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 江坤
从2019年新华社生产出首个AI虚拟主播之后,在过去的三年里,多种虚拟数字人在视听媒体中相继亮相,对虚拟数字人在传媒行业的实践做出了有益探索。虚拟数字人的形象从最初的卡通动漫形象变为了仿真的半身主持人像,进而发展成为仿真的全身人像。随着技术的成熟应用,虚拟数字人不仅外貌大幅改进,其生产成本也在逐渐降低,部分大数据和互联网公司甚至已经提供虚拟数字人的一站式自助生产平台,虚拟数字人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专利。如果以保罗·莱文森的“玩具、镜子、艺术”——技术文化变迁的三阶段来论,目前的虚拟数字人已发展到了镜子阶段。当各家媒体都拥有了自己的虚拟数字人之后,技术本身可以带来的流量优势就已经相对抵消。
2022年“两会”期间,央视频推出了一档名为《“冠”察两会》的节目,该节目由央视财经评论员王冠和他的AI超仿真主播——AI王冠搭档主持。从外观和行为动作上看,该节目所使用的AI虚拟主播的形象呈现已经与真人主播几乎没有差别。而真正令笔者认识到目前虚拟数字人已经全面进军传媒业,则是由于该AI虚拟主播自称其优势在于数据能力和财经专业度。这一表述一方面超越了以往一般认为的AI虚拟主播可以实现超长工作时间、超低错误率的优势,将AI虚拟主播由机械式的评价工作效率,变为类人类的评价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超越了以往以视觉形象的仿真程度评价虚拟数字人发展水平的惯习,更加关注虚拟数字人的实践价值。虚拟数字人评价指标的变化,意味着形象的仿真化已经不再是值得讨论的技术难题,拥有了人工智能加持的虚拟数字人已经真正具有模仿人的能力。
当虚拟数字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场景将大大丰富,虚拟数字人介入越来越多的传媒工作场景,必然倒逼人类思考未来人类工作的新出路。真正具有人工智能能力的虚拟数字人的出现,可以被视为是虚拟数字人全面进军传媒业的前奏。
面对虚拟数字人对传媒行业的重塑,央视频给出的方案是人类提供主观的经验,虚拟数字人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而除这一路径以外,虚拟数字人与人类从业者共存的模式还有很多,如人类提供创意,虚拟数字人负责执行;人类负责审核,虚拟数字人负责生产等。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虚拟数字人将以何种模式与人类从业者展开竞争,二者又将如何共存,相信传媒行业的实践将最终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