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5-07 02:25张明林孔晓莹
苏区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赣州中央苏区城市群

张明林 孔晓莹

提要:原中央苏区横跨赣闽粤14个地区城市,逐步形成一个特色城市群经济网络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内的经济联系日渐密切,赣州在城市群内的中心度最高,但尚未演变为核心城市;城市群可划分为“赣州—吉安—新余—萍乡”“抚州—上饶—鹰潭”“龙岩—潮州—梅州—河源—韶关”“三明—南平”四个子群,且各子群间经济联系程度较低,省域间存在明显的壁垒;城市间距离、空间邻近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全球化水平以及要素集聚与扩散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在构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理论学派代表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聚集经济有利于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基本假设。此后,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所谓城市群,是指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不仅表现在群体内各个体间空间结构上的显性整合,还包含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多层次隐性融合。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式和竞争格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十四五”期间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正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革命老区的发展是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革命老区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约占全国地域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地区多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是需要国家优先支持的重点区域。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由于赣闽粤地理位置临近,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交往频繁,更像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因战争创伤、山区交通不便以及处于三省政治的边缘化地区等因素影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发展非常落后。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非常关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问题,国务院2012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出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显然,这些政策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因此,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如何?其网络内部结构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什么因素影响了其经济网络间的联系?如何进一步加快其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

本研究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来测度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强度,运用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方法来测度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以2012、2015、2018三年的数据来揭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运用QAP方法来分析赣闽粤原中苏区城市群网络联系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以《规划》所划定的范围做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基本研究单位,具体包括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抚州市、上饶市、萍乡市、鹰潭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梅州市、河源市、潮州市、韶关市14个地级市,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修正引力模型。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塔费(1962)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和实际航空客流的数据来研究美国城市之间的航空运输联系水平,并证明了大中型城市在城市群中具有支配性地位。国内学者王德忠(1996)通过利用引力模型来计算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区与上海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解析了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与上海之间经济联系的区域差别。考虑到城市间的单向经济联系,也就是在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城市间距离均相等的情况下,两个城市间的引力贡献也不一样。所以,有必要引入参数来修改传统的引力模型计算公式。本文选取了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用城市GDP比上两城市GDP加总的值来表示引力贡献参数。

2.社会网络分析。(1)网络密度。密度描述了整个网络中每个节点城市间关联关系的紧密程度,各节点城市间联系越紧密,其网络密度值就越大。(2)中心性分析。①中心性是表达一个城市在整个经济网络中所处中心的程度,位于经济网络中心的城市往往更容易得到资源和信息,拥有更大的权力,并且对其他城市的影响更大。②度数中心度反映了经济网络中某节点城市处于核心位置的程度。③接近中心度是测量一个城市到城市群中其他城市距离的总和,当这个值越大时,说明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间的距离都最近,在空间上也处于中心位置。④中介中心度是衡量城市群网络中某一城市处于“中间”位置的程度或者控制资源并影响其他城市的能力。该指数的值越大,说明这一节点城市控制资源和影响其余城市的能力更强,并且在网络中的作用越大,其中心地位越高。

3.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是表征社会网络健壮性的数学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顶点之间的强连接,这些顶点不仅没有共同的邻居,而且在图中可能是遥远分离的。城市群内部子结构的状态可通过凝聚子群的分析而对其进行描述。通过查找凝聚子群的数量以及每个子群所包含的成员,并分析凝聚集子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这些都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来检查城市群网络内部的发展状态。

4.QAP分析法。驱动因素的检验是基于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方法实现。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关系”数据自身就是有关“联系”的数据,所以这就导致其违反了避免“共线性”的原则。因此,可以推断出很多常规的统计技术(如OLS)是不可以简单地在关系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中运用的,特别是在研究“关系”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指定的研究方法,其中QAP是研究的方法之一。QAP分析法是一个强大的和无偏见的方法来回答关于观察到的关系的不相干的简单问题,其通过对两个方阵各个格值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得到了两个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

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选取2012、2015、2018三年的截面数据,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江西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以及《广东统计年鉴》,采用Ucinet、ARCGIS等软件工具对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了解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化结构与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网络规模与密度分析

