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明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曹国振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传统村落是乡村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落内部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室外空间,在村落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软件建立轴线模型与视域模型对壶天古村落和现状村落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空间句法参数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研究空间形态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关注的是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与认知[1]。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方面的应用较少,一般通过实地调研构建相应的句法模型,并通过对空间句法模型的量化分析结果,找到空间组织规律,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2]。本文通过分析空间句法相关分析法的适用条件,最终选择轴线分析法和视域分析法研究壶天村公共空间的演化特征。首先,将构建好的句法模型导入Depthmap 软件中,分析壶天古村落与现状村落在不同时间维度的整合度、选择度等参数变化情况,探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化特征。其次,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并构建轴线模型,对比研究村落结构演化规律和特征。最后,利用视域法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的节点空间,研究节点空间的利用与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改造路径。
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位于湘乡市与宁乡市、安化县的交界处,为娄底市、湘潭市、长沙市交界的“金三角”中心地带,曾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形成了以壶天老街为主的驿道商贸型村落布局。然而,随着G234 国道的修建完成,村庄活动中心南移,壶天老街逐渐凋零,沿G234 国道形成新的村庄肌理。壶天村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新与旧多种功能叠加及多种形态交替的公共空间。由于古村落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居民使用需求,古村落的部分空间功能转移至南侧的C234 国道沿线,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利用与保护成为村落发展的重点。因此,本文应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化特征,并提出壶天村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
为探究壶天村公共空间与村民行为的关系,本文利用轴线分析法分别绘制了壶天村古村落与现状村落的公共空间轴线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村落的句法变量整合度、选择度以及可理解度,进而确定村落的重要节点以及局部空间的感知度。
整合度是指某一建筑、空间或街道与整个系统的关联程度,实质上是衡量每条线段对其他所有线段易达程度的总和,整合度越高,空间可达性越高[3]。图1 所示,整合度的最大值为0.589 119,最小值为0.204 048,平均值为0.414 316,线状商业街是村落整合度最高的地方,沿古街形成树枝状的空间布局,依次向外整合度降低。壶天老街是整个古村落的核心,同时又位于村落几何中心,而寺庙、古塔等信仰性公共空间则主要沿老街布置,形成生活场所与精神场所相互融合的村落空间布局[4]。老街是村民进行交流的主要空间,这与空间句法分析结果相吻合。如图2 所示,现状村落整合度的最大值为0.822 331,最小值为0.257 113,平均值为0.547 272,沿G234 国道和合东路的整合度最高。G234 国道的修建使得壶天村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提高建筑、空间、街道与整个系统的关联程度,优化了原有交通布局,形成以G234 国道为主的通勤选择路线,促使原有的古村落公共空间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凋敝。综上所述,古村落的生活性和信仰性公共空间占据主导地位,现有村庄则不再注重信仰性公共空间,而以交通便捷性来布置生活性公共空间,村庄公共空间由生活服务性向交通导向性转变。
图1 古村落的轴线整合度
图2 现状村落的轴线整合度
街巷空间尺度与景观界面在视觉上的变化能从心理和感知上影响人对其风貌的感受[5]。为探究壶天村公共空间的可视性和视线通达性对居民活动的影响,借助视域法对公共空间的视线整合度及空间边界在视觉方面的限定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化特征。将壶天村的街巷及其连接的开敞空间作为外部可视区域划分村落的可视范围。图3 可见,古村落视线整合度的最大值为3.253 600,最小值为1.180 020,平均值为2.258 400。活动广场是古村落整合度最高的地方,古时作为商贸的主要集散空间,是村庄活力最高、连接性最强、可视性最好的空间。壶天古街和侧街成为村庄的次要活动空间,与古村落现状相符。
图3 古村落可视性分析
现状村落的视线整合度如图4,最高为6.594 750,最小值为1.144 890,平均值为3.650 920。G234 国道沿线成为壶天村视线整合度最高的地方,与现状调研相符,也是村庄主要的交通和活动空间。古村的活动广场和寺庙建筑具有较高的局部整合度,但与现状有较大差别,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次要空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凋零,失去了原有功能。据此判断,由于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原有的街巷空间、功能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急需更新改造。壶天村公共空间演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商业和居住空间未在原有基础上修缮或改建,而是在村庄南部沿G234 国道新建,由细碎曲折向规则宏大转变,像寺庙、宗祠等信仰性的公共空间则保持不变。
图4 现状村落可视性分析
通过空间句法理论与Depthmap 软件分析壶天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实现了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从感性到理性的研究,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路径。从轴线模型看,古村落注重信仰性公共空间和生活型公共空间,宗教、寺庙和商业等建筑位于村庄的中心,而现状村落注重交通的便捷性,商业服务业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沿主要道路布置,新空间的建设促使古村落空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凋零。古村落道路窄而曲、可视性差,公共空间多为不规则形,现状村落道路直而宽、通透性强。古村落形态多变的空间更具有趣味性,现状空间则较为规则,空间感知能力较强。从空间形态上看,壶天村的居住和商业功能南移,但宗教文化建筑保持不变。从视域分析上看,古村落视域能见性低、空间复杂、可视性差,而演化后的村落则恰恰相反,空间简单规则,可视性强。
总体来看,壶天村的空间演化规律与居民生活方式变化较为吻合,街巷空间由生活性向交通便捷性转变,能够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节点空间则由细碎曲折向规则宏大转变,能够满足公共空间的多种用途需求。
沿G234 国道成排的建筑割裂了新村与老村的空间联系,使得古村落的通透性差,因此应加强村庄空间联系,提高公共空间的关联性。第一,提高公共空间的连接度,解决古村落交通不便问题,加强G234 国道与古村落的联系,梳理现有道路,拓宽古村落外围道路,满足行车要求,提高古村落的空间可视性。第二,规划两条旅游步道穿越古村与新村之间,提高村落公共空间之间的关联性。
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发现,古村落中的活动广场、寺庙和交通枢纽仍具有较高的局部整合度,但古村落公共空间使用现状与软件分析有较大差异,因此应加强规划设计与日常管理。第一,利用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属性,结合当地居民生活需求与地域景观元素,对壶天村重要公共空间进行保护与修缮。例如,活动广场和寺庙是居民易达到的空间,同时也是体现壶天村传统风貌的重要地段,建议对此类空间进行保护与修缮,采用植入文化元素等方法改造此类空间。第二,对于古街巷和交叉路口等空间可通过加强交通标识、硬化道路等方式改善此类空间,提高居民的空间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