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发生特征与分类问题
——以浙江省为例

2022-05-07 02:42章明奎吴梦洁
关键词:风化砂岩紫色

章明奎,吴梦洁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0058)

红层是炎热、干燥地质时期形成的红色陆相碎屑沉积物层,主要形成于古盆地和古湖泊环境,其物质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1-2]。中国的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古近纪,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3-5],其地貌类型有方山、丘陵、高原和丹霞等[6-7]。在亚热带地区,红层多呈紫色、淡紫色和紫红色,由于其上形成的土壤颜色多与母岩相似,且土壤性状深受母岩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把由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单独列为一个土类,称为“紫色土”[8-9],归入初育土土纲。紫色土自20世纪30年代建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土壤工作者对紫色土的肥力性状、改良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10-14],在许多研究中对该类土的“紫色”已赋予某些较为特殊的土壤肥力和土壤发生属性[9]。按照初育土的定义,该类土壤是缺乏风化B层的土壤,其剖面构型为A-C 型或A-D 型。但从一些文献资料对紫色土的描述及实地调查中均可发现,紫色土的土体厚度、颜色、剖面构型、土壤发育并非一成不变,除受成土母质影响外,还受地形部位、利用方式、植被状况及成土时间的影响[15-18],因此,对紫色土的发生与分类存在诸多模棱两可的现象。有关这类土壤的成土过程、土壤性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壤类型的划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浙江省是我国红层分布地区之一,其出露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同时具有白垩系和侏罗系的红层,分布海拔跨度约900 m,兼有石灰性和非石灰性的砾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红层,形成的土壤性状变异较大,种类较多,有较好的代表性。为此,本文以浙江地区的红层母质形成土壤为例,于2017—2020年间对该省红层主要分布区金衢、新嵊、天台、丽水、松古等红层盆地紫色土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位于27°30′—30°10′N,118°00′—121°10′E,海拔50~920 m),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亚热带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发生特征,探讨了这类土壤的分类问题。

1 红层土壤的发生学特点

1.1 物理风化与侵蚀平衡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紫色土由红层母质(包括紫色砂岩和砾岩、紫色砂页岩等)风化发育而来[19-20],不需要经过熟化培肥过程就可栽培多种作物,这是红层中矿物质与其他岩石不同的地方。紫色砂岩和砾岩、紫色砂页岩等红层母质的岩性脆弱,极易崩解,其成土速率极快。田间观察常可发现,裸露在地表的红层可在数年内转变为松散的土壤。但是,由于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粗颗粒和细颗粒之间结持力弱,结构不稳定,加之该类土壤的土被较差,又处于雨量较大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其片蚀和沟蚀现象十分严重[21-22],阻碍了该类土壤的发育。可见,红层母质上土层的形成主要是物理风化与地表侵蚀平衡的结果,物理风化促进了土壤物质的形成,推进了土层向深部发展和土壤的发育,而地表侵蚀过程导致土层变薄,阻碍了土壤的发育。田间调查表明,红层母质物理风化与地表侵蚀平衡受地形和植被等的影响,金衢、新嵊、天台、丽水、松古等红层盆地中许多红层丘陵的顶部土壤常因侵蚀而只保留红层岩秃,由于裸露的母岩风化快,被侵蚀也快,所以丘陵坡顶和上坡的紫色土始终处于母岩风化—侵蚀—再风化的土壤发育幼年阶段。但位于坡麓部位的土壤,由于接受坡顶和上坡侵蚀物质,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厚度不仅不会因受侵蚀而变薄,反而因长期源源不断接受上坡侵蚀物质,其土体逐渐加厚。因此,红层低丘的土壤发育状况因地形部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位于红层丘陵坡顶和上坡的土壤,其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的土体厚度明显大于植被较差的区域,也即植被的覆盖有助于红层风化向深度发展。

另外,调查也发现,红层岩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一般来说,紫色砂页岩比紫色砂岩和砾岩更易风化,因此,在紫色砂页岩分布的红层丘陵上土体较厚,而在紫色砂岩和砾岩分布的红层丘陵上土体较薄。而对于页岩与砂岩互层的红层,土体厚度常常因砂岩层出现的位置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即砂岩层的出现可限制土壤向深层发育。

