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深度备考

2022-05-09 18:09吴晓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豆题型深度

高考小说文学文本阅读题学生得分不高,教师大多总结为审题能力不行,答题思维混乱,语言表达模糊等,然究其原因是没读懂文本。而学生备考难以入手,入手以后方向迷失以至于最终对小说阅读产生畏难心理,其根本在于教师没有基于文本阅读进行题型分析、整合和操练。

教师只满足于大量刷题式的“机械备考”是缺乏备考智慧的表现,如今,高考小说文学文本阅读的备考亟待呼吁整合题型。深度学习的实质是知识建模,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其主要任务。对语文概念获得立体感知,形成对知识的恰当表征,是学习发生正迁移和高效解决语文问题的前提。[1]深度学习中强调对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备考也呼吁深度。深度备考强调在题型和文本之间搭建支架,基于二者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对此,提出三个阶段的备考思路:夯实已有的题,发掘潜在的题和拓展相似的题。

一、立足文体特征,夯实已有的题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一般有完整的情节,对环境做具体的描写。由此可见,小说文本的关键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同时也是小说阅读题的主要方向。但就一篇文本而言,总归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情节和其他情节之分。抓题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是小说阅读备考的第一步,这就给夯实已有的题做了限定方向,人物题要以主要人物为先,情节题要以主要情节为先。

对高考小说文本阅读中已有的题,要进行整合提炼,在与文本结合的基础上明确题型。基于文艺学的学理思考,小说文本阅读的出题也是基于文本本身的文体特性出发,即人物、环境和情节。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中的文学阅读《最后的黄豆》,其主观题为:

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第一题是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列属于人物模块的题型。第二题是让学生分析情节的作用,列属于情节模块的题型。其中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小说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基础性题型,更是至关重要的。小说必须让一个主要人物出场,伴随以次要人物的出现,在或平缓或跌宕的情节中熠熠生辉。

《最后的黄豆》一文中的主要人物便是“爷爷”,第一题作为人物模块的题型,实则是问主要人物的心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回到文本细读,这可以归结为两个步骤:第一,回到句子语境。“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句话作为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特定情境中的人的一系列神态与动作,核心处在于爷爷对黄豆做了什么。其一,爷爷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其二,爷爷把黄豆撒在地上。第二,回到情节语境。上下文中可以窥探到爷爷出乎常态地没有吃黄豆的原因在于上文中写到的“父亲跟人堵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这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这是对父亲的烂赌以及自己的事业被败坏的失落。而唉声叹气作为人物直接的神态描写可见其痛苦。而上文的“这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与“爷爷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一致,所感知的情感也是一致的。而“爷爷把黄豆撒在地上。”一句就需要再细致地品味,基于前文爷爷爱嚼黄豆来看,黄豆对爷爷来说就是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必需品,此时基于“痛苦”与“失落”的情感,爷爷把黄豆撒了一地,撒字即抛开,黄豆的撒下与抛开就像手中的家族产业无法守住,可见对父亲败坏大染坊的气愤,由此可以感知爷爷气愤的心态。

第二题是考察小说中人物所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因反复出现,实则属于情节题。按照文本细读的原则,不妨找出几处来。

多处细节描写的情节,本身便是对人物的描写,首当其冲的角度应当是对人物的作用,传神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在地折射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作为情节来说,多次地出现,达到了串联文章结构严谨的效果。同时,部分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和铺垫作用。教师备考必须从题目出发深入文本,细致地从文本中推论出解题方向,让学生形成情节作用题的思考路径——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和对情节本身的作用。精致化是深度备考的基本风格。

夯实已有的题是在为核心“题库”做第一层的铺垫,而夯实的两道题不过是对这篇小说文本的粗浅、碎片的解读,还未将这篇文本其他精妙之处读通读透。如果只停留在已有的题,不仅是解读这篇文本的遗憾,也会对学生备考小说阅读的良方失之交臂。如何破解?唯有继续回到文本,深入挖掘,以图构建学习支架。

二、立足文本特征,發掘潜在的题

发掘潜在的题的思考来源是对于文本的全面、全方位解读。一篇优秀的文本,其文章形式秘妙的精彩怎会只有一二处?基于深度思想,必须将一篇文本用尽、用透,由表及里才能由浅入深。立足文体特征的切入是对小说文本阅读备考的宏观思考,而立足文本特征来发掘潜在于文本中的题,这便是微观思考。深入文本发掘实则是“由此及彼”地思考文本解读的空白处,既已有主要人物的解读,怎能忽视次要人物在文中的存在?既已关注到主要情节于文中的作用,怎能与补充情节错过?为此,对《最后的黄豆》这篇文本阅读进行潜在题的发掘:

小说中金匠的出场有何作用?

小说中最后补充的“我将在死后捐出所有财产”有何作用?

