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有石砚传意

2022-05-09 13:10
中华手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砚台石刻传统工艺

口 述 蔡金兴 蔡春生

方寸砚田,亦精亦趣

澄泥石在古代有?村石、苏州褐黄石等多种名称。事实上,自明代始很多人都将此石材制成的砚台当成澄泥砚。我从十二三岁到现在已经制作澄泥石砚已有55年,如今已是澄泥石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石刻作品的诞生是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如我最初雕刻仿顾二娘米匾砚,是上世纪70年代末。顾二娘是清代早期的制砚名家,很多古砚都留有她的刻款,但至今没有哪一方可以确定出自她手。当苏州文物商店请我仿制她一款真正的米匾砚时,才发现在刻篾条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只能通过摹刻拓片才能把米匾大致做好。大约两年做了十几方后,我才熟练掌握了制作技巧——怎样让米匾层次更加丰富?怎样不用图稿就能把美感表现出来?我又花了几年深入挖掘“编织”题材,用砚台、笔舔、笔筒等文房表现各类竹、藤、绳等各种农具,并点缀蚕桑、山笋等,寄托了对江南生活甜蜜而温暖的情感记忆。

当代巧作,重“用”重“意”

当代工艺作品在民间虽有一定影响力,但很少在公立博物馆展示。去年12月,我和儿子——澄泥石刻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蔡春生的澄泥石刻作品在吴文化博物馆“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得以展示,代表了博物馆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和对石刻技艺的肯定。

展览既展出当代澄泥石刻作品,也有几件古代澄泥石刻作品。其中一件是宋代澄泥石残砚——实为半成品,通体有规整的凿刻痕迹,呈现了很多制砚信息:古代工匠先是用榔头敲打凿子,将砚池粗略挖出,然后再细加工。但部分砚石有天然暗线,凿刻时就会断裂。这方砚正是这样,所以只能丢弃,也才有了今天看到这件古代半成品。

石刻艺术经千年演变,已变得艺术与生活化,其中,展览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就器物走向生活,我想談两点:一是实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从业者几乎都制砚,但后来砚台失去市场后就改做文房雕刻,例如石雕茶壶、工艺雕塑。如今,又回到了制砚。以后,或许又会有新的需求和变化;二是雕刻表现的内容以及如何表现。如果雕刻内容仍局限于二三十年前,表现方式还局限于低端的工艺审美,那么这门技艺一定会走入死胡同。现在大众审美很高,喜欢素雅、有设计感、有文人气质、更具表现力、更加鲜活的作品,因此必须跟上节奏,才能继续活跃在大众视野。

手工艺是过去生活的延续,是认识过去的窗口,因此蕴含历史文化的手工艺不应该被遗忘。无论过去还是当代,手工艺都是不朽之宝,是手艺人智慧、审美、探索、创造等美好元素的结晶,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以艺为师,创造继续

如今的创新设计,仍需传统工艺的河床铺就底蕴。在我看来,对于现代人的创作而言,传统工艺是老师。传统工艺的魅力很大,我们今天要创新设计,还是要以传统工艺为师。学习到位了,把那些优质元素真正提炼出来,才能活学活用,才能让传统与现代结合,与个人结合,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

澄泥石刻并不是很大的门类,不像玉雕、核雕有那么广泛的受众;虽然也是知名砚材,但又不如端砚、歙砚那么知名,能够凭知名度获取大市场。所以澄泥石刻在今天要发展,面临着非常现实的难题。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门技艺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受众的魅力,那么这门技艺就不会有市场,未来将寸步难行。所以,澄泥石刻一定要有优秀的作品,能打动这个时代的作品。

与此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注重澄泥石刻整体文化品牌的宣传,澄泥石刻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所以我们耗费巨大心力,收集了数百件古代澄泥石刻的实物,并做了很多研究,写了很多文章。我觉得,只有将澄泥石刻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给大家,才能让大家真正去理解这门技艺,喜欢这门技艺。

未来,澄泥石刻的发展方向或许可以分为行业和技艺两个方面。从行业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小而精”,即从业群体不会太大。从技艺来说,澄泥石刻的特色会更好地得以彰显,这个石材适合表现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怎样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设计,这些在未来的作品中,都会有更高的要求。此外,古代澄泥石刻优秀作品中蕴藏的智慧与美好,都会在未来得到新的延续、运用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澄泥石刻一定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砚台石刻传统工艺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翰墨飘香的砚台
墨锭和砚台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