1.2 化学风化与脱钙作用及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由于地质时期大部分红层堆积于封闭的、相对干燥的内流盆地环境中[1-2],红层中所含的可溶性盐较多,其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砂岩,许多盆地相的红层中常夹有膏盐层。一旦红层出露地表,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发生明显的化学风化,主要体现在盐基物质的淋溶和脱钙上。含有碳酸钙和石膏等物质的红层在成土过程中,在耕作施肥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强烈的碳酸化作用,其中的碳酸钙、碳酸镁转化为溶解性重碳酸钙、重碳酸镁并随雨水向下层迁移或从土体中淋出,这种碳酸化作用随成土时间增加而加强。红层岩性软弱,易风化,而且其风化物易遭冲刷,尤其是所含矿质胶粒极易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悬液而随径流迁移。一般来说,红层的化学风化往往起始于所含碳酸盐的碳酸化作用,削弱了母岩中物质间的胶结力,使得岩体逐渐溃散。野外调查表明,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始于表土,随时间逐渐向下发展。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脱钙程度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强,即土体厚度越深,土壤脱钙越明显。据本次调查采样分析,浙江省典型含石灰的红层中碳酸钙、碳酸镁质量分数在50.12~99.25 g/kg之间,风化成土后其碳酸钙、碳酸镁含量明显下降,表土在0~35.14 g/kg 之间,心土层在5.07~59.81 g/kg 之间。在脱钙的同时,土壤中盐基物质也明显下降,特别是长期农用后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均呈迅速下降的趋势。分析还表明:长期农用后,由石灰性红层母质形成的旱地耕作层pH在4.78~7.52之间,平均为6.03;水田耕作层pH 在4.43~7.38 之间,平均为5.48。由非石灰性红层母质形成的农田耕作层pH在4.47~6.07之间,平均为5.17。

但红层母质的矿物质风化并不彻底,成土后土壤氧化铁有一定的释放,但其中的石英、长石及云母等原生矿物碎屑基本上保持母岩中原有状态;其黏粒矿物类型主要为伊利石,伴有少量的高岭石,亦显示了对母岩的显著继承性。土壤剖面中物质的迁移主要表现为碳酸盐的下移或淋失,一般未涉及黏粒的淋移。对浙江省代表性红层母质及其形成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红层母质的铁游离度在24.34%~41.33%之间,平均为30.67%;相应土壤的铁游离度在32.55%~55.52%之间,平均为47.52%。

1.3 有机质积累与表土层的发育

红层母质富有较高的矿物质,其风化物中含有较多的营养元素,且通透性较高,只要水分充足,就可基本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因此,红层母质成土较为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结构较为明显的表土层。调查表明,与周围的第四纪红土比较,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具有较大的有机质积累潜力,在成土时间较短的情况下,相同利用方式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常常高于第四纪红土。同时,由于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含有较多的钙,加之干湿交替的成土环境,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但由于红层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通气性较好,在缺乏有机物源持续供应的情况下,其中的有机质也较易发生矿化,影响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土壤物质的流失。

1.4 土壤颜色的变化

田间调查发现,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颜色并非一般认为的始终保留母质的颜色,在某些情况下其颜色与红层母质有着明显的差异。1)紫色砂岩特别是砾岩成土后,土壤颜色常常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有时甚至会发生紫色消失的现象,原因是紫色砂岩和砾岩含有高量的石英,其氧化铁含量较低。在岩石中这些氧化铁较为均匀地覆盖在石英表面,使岩石呈现较为明显的紫色;一旦风化后,原固结在一起的石英颗粒逐渐被释放,稀释了其中的氧化铁,使土壤颜色变浅,不再显示出明显的紫色,这种情况下土壤的颜色多与一般砂岩风化的土壤接近。2)当红层风化物处于较为低洼的区域或长期淹水,其形成的土壤颜色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原覆盖在土壤颗粒表面的氧化铁被逐渐还原淋失,土壤颜色逐渐发生变化;同时,高量有机质的积累也会明显改变土壤的颜色。