对第一道潜在题的挖掘,《最后的黄豆》这篇文本中的次要人物“金匠”也对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升华有着不可获取的作用,而文本本身也对这个人物进行了笔墨处理。然而,高考题中并未就此出题来考察学生,出于题量和出题人的考察目标的情况,这是合理的。但教师在备考时,忽视这一部分的效用的挖掘,那就是不合理的。教师在备考时,既已打好了“主要人物”题型的基础,就应该顺势而为,将“次要人物”的题进行发掘,两者并行,让学生在对照中实现小说阅读人物题型的全面学习。

金匠的出场有何作用,还原其题型要素即为人物的作用。而金匠作为次要人物的出现实际上是推动了情节,爷爷死后,父亲找不到传说中的金子,而金匠解开了秘密,爷爷临终前拿的一小袋黄豆就是金子打造的。可见,金匠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将情节引向高潮。

对第二题的潜在题的挖掘,基于第二题是“情节”题,而文本中情节的发展极为重要的是最后一个情节的叙述,“后来,”这在叙述方式上属于文本的补叙部分。对此,就可以发掘一道潜在的题目:“小说最后提到‘我将在死后捐出所有财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在“夯实已有的题”这部分的学习,已然清楚情节作用题的答题思路,这时,教师便提醒学生继续按照“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思考方向来解答,并适时补充一条思考路径——“对主题的作用”。如此,基于小说文体特征的答题路径便产生。“我将在死后捐出所有财产”属于补叙,从情节本身来看,有补充文章情节的作用;从文章结构来看,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从人物形象来看,写出“我”对爷爷人生智慧的领悟;从文章主题来看,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的传承更为重要。

发掘出来的潜在的题型都是对于这篇阅读的非典型的题型,但却对文本主题理解有关键作用。这些题目的题型对此篇阅读是非典型,但却在其他阅读中就是典型。此时,就需要教师对潜在题型进行更进一步的联想和追索,找到相似的题型,以扩充。

三、立足生本特征,拓展相似的题

拓展相似的题需要基于以上两个阶段的铺垫。已有的题和潜在的题都已建构起来,就可以对这些题进行拓展。同时,也是对基于学生的学习特征,核心题库的建立必须扩展相似的题以达到强化迁移的学习效果。

如2016年高考川西卷《玻璃》中就有次要人物的分析题,而2010年高考海宁卷《保护人》中就有叙述方式的题型。

次要人物扩展题: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贾平凹《玻璃》一文中的“我”是讲述者,带出文章主人公王有福的出场及发生的故事。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在上一环节“挖掘潜在的题”中学习到了次要人物对情节的作用,这已经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回归《玻璃》这篇文本,“我”既然是作为王有福撞玻璃事件的参与者,便在情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我”作为小说故事内容中的次要人物,可以丰富主要人物王有福胆小怕事、但又不失本分善良的性格。由此,可以对次要人物的解题思路继续补充:事物的叙事者,是叙事的线索;衬托中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补叙情节扩展题: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首先,明确题目中说到的“小说后半部分引用报纸上的一则报道”是在文章中属于补充叙述的部分,即补叙。补叙情节在上一环节“挖掘潜在的题”中学习到了“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以及对主题的作用”,如此,回归文本进行验证并扩展新的解题思路。报纸上一则报道由玛兰引出,才明白桑蒂尔神父居然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这个情节的突转和改变,让整个小说故事的发展高速推进。也正因为此处有“报纸内容”的铺垫,才为后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而就这段情节本身而言,它的出现集中揭示了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如玛兰与桑蒂尔之间,玛兰与部长之间,玛兰与舆论之间,以及部长与舆论之间,并使之集中,这在结构上就形成了艺术张力。此外,这一情节跳跃了叙事时间,极大地节约了小說的笔墨,这让故事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是空白的,从读者的角度思考,留下来重要的想象空间。于此,补叙情节的作用,增加了“读者”的答题思考角度。

如此,便可以由一篇阅读的两种题型扩展到四种题型,由一篇阅读扩展到四篇乃至更多篇阅读,更多道题。完善整个小说文本阅读备考的题库,但需要注意的是拓展并非必需品,切勿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的真正要义在于为了理解文本,而理解文本的最终归宿是在深度备考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用全、用尽、用透一篇文本”的理念进行深度备考,可以进行三个环节的操作,——夯实已有的题,挖掘潜在的题和扩展相似的题。这种“以一当十”的文学文本阅读备考策略旨在打破传统的机械刷题模式,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基于文本解读的本然出发,以期用一篇文本的阅读带动整个文体的阅读,实则是由单篇阅读走向多篇阅读,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深度备考。

参考文献:

[1]栾贻爱.促进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学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02):41-44.

吴晓辉,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黄豆题型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数黄豆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黄豆枕头
浊流中的一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