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东来
1997年,李异玲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留校工作选择专业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消化科,因为消化系统脏器较多、疾病复杂,有很多医学上未知的难题尚待攻克。在临床工作的十几年间,李异玲教授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她也发现肝脏疾病是众多消化病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亚专科,为了更好地进行肝病学研究,2011年,李异玲教授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在美国研修期间,李异玲教授在PNPLA3基因变异与NAFLD发生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为今后的肝病精准诊疗之路开拓了思路。
归国后,李异玲教授着力发展脂肪肝中心,积极推进脂肪肝患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在脂肪肝病人的管理过程中,李异玲教授发现单纯靠彩超和肝功能去识别NASH和肝纤维化是远远不够的,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科室引进了第一台Fibrotouch检查仪,实现了肝脏脂肪含量的定量检测和肝脏硬度的无创评估。随着Fibrotouch检查的开展,另一问题接踵而至,NASH和肝纤维化都会引起肝脏硬度值增高,该如何区分呢?病理无疑是金标准,当时肝活检由超声科进行操作,而病理难以做到肝病的精准诊断。李异玲教授积极联系病理科寻求合作,并取得了在肝病病理领域颇为擅长的教授的大力配合。在临床实践中,李异玲教授发现存在很多临床特点不典型的肝病病例,常规检查难以诊断,病人通常只能保肝对症治疗,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这些病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肝活检在超声科完成,受到预约检查时间、病人依从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很难做到“应穿尽穿”,很显然,这并不利于疾病的诊治。为此,李异玲教授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一定要在病房独立完成肝活检操作!决定一出,困难纷至沓来,李异玲教授踏破了设备科、医务科、院办等各个部门的门槛,不断地交申请、做论证,还要为骨干医生尽快寻求学习操作技术的机会。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彩超机、穿刺针等穿刺设备和耗材逐一落实到位,消化病房正式开始独立进行肝活检操作,不仅增加了病人的依从性,也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效率。一年来,消化病房肝活检技术日趋成熟,年开展肝穿刺活检200余例,极大地提高了疑难肝病的确诊率,为疑难肝病的精准诊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疑难肝病的无死角诊断,李异玲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肝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检测,从开始的BRIC、PFIC“傻傻分不清楚”,到后来一个又一个肝病相关基因缺陷位点的揭晓,在李异玲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实现了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精准诊断,这也预示着疑难肝病精准诊断的一次飞跃。
在临床工作中,消化肝病科医生时常对胆汁淤积性肝病伴有严重黄疸表现的束手无策,尤其是对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病人,除了有限的药物治疗和血浆置换,病人面对更多的就是时间的煎熬,“熬”过去了——美好生活依旧,“熬”不过去——家属心碎、医生惋惜,如此的诊疗现状常常让医生“闻黄色变”,导致重症肝病病人很难及时收入病房,无法得到全面而综合的治疗。如何带领团队走出这一困境,成为了李异玲教授一个新的难题。其实,通过与全国优秀肝病中心的学术交流,李异玲教授深深感受到了东北地区疑难重症肝病诊治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间的巨大差距,她认为“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武器去战胜它,更可怕的是即便有了很好的武器,却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而这个武器,就是人工肝技术。李异玲教授不断地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人工肝技术,积极观摩优秀中心重症肝病诊疗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东北地区重症肝病诊疗新思路。即便受到技术开展场地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她也总能在困境中寻找到新突破。2019年,肝病团队与血液净化室联合,积极开展DPMAS等人工肝治疗模式,被授予“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技术示范中心”称号。目前,肝病团队年开展人工肝治疗约300余例,实践证明,早期应用人工肝治疗可以显著减低肝衰竭病人的死亡率,缩短病程,减少肝病慢性化可能。也许李异玲教授团队不是最早开展人工肝技术的单位,但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确是将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单位,这得益于李异玲教授对人工肝治疗指征的准确把握和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得益于她对疑难重症肝病学术发展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
随着李异玲教授团队对重症肝病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她和团队成员越来越有底气和信心去收治疑难重症肝病病人。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李异玲教授意识到疑难重症肝病的诊治单靠消化科医生是远远不够的,建立肝病MDT对疑难重症肝病的精准诊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李异玲教授亲自与普外科、器官移植科、内分泌科、放射线科、病理科、超声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擅长肝病领域的专家沟通,建立肝病MDT,为疑难重症肝病病人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实现了疑难重症肝病多学科综合诊疗,避免了单一学科诊疗的局限性,将“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
从默默无闻的耕耘,到一次又一次疑难肝病真相抽丝剥茧般的揭晓;从曾经的“闻黄色变”,到一次又一次将重症肝病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李异玲教授不断践行着医者的初心与使命。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着疑难重症肝病精准诊治经验,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医研结合,建立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临床资料数据库和标本库,不断探索疑难重症肝病诊疗新思路。通过肝病精准诊断技术(肝活检、基因检测等)联合人工肝精准治疗模式,让越来越多疑难重症肝病病人重见不再“黄”的笑颜,这些成功的诊疗病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学术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目前团队青年医生已斩获全国各类肝病病例演讲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东北三省各类肝病病例演讲比赛一等奖10余项。
李异玲教授常说:“一个人走会走的很快,一群人走会走的很远”,因此,在不断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李异玲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不遗余力地为提高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肝病诊疗水平而努力着。自2019年起,肝病团队每年举办面向基层医生的肝病骨干医生培训班1-2次,每年举办专科培训班,如人工肝培训、脂肪肝培训等3-4次。培训班无论大小,无不凝结着李异玲教授的心血,每一个讲题、每一位讲者都由李异玲教授精心安排,培训班全面、前沿、新颖、实用的培训内容每一次都能够深得基层医生欢迎和好评,李异玲教授举办的培训班已俨然成为一张预示着踏实、精良的品牌名片。
一些基层医生自培训班学习后,理论知识很难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遇到疑难重症肝病病人往往还是同样的手足无措,该如何更深入的帮扶基层呢?李异玲教授主动把自己“送上了门”!她亲自建立了疑难肝病医生交流微信群,实时为基层医院医生提供免费的指导;她通过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为基层医院重症肝病病人会诊;她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定期下基层,进行疑难病例查房和病例讨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基层医院肝病诊治流程日渐规范,肝病精准诊疗也逐渐被基层医生了解和实行。当基层医院设备及操作技术尚不能满足临床诊治需求时,李异玲教授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开启让基层地区的病人同样能够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这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所积极倡导的医改模式之一。“不负时代使命,推进肝病精准诊疗,助力健康东北、健康中国”——这是李异玲教授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未来,相信她和团队一定会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维系肝脏健康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