2 红层土壤性状的空间差异

2.1 红层形成的古环境影响土壤的物质组成

由于红层成因的复杂性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性状深受红层母质本身物质组成的影响[23]。浙江省红层碎屑的颗粒组成差异很大,主要有泥砾质的洪积物、短促河床相的砾石质冲积物、河床相砂砾质冲积物和以泥质为主的湖盆相沉积物或淤泥质沉积物等。红层的砾石组成一般与其外围山地的物源一致,岩屑、砾屑是其外围物源地岩石碎屑的混合物,其砂质主要是石英,含少量长石;化学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钙质和铁质。碳酸钙含量因外围接触地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在接触碳酸盐岩源地的地方,碳酸钙质量分数可达10.00%以上。红层沉积特征在粒度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在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以及河湖积细砂-粉砂岩或泥质岩。但在垂直剖面上,盆地外围的洪积扇前缘粗碎屑堆积区,岩石粒级的变化很大,常常形成砾岩、砂砾岩交互成层的夹砂岩,或以砂砾岩、砂岩为主的夹砾岩或夹薄层粉砂岩、泥质岩。而接近湖盆中心的细碎屑堆积区,岩性的垂直变化一般较小。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相对坚硬的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盆地中心沉积的粉砂岩、泥质岩所含的可溶性物质较多,透水性较差,含水较多,因而比较松软,多发育为红层丘陵,含有较多的黏粒和粉砂,其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细,且土体较为深厚,常常含有较多的钙、铁等物质,土壤pH一般较高。

浙江省分布的红层颜色多变,在同一套红色岩系中无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不可能保持沉积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全一致;加上在成岩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和隆起后各种环境因素等的后期影响,其颜色也可能再发生一些变化。此外,同一套红色岩系中上下颜色的差别有时也可能是由含有多层的非红色夹层引起的。因此,各地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颜色在色度和纯度上有较大的时空变化。

2.2 现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由于红层母质的易侵蚀性,地形的变化可改变红层母质的侵蚀与迁移的平衡。海拔稍高的红层高丘和山地,由于地表起伏较大,水土流失明显,物质迁移潜力较大,红层上形成的土壤多呈浅薄状,只有位于山脚部位的红层风化坡积物呈现相对较厚的土体。而海拔较低的红层低丘,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特点,从坡顶至中坡到坡麓,由侵蚀地形转变为堆积地形,土体厚度逐渐增加,土壤质地也由砂壤转变为黏壤,相应地,其土壤结构、水稳定性团聚体、有机质的积累、养分的分异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有时,在某些红层低丘的坡麓处,土壤颜色因有机质积累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位于坡顶部位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剖面分化很差,除表土层含有机质较多外,几乎看不到表土层和底土层的区别,其剖面均属A—C 型或A—AC—C 型;而位于中坡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经过脱碳酸盐淋溶作用,其表土层与底土层除在石灰性反应上有区别外,表土层有机质积累明显,上下层次之间是渐变的,已具有一定发育结构的B层,其剖面构型一般为A—(B)—C型,但上下层之间的土壤颜色相差较小;而位于坡麓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土体深厚,脱钙明显,具明显的有机质积累层和结构良好的B层,且土体颜色可与岩石有明显的差异,表土酸化明显,有时在结构面上还可见到铁锰新生体。

2.3 成土时间影响土壤的持续淋溶

成土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成土时间长,受气候和生物因素作用持久,土壤剖面发育完整,与母质差别大;成土时间短,受气候和生物因素作用短暂,土壤剖面发育差,与母质差别小。由于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抗蚀性较弱,容易遭受持续侵蚀、流失,土壤表层被其后风化产生的物质不断更新,不利于其中的矿物质持续淋溶,从而显示出土壤的弱淋溶特点。但对金衢、松古等盆地某些地形相对平缓的红层低丘调查发现,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的淋溶性可因地形、植被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地形和植被改变了土壤形成的相对时间。在地表较为平缓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侵蚀和水土流失较弱,土壤相对年龄较长,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土体较厚,土壤质地为壤土和黏壤土,表土层有机质积累明显,土壤完全脱钙,表层土壤呈现明显的酸化,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这说明只要地表稳定,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也可朝强淋溶风化(脱盐基)方向发展。但位于高丘和低山的红层,由于地表不稳定,相对成土时间较短,其上形成的土壤淋溶作用较弱。

2.4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壤的垂直发育

对金衢盆地典型红层低丘的调查结果(表1~3)表明:坡顶部位的林地比旱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质量,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中坡部位的果园比旱地更有利于保持较高的肥力水平;坡麓部位的水田比旱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可改变土体厚度、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并影响地表的稳定性。

