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荣亮
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时,就有不少学者表示出对视听娱乐模式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渗透的担忧,他们大多关注的是这种新型媒介对传播语境的侵蚀,严谨、系统、理性的话语体系会逐渐沦为“娱乐至死式”的可预见后果。时至今日,人们发现他们专著中的论点精准命中了新传播语境中影视文化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技术赋权使得受众自主权增强,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成为新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的生产或加工方,专业从事者的独一地位被挑战,影视价值把控的主观性越发凸显又间接致使影视文化的部分领域发展失衡,在技术的冲击、市场的迫切需求下滋长出良莠不齐的作品。由此可见,在裹挟着强制输入能力的信息风暴袭来之时不被洗脑,坚守住独立思考的净土是每一位文化建设参与者应该具备的能力。身处媒介技术迭代阶段,影视作品生产者在迎接机遇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风险,影视文化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中也吹响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哨。笔者将以近年来影视文化中的分支——“武侠剧”为例,探索新传播语境中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剧“生产—运营”程序的新标准。众所周知,高质量影视作品的创制步骤是相当繁琐的,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87版影视改编剧作为引子,人们能够大致了解一部经典影视剧由创作到播出的过程。首先,影视创作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导演选定剧本、编剧合理改编、场景搭建、演员培训等属于前期;镜头设计、拾取音频、录摄调整等归为中期;剪辑视频、补入特效、音乐制作等属于后期,再经由严格的审片流程确认发行后便可联系播放平台完成播出。由于当年拍摄技术不够发达,导演就利用人力因素来补充画面的不足,于是才有现今仿制版“大观园”的出现。在制作完成后,影视剧要想获得收视率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就必须出色完成宣发阶段的工作。简而言之,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在扩大传播考虑及协调共进的新标准下“人力、资本、艺术及技术”四重元素的高度融合。
回顾近年来播放的武侠剧,人们不难发现当下网络影视剧的制作大多陷入了两大新标准误区,其一便是四重元素的不平衡发展,资本和技术并未在资源高效流通及技术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艺术和人力在影视剧的构成中占比越来越少,其明显体现为:流量剧本喷涌而出,千篇一律的拍摄手法配合着欠妥的新技术运用方式;网络影视新生代演员辈出,令人尴尬的演技也是层出不穷;台词、服装、音乐等辅助因素不符史实,过分漠视客观事实。影视团队在某些网络小说极其微量的文学价值及艺术价值中不断榨取,网剧的未来在这种不健康的氛围中逐渐暗淡下来。其二则是对于扩大传播考虑的误解,多数网剧制作团队采用“前轻后重”的营销办法,轻制作、重宣传,不按标准计划进行拍摄,几个月便草草杀青。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短视频的爆火也让这些剧集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剧有了继续生存的救命良药,通过对少数“精彩”画面的剪辑再处理,以短视频速效传播的方式完成传播效益的营收,这直接导致许多网剧的单集时长不断缩减、叙事镜头逻辑混乱,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搏君一笑”后的短期收益。
关于“受众中心”原则下粉丝效应的界说。当数据更新及媒介技术如阪上走丸般飞速变化时,错综复杂的网络讯息不断叠加,最终交叉融合成一个无界限的“宇宙”,“它是从互联网进化而来的一个实时在线的世界,是由线上、线下很多个平台打通所组成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系统”。我们生活在动态演进的人类文明中接受着潜移默化的革新思维和变更意识。在Web3.0技术发展的今天,“社会化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使得追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信息的高精准性和高达到率使得追星变得简单而顺畅。社会化搜索引擎为粉丝搜寻、检索信息提供了新途径,消解了追星中媒体的主导地位,粉丝的主动性更强”。从传播技术水平延伸到用户自发能动性,技术符号的成型对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搭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时代应运而生,而“武侠”意涵作为“文学价值经济转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更是紧扣当下消费市场多面需求的主题。
