。父亲看我有这个爱好,给我买了一台录音机,这可以说是我最早的老师,就从录音机上学了不少京剧唱段。
小学四年级,沈阳评剧院来我们学校招收少艺班的学员。学校老师就推荐了我。其实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评剧是什么。记得挺清楚,那天下大雨,招生老师带我到评剧院,好多老演员艺术家聚在一起,听我唱了歌、唱了京剧,听完就说,孩子你就考我们这儿吧。我挺高兴说那我就报名吧。可回家一说,我奶奶不乐意,说学戏太苦。我爸也说,孩子喜欢唱京剧,去评剧院干啥?后来,评剧院的老师来家里做我家人的思想工作,连续来了七趟,说这孩子是好苗子,不学戏可惜了,最终说服了我家人。再后来又经过了好几轮考试、就被选进了沈阳评剧院的少艺班,毕业后分在了沈阳评剧院。
北京纪事:那是什么样的机缘又到了中国评剧院呢?
孙路阳:我是1985入沈阳艺术学校,1990年毕业参加工作。1997年的时候,在天津那一带演出,正好中国评剧院的一个领导看见了,就问我想不想来中国评剧院。我当然想了。当时他说我们解决不了户口,你可以先考大学考到北京。我回去后就下功夫学文化课,认真复习,参加全国高考,最后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然后就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了中国评剧院。
北京纪事:这么辛苦,家里人有没有心疼后悔过?
孙路阳:没有。因为我爸爸本身喜欢京剧,他爱唱老生,所以他还挺高兴的。家人一直鼓励我,甚至还督促我、鞭策我。开家长会的时候,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会心疼,觉得(老师)打得有点厉害,我爸就站起来说:“打!打得还不够狠,不打不成才。”周六我回家了,第二天早上我爸会带着我到故宫后河沿,喊嗓子压腿。我就很尴尬,不好意思,特别小声喊,我爸还呲儿我。
北京纪事:这样算起来您从艺40年了,能不能谈谈评剧在众多剧种中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您在评剧的传承,发展创新的思索和实践?
孙路阳:评剧是个相对年轻的剧种,也就100多年的历史。以前被叫作“蹦蹦戏”“半班戏”,解放前是个小剧种。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评剧老艺术家的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现在也是行当齐全,音乐丰富,而且因为它年轻,好多戏都表达的是新思想新理念。它的唱的基本是普通话,有些老戏里是唐山话,但新剧都是普通话,你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就能听懂评剧。记得有一次去香港演出,演完了,观众都站起来鼓掌,他们看明白了。
评剧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它有这个特点有这个优势,那就可以结合这个特点,想想怎么讲好中国故事,让观众走进剧场。还有迫在眉睫的,是传承,培养评剧的苗子。这些年戏曲普遍存在后继乏力的现象,评剧也有,毕竟现在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怎么吸引、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应该多思考的。
北京纪事:除了舞台剧,您也会出演影视作品,从表演的角度讲,从小的戏曲基本功的训练和长期的舞台演出对你有帮助吗?
孙路阳:有肯定是有的。就古装戏吧,拍戏前都要请礼仪老师来教,宽袍大袖一穿,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但對于我们来说驾轻就熟,古人的谈吐举止,这么多年台上演历史人物的经验,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不需要费劲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戏曲演员的程式化其实在影视表演里会显得夸张,尤其是现代戏里,这个也要在日常中去学习,我喜欢看话剧,人艺的有些戏我都看上百遍,琢磨他们的表演。
北京纪事:在艺和德方面,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人?