从表1 可见:无论是石灰性紫色土还是酸性紫色土,有效土层厚度均呈现坡麓>中坡>坡顶,这显然是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物质由高处向低处迁移的结果。表层厚度为坡麓、中坡>坡顶,也与丘陵坡面物质由高至低迁移有关。土壤中砾石含量均呈现坡麓<中坡<坡顶;相反,土壤中黏粒含量呈现坡麓>中坡>坡顶。相应地,土壤中>0.25 mm 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也表现为坡麓>中坡>坡顶。与旱地相比,其他用地土壤中>0.25 mm 水稳定性团聚体较高,砾石含量较低,表层黏粒含量整体较高。

表1 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有效土层厚度和物理性状Table 1 Effective soil layer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urple soils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y and land-use modes

从表2 可见:石灰性紫色土pH 呈现坡麓<中坡<坡顶,其中,旱地土壤的pH 略高于其他用地,而交换性酸的变化恰好相反。不同地形部位的酸性紫色土pH 差异较小,旱地土壤的pH 高于林地,但低于水田。表层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呈现坡麓>中坡>坡顶,旱地土壤略低于其他用地。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坡麓>中坡>坡顶,旱地土壤略低于其他用地。

表2 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酸碱度和有机质积累及阳离子交换量Table 2 pH,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CEC of purple soils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y and land-use modes

从表3 可见:无论是石灰性紫色土还是酸性紫色土,除个别情况外,土壤全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相同;果园和水田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旱地,但林地的土壤全氮含量略低于旱地。由坡顶至中坡到坡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现积累趋势,林地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旱地。由坡顶至中坡到坡麓,土壤速效钾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表3 不同地形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养分状况Table 3 Nutrient status of purple soils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y and land-use modes

3 有关问题的讨论

3.1 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处于初育阶段的原因

在亚热带地区,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与当地的代表性土壤——红壤呈交错分布,特别是与被认为由第四纪典型的红土母质发育的黄筋泥常常呈复合状分布。因此,人们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母质在亚热带地区可发育为正常的地带性土壤——红壤,而红层不会形成红壤。其原因有以下2 方面。1)母质的特殊风化特性:紫色砂岩和砾岩、紫色砂页岩等红层母质的岩性脆弱,极易崩解,虽然该类母质成土速率极快,但由于其上形成的土壤粗颗粒和细颗粒之间结持力弱,片蚀和沟蚀现象十分严重,阻碍了土壤的发育。2)成土时间较短:红壤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区,其成土母质为形成于第四纪前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也包括在第四纪形成的已经历高度风化的第四纪红土。因此,其具有很长的土壤形成时间。而红层虽然形成于第四纪前,但是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只有当第四纪地层被侵蚀后才露出地表,因此,其成土时间较短,风化较弱。

3.2 把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归为一个土类是否合适

传统上认为,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全剖面无明显的发生分异,土壤颜色及理化性状保持母岩的基本特征。但是,大量的田间观察表明,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的许多性状并非始终处于初育阶段。虽然许多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上下层之间的颜色差异较小,但其他性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脱钙、有机质积累、结构形成方面非常明显。据本次浙江省多地取样分析,与红层母质比较,其形成的土体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下降25.04%~100.00%,土壤全钾质量分数下降4.89%~55.11%,氧化铁的游离度增加3.21%~19.08%;在石灰性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中,土体的pH 可比红层本身下降0.51~3.78,盐基饱和度下降14.87%~63.12%。对于由紫色砂页岩组成的红层,其形成的土壤可在10年左右形成明显的块状结构。因此,仅凭颜色的变化也许不能很好地表征土壤的变化。

另外,对不同区域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也发现,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性状有很大的变化,有些土壤性状已接近当地的红壤。颜色的色调可变动于10RP、7.5R、10R、2.5YR、5YR 和7.5YR 之间;土壤质地可从砂壤至黏壤,少数可呈现黏质;黏粒部分的CEC 可变动于14.47~69.87 cmol/kg之间,pH变动于4.28~8.77之间,盐基饱和度变动于21.21%~100.00%之间,土壤的铁游离度在32.55%~55.52%之间,游离氧化铁在4.5~35.0 g/kg 之间。淡薄表层厚度变动于5~28 cm 之间,风化B 层厚度变动于0~143 cm 之间。对于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多数情况下其黏土矿物主要为2∶1 型,以伊利石为主,伴有少量蒙脱石、蛭石以及少量高岭石;但也有少数土壤的黏土矿物中含有较高的高岭石和蛭石。对代表性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红层母质的风化淋溶系数(ba值,盐基与氧化铝的分子量比值)在0.27~1.02 之间,平均为0.65;黏粒硅铝率(Sa 值,黏粒的氧化硅与氧化铝的摩尔比率)在2.59~3.28之间,平均为2.81。相应土壤的ba 值在0.23~0.98 之间,平均为0.61;Sa 值在2.36~3.05之间,平均为2.76。