此外,当人们在谈论武侠小说改编剧“粉丝效应”时首先应该确立一点,即不能将庞大的粉丝群体同“武侠迷”划等号,武侠迷是固有、持续的传播对象,而宏观意义的粉丝群体则具有流动、间歇性关注的特征。因此二者在传播活动起始时,就已经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应效果。同时,武侠迷的群体特征使其在庞大的粉丝社群中担任至关重要的“身份”,发挥的作用也类似于“意见领袖”,他们梳理武侠小说改编剧中的视听语言,对原始文本内容与媒介呈现画面做出的判断直接影响了粉丝群体的前文认知与情感表达。除此二者外,排斥、厌弃等反馈作为影视文化中的亚属也反向促进了“粉丝效应”的提升,在网络世界中粉丝群体习惯于利用浓缩的自创话语达成意见统一。例如,某偶像制作了新专辑,粉丝购买宣传的行为叫做“打榜”;某明星被曝负面新闻时粉丝自发站在舆论风暴的中心,为自己追捧的对象无偿劳动,控制舆论走向的“洗地”之举等。另外,新媒体平台对流量事件实行的数据覆盖手段加重了媒介的泛娱乐化,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又限制了粉丝社群进行深层次思考,以致严肃性、权威性的公共事件被受众当作娱乐事件对待,而大数据推送和“垂直”用户的培养使得粉丝信息圈层化,在虚拟与现实不断掺杂的背景中,“谣言”“非理性话语”被疯狂传播,无良媒体与盈利机构成为新语境下享用粉丝“完美服务”的受益方。针对此等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提出了整治管理之策,加强了对传播活动中泛娱乐化倾向的把关力度。
时间作为媒介更迭的客观动力,在永恒运动中创造出不同时期别具一格的传播语境,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现下的网络媒体,文艺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此间涌现的或是诗词歌赋,或是影视剧作,在同一视域下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的核心意涵并未改变。与此同时,新媒体语境下群体心理的变化不容忽视,在影视语言及娱乐文化对受众认知习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后,粉丝群体便自发形成了一种依托情感满足的残缺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便获得了普遍意义,武侠小说改编剧即是自特定传播语境中衍生而来的,在满足了受众情感需求获得比较稳固的受众群体后被“CP”热潮、“粉丝经济”赋予影视圈的“爽剧”快消品的身份,此前的“穿越剧”“仙侠剧”皆属于这一层级,粉丝社群强烈的心理诉求背后显现出影视文化主流也同样陷于同质化、模式化的老套发展困境。作为代表部分人群审美意趣的文化剧型,当下“武侠小说改编剧”因其足够特殊的人物设定,一改典型的叙事模式,在解压、戏谑等多元素材的融入中培养出观众的潜意识反应,在对受众造成强大认知冲击的基础上,凭借“热榜话题”“原作书迷”“武侠迷”等带来的流量,利用信息时代的传播经济迅速整合资源组合创新出一套完整体系,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影视文化对粉丝社群的“情感调动”以及“行动控制”。但需要明晰的是,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目前成为许多资方和影视团队的试验田,在传统类型剧作发展低迷期,资方和影视团队考虑的应该是怎样提升剧作质量,融入更多创新因子,打破发展桎梏,传播主流价值观,而不是投机取巧,以恶性循环的市场谋利,对原作内容肆意改写,误导大众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能力。网络文学不再是多年前躲藏在影视角落里的“流浪汉”,文化的包容性帮助它成功走到了阳光之下,只有冲破黑暗中的创作秉性,该类型剧作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态。
文本“IP”在影视文化中的扩散。随着网络小说作者“烽火戏诸侯”的原创武侠小说《雪中悍刀行》改编网剧的爆火,“武侠”市场又一次展现出其强势的认可度。该剧自开播以来,在播日数据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上升态势,播放总量和话题讨论一度创下新纪录。《雪中悍刀行》的传播数据并不是空前绝后的,与“武侠”型媲美的“架空历史”型网络文学市场同样大放异彩,2019年播出的《庆余年》便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视化播出一年后更是入选“中国网络文学IP影响排行榜”,甚至在他国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从原作流量分析,二者在各自发文网站的点击量都高达数千万,获得的打赏也在同类型作品中稳占鳌头。此外,较高水准的作品质量也为影视化剧作改编奠定坚实基础,目前《雪中悍刀行》正处播出状态,该剧最后的收视成绩也让人拭目以待。
