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煜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阳 11004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脏事件,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1]。但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措施复杂,临床治疗费用偏高,与常规疾病相比,患者住院总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同时也不利于医保基金节约,需积极探索相关影响因素[2,3]。为此,亟待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而保证临床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合理利用医保基金,进一步提升我国卫生服务质量。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探讨。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病历信息作为研究资料。120 例患者中:男84 例,女36 例;年龄30 岁—88 岁,平均年龄67.75 ±20.15 岁;手术治疗者94 例,非手术治疗者26 例;住院时间7d—15 d,平均住院时间(11.71 ±3.26)d。120 例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纳入的个案临床资料完整,均有效。
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日常收入等基本信息,并统计患者医疗付费方式、入院途径、治疗方式、既往病史、住院时间、离院方式等住院诊疗信息和医保信息,汇总各类患者住院总费用,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患者住院总费用进行分层分析,由于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其聚集和离散程度。单因素假设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对自变量进行筛选,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方式、手术级别、医疗付费方式、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离院方式均为住院总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患者随年龄增长,住院费用逐渐增加;手术治疗者,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手术级别升高,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采用医疗保险结算者,住院费用相对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住院费用较高(P<0.05)(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以正态转换后的住院总费用作为结果变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方式、手术级别、医疗付费方式、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离院方式是住院总费用的影响因素。年龄增长、手术治疗、手术级别升高、采用医疗保险结算,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可造成住院费用的增加(P<0.05)(见表2)。
表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年龄是影响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常见因素,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临床治疗措施较多,救治要求较高,因而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注意提升该人群的费用控制[4]。治疗方式直接影响患者临床诊疗费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手术方式治疗较多,救治成功率较高,但是手术治疗的费用相对较多,且随手术级别升高,手术费用也逐渐增多,是影响住院总费用的重要因素,因而需慎重选择手术方案,优化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合理控制患者手术费用。
手术操作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常见因素,住院期间,不同的手术操作可产生不同费用及其他后续费用,因而手术操作越复杂,操作越多,住院费用越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易出现高级别手术情况,医生应规范手术行为及围术期医疗行为,提升手术效果和安全性,并采取规范的辅助治疗、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5]。
离院方式与患者住院总费用也存在密切联系,医嘱离院者费用相对较高,遵医嘱规范治疗后费用较多,应注意合理控制住院费用。合并基础疾病是影响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常见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病情复杂,住院治疗后,需强化控制措施,治疗方案更为复杂、多元,因而临床治疗费用较多。应做好心脏事件高危人群的基础疾病防控,依托分级诊疗体系,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防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进展,减轻三级医疗机构诊疗压力,同时为患者预后康复提供有效的支持。
医疗付费方式与患者住院总费用存在密切联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结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住院费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应对该类患者强化住院费用控制,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同时提升医生诊疗手段合理性,避免医保基金浪费。
研究发现,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用药较多,如溶栓药物、镇静止痛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物等,药费占比较高,且病情越复杂用药越多,费用也相应增加。为此,应积极促进集采政策落地,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从根本上减少诊疗费用,充分节约医保基金,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住院总费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各自因素制定应对措施,合理控制住院总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保基金,真正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