孙路阳:对我有影响的人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的几位老师:一是我学戏的启蒙老师赵荣鸣,一是给我带道的老师杨长秀,还有一个是我的授业老师景荣庆先生。
赵荣鸣老师,从我1985开始学评剧到1995年,从师生,到后来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记得。他说,不管你演了千场万场,但对观众来说可能都是第一场,都要竭尽所能展现评剧的魅力、人物的魅力。像从我11岁开始学艺,不论排练、登台,从未笑过场,这些规矩的养成和赵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杨长秀老师,是个京剧武生,在中国戏曲学院上学时教我们身段。有一次就问起我,剧目课学什么?我说学铜锤戏。他就建议我学学工架戏。他不但建议,而且把我引荐给了景荣庆老师,所以我说他是我的带道老师。第一次,他带我拜见景老师,到他家里。我们约的是两点半,但到早了,就在楼道里等,我就问杨老师,到了咱就进去呗,干吗在楼道里站着?
他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你这时候敲门,万一人在休息,不就扰人觉嘛。我们就一直等到了两点半才去敲门,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的生活中,这些做人做事的细节我都特别注意。
北京纪事:可以讲讲景荣庆先生吗?
孙路阳:10年,我和景老师感情很深,处得像家人似的。他是个特别慈祥的老头。第一次见他。他就告诉我,你要努力,加倍努力,没有捷径,不努力和谁学都没用。我和他学戏的时候,他演出活动还很多,82岁高龄还在台上演曹操。老师的演出我基本都要去现场,看他化妆、扮戏、候场、表演,真有学不完的东西。每一次我都觉得自己和老师的艺术境界差得太远。有个老艺术家张春华说过:你的老师在舞台上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幅画。真是这样的。平常你看他是个很普通的老人,一上舞臺,人物就像灵魂附体了一样,他演的是人物,不是行当。演张飞是张飞、演李逵是李逵;演廉颇,那就是忠勇威猛;演赵高之类的坏人,那真让人恨。他的曹操演得太好了,曾经有人给他题过一副对联:孟德再世、威震江南,横批是:出神入化。不单是历史人物,现代戏,比如,他曾经演过《蝶恋花》里的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一个非常冷酷阴险的人物,可我老师上场戴个眼镜,转个佛珠,看上去文质彬彬、慈眉善目,这就是他给人物设计的,让人物外表的斯文和内心的狠毒形成反差。每个人物他都琢磨,不给人脸谱化的印象。
什么事情他不争不抢。一点架子都没有,很低调、很低调,从不摆什么谱。每次演出完,管服装的、管道具的,就是剧院里打扫卫生的,他都挨个作罗圈揖,对每个人都道声辛苦。趾高气扬,傲慢无礼,前呼后拥,这些你在他身上绝对不会看见。
北京纪事:那您是怎么看待“德艺双馨”这几个字的?
孙路阳:“德艺双馨”这四个字,好念,好写,做起来太难。被评选为北京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我真是荣幸,可是也很忐忑。给了你这个称号,你就是德艺双馨了?不够呀,这几个字分量太重,永远要努力追求,这真的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北京纪事:在疫情下您常态的工作生活是怎样的?
孙路阳:2020年疫情刚开始,剧场的工作停摆,曾经也很焦虑。除了捐钱,作为戏曲演员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就想创作一个作品,表达大家众志成城战疫情的这种感动,就弄了一个戏歌,这个点击量很高,起到了一些鼓舞的作用。后来也参加了一些在线上的义演,尽自己微薄的能力给大家送去点欢乐。恢复演出后,还拍了一个评剧版的《伪装者》。我还兼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日常演出之余,给孩子们上上课。
北京纪事:听说您还做过一段云主播,您主要给观众聊些什么?
孙路阳:当初武汉建了方舱医院,我也是北京市的文艺志愿者,就想怎么给那些方舱的患者和日夜辛劳的前线医护人员减减压。那时候,有些医生带着轻症的患者跳舞、唱歌,医患之间的那种和谐充实让我很感动,就搞了一个路阳聊戏的直播。说实话,我之前对抖音什么的真不了解。也不是什么专业主播,就在家里弄了个话筒,很简易。普及普及评剧,讲讲戏曲唱段、戏曲知识,老艺术家的小故事,边聊边唱,和观众互动,播了20多场,发现咱们评剧的爱好者还不少,效果还不错。就以个人微薄的能力,线上为传播戏曲做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