影视成绩的打造不是偶然的,文本“IP”传播数据的累积是影视文化“向下渗透”的表现。“向下渗透”是指作为一种新型影视产品,在刚出现时处于创新阶段,富有市场潜力,一定条件下影响着影视市场的走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新手段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其制作理念也会被相对活跃的市场传递至正面临寒冬期的其他剧型市场。但需注意的是此间转型的传统类型剧不得不跨入价值异化的泥潭,在丧失原始生产作用后在资本运作的强大推动力下影视制作团队面向的劳动目的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武侠剧”能成功晋升为影视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离不开武侠类网络文学附带的历史性、民族性与文化性,通过对民族文化符号的采纳及创新运用,引入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素养,影视制作方“先入为主”,达到了点明目的、加深印象的作用,从《雪中悍刀行》的角色语言中便能窥见一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枝冬凋敝,相思不如不相思”便是借鉴自王维的《相思》一诗等。
影视流量转化协作与效仿机制的成熟。“流量为王”已不再是一句调侃,流量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与传播效果成为新近影视作品选材、选角的关键,且不论以流量为核心的倾向会对整个行业作品品质造成的不利影响,仅是对于流量本身的保护与宣传就已经招致影视市场话语权的偏离。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等节目都是转化影视流量从而巩固自身传播热度的成功案例,卫视节目与影视生产团队中的“把关人”对产出内容的选择方向在两者实现协作时达成一致,这是原始生产者之间的协作。自媒体功能的逐渐扩张,影视评价体系的“口碑”过渡为“好评”,受众聚焦的内容质量在无形中将最高级别下调一档,专业门槛再次放宽,受众具有二次创作的导演和观众双重身份,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性也体现出再加工者之间的协作。聚合式传播形态在多媒体联动推广中发挥出深远的影响力,若将流量剧作比作猎物的话,那么多方媒体的身份必然是悄然跟进的捕食者,传播链条专业化使影视宣传有了固定流程,这一机制的成型也促进了效仿生产的出现。不过,“对于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来说,成功将其改编为影视剧,将网络文学与影视相结合,并不是其价值开发的终点,而应以此为契机,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的价值应该定位于传承与创新。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竭的文化源头便是永不止息的传承精神,影视剧创制更是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基石,网络文学独特的改编范式也不能全盘否定,其中所包含的拍摄技法、艺术表达同样是时代孕育出的文化结晶,后继者需要批判式继承。其次是创新。创新既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肆意改写,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的创新必定要有所依托才能常新长存,这种依托除政治、经济及文化因素外,更多要体现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上,要贴近时代脉搏,认识到艺术创作者对于作品及受众的责任,在浮躁的市场中把握主流、细辨支流,诠释好网络文学本身的价值。
在高手如云的全球影视战场,文化软实力的比拼从不止息。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影视剧在全球影视市场的份额比2018年提高了20%,其中电视剧在中国电视节目国际贸易占比已超过70%,“经历粗放‘机会主义’狂热到热潮退却,匡正行业风气,引导创作,建构良性生产创作环境,创作摒弃唯‘IP’论,IP影视改编才能重新寻找到文学影视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十年前还在自娱自乐的中国影视终于成功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面对美剧的超前视角、韩剧的“戏剧化”模式,国产剧也走出了一条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特色道路,产销多链结合的商业模式使得影视文化不仅体现在视听媒体上,正如网络游戏与影视的结合已不再罕见。以腾讯公司旗下手游“王者荣耀”为例,王者荣耀官方账号宣布与86版影视剧《西游记》联动,互利共赢的趋势势不可挡。除游戏领域外,食品、服饰、家居、电器等产销区块也实现去中心化。多样的应用场景对影视文化内容重组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服装品牌将影视文化衍生物制成服饰上的图案印花以吸引顾客,某护肤品品牌利用明星在网剧中角色造型以及人设宣传产品等,多方合作促进了影视文化的破圈之行,在比较完整的产销结构诱因下,影视制作才会成功革新。
在“恩威并重”的政策监管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在获取巨大流量红利的同时需承担一定的社会效益,即使庞大的影视市场为这种影视文化提供了保持生机的土壤,但如果不脚踏实地的审视影片本身,最终也只能迎来被淘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