传统土壤学衡量土壤变化时常常以母质作为参照,但红层母质与一般的花岗岩、石英砂岩、玄武岩不同,后者的母质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前者实际上是一种已经历一定历史时期风化、后因地质环境发生变化而被后期沉积物覆盖并发生一定固化的物质,其本身已显示一定的风化特征。像红层这类成土母质是否也适用于通过与母质的对照来评估土壤发育还需要推敲。其实,红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土壤,严格地讲,是一种已被固化的古土壤。因此,红层上形成的土壤在某些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古土壤在新环境下的延续。

显然,从以上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变化来看,把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归为一个土类是不合适的,这与在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24-25]一致。另外,用紫色来划分和定名土壤是否合适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紫色与游离氧化铁有关,主要是土壤中的氧化铁以赤铁矿为主,红色也与游离氧化铁有关。从颜色的成因来看,红色与紫色并无根本差异。

3.3 亚热带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分类问题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和母质是否有石灰反应,可把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紫色土分为石灰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等2 个亚类[9]。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曾有人提出紫黄壤、紫棕壤等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土壤某些发生学的变化。石灰性紫色土亚类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全剖面均有强的石灰反应或表土无石灰反应但母质中有石灰反应;酸性紫色土亚类的土壤和母质均无石灰反应,且土壤为酸性和微酸性,pH在4.50~6.50之间。可见,“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在鉴定这类土壤时,主要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但没有考虑土壤剖面发育及其他性状的变化。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分类系统,其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来设定分类标准[26]。根据近几年对浙江地区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调查,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检索要求,可把浙江省内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前者已有明显的风化B层,后者的风化B 层不明显。由于风化作用较弱,浙江省内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均不具备低活性富铁层,也没有形成明显的黏化层,因此,不能满足富铁土纲和淋溶土纲的诊断要求。属于雏形土纲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均属于湿润雏形土亚纲,可续分为紫色湿润雏形土土类、铁质湿润雏形土土类、酸性湿润雏形土土类和简育湿润雏形土土类等4 个土类,下分为石灰紫色湿润雏形土亚类、酸性紫色湿润雏形土亚类、普通紫色湿润雏形土亚类、红色铁质湿润雏形土亚类、普通铁质湿润雏形土亚类、普通酸性湿润雏形土亚类和普通简育湿润雏形土亚类等7个亚类。属于新成土纲的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属于正常新成土亚纲,可续分为紫色正常新成土土类、红色正常新成土土类、湿润正常新成土土类等3 个土类,下分为石灰紫色正常新成土亚类、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亚类、普通紫色正常新成土亚类、石灰红色正常新成土亚类、饱和红色正常新成土亚类、普通红色正常新成土亚类和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亚类等7 个亚类。由此可见,亚热带地区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性状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复杂、多变。

4 结论

对浙江省典型区域的红层母质形成土壤的发生学性状和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1)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变异性,红层形成的古环境深刻影响着土壤的物质组成,现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土地利用方式可改变土壤的垂直发育。2)红层母质上土层的形成是物理风化与地表侵蚀平衡的结果,母质的特殊风化特性和成土时间较短是其土壤趋于幼年性的主要原因。3)在一定条件下,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颜色和理化性状也可发生明显的变化,并非一般认为的始终保留母质的颜色及处于弱发育阶段,其中酸化和脱盐基是红层母质形成土壤中普遍发生的过程。4)因成土环境的变化,红层可演化为多种土壤类型,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把浙江省红层母质形成的土壤划分为雏形土和新成土2个土纲、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2个亚纲及7个土类和14个亚类。

猜你喜欢
风化砂岩紫色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砂岩力学特性试验
紫色风铃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王者之翼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土壤来之不易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紫色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