本研究按照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矩阵,将测算结果反映在图1上,线性的粗细和颜色分别表达了2012年、2015年、2018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城际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变化情况(见图1)。

图1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图

通过图1可以观察到,从2012年到2018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强度在不断提高。2012年,南平—三明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强;2015年,城市群逐渐形成赣州—吉安—新余、鹰潭—上饶、南平—三明3个强联系带;2018年,城市群网络中逐渐形成赣州—吉安—新余、抚州—鹰潭—上饶、南平—三明3个强联系带。值得一提的是,赣州—吉安—新余在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赣州市与韶关、抚州、梅州、龙岩、三明、河源联系程度次强,呈现以赣州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经济网络结构雏形。

此外,根据Ucinet的计算,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值在2012年为0.684,2018年为0.802,6年间网络密度的增加值为0.154,增长率为22.51%,增长较为明显。网络密度值逐渐增大,则表明赣闽粤城市群间经济联系增强,且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进程在不断的加速。

(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网络中心性分析

运用Ucinet软件工具分别计算出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结果见表1、2。

表1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9新余21新余23新余25上饶22上饶31上饶40萍乡1.583三明1.985梅州1.17710鹰潭12鹰潭18鹰潭25龙岩19龙岩25龙岩33南平0.867新余0.902鹰潭0.76711潮州11韶关17韶关21潮州17韶关22韶关28潮州0.817潮州0.844潮州0.49212韶关10潮州16潮州18河源16河源22河源27河源0.600萍乡0.510萍乡0.32513萍乡10萍乡14萍乡16韶关14潮州21潮州26新余0.367鹰潭0.400新余0.26814河源9河源12河源14萍乡14萍乡18萍乡24鹰潭0.000河源0.365河源0.000

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中各节点城市的度数中心度都在逐年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点出度要大于点入度。其次,相邻城市之间的度数中心度差距是较小的。从具体数值来看,2012—2018年,赣州的点出度值分别为55、70、100,这表明赣州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经济外溢的主要城市,展现出较强的经济辐射力。三明、吉安以及上饶三个城市的点出度仅次赣州。由此可以看出《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打造赣州、三明市核心城市圈是一项非常正确的战略决策。而吉安、南平的点入度值一直处于较高的位置,是主要的经济接收城市,其发展依赖于城市群扩张。南平、梅州、鹰潭、新余、潮州及河源六个节点城市的点入度都大于点出度,说明这些节点城市更加依赖于其他城市的经济溢出;而抚州、韶关、萍乡节点城市的点入度与点出度之间相差不明显,则表明这些节点城市的经济溢出与接收基本未受到其他城市的影响。

从表1可知,2018年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中有4个节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接近0,4个节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较弱。其中,赣州、吉安处于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中心,中间中心度并列第一。这表明,赣州、吉安对其他城市有较强的影响力。而河源的中间中心度从2012年的0.600到2018年的0,表明河源在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中逐渐被边缘化和“孤立”。

从表2可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接近中心度分布较为均匀,这表明赣闽粤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整体联结性比较强。赣州、吉安的接近中心度均为前二,体现出这两个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较为频繁,并且在经济联系上几乎不受其他节点城市的影响。从2018年的结果看,三明、龙岩、上饶、抚州、南平这5个城市具有极高的点出度,这说明了这几个节点城市与其他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自2012年以来逐渐加强,而且在对外经济联系上较少受到其他城市的影响;而抚州、上饶、韶关这三个城市的点入度也相对较高,说明其经济发展受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少。

表2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接近中心度

10新余65.000萍乡68.421潮州72.222鹰潭68.421鹰潭76.471潮州81.25011韶关65.000潮州68.421萍乡68.421河源68.421潮州76.471三明81.25012萍乡65.000河源65.000鹰潭68.421韶关68.421南平76.471鹰潭76.47113潮州61.905新余65.000河源65.000萍乡65.000三明72.222南平76.47114鹰潭56.522鹰潭61.905新余65.000新余65.000萍乡72.222萍乡76.471

(三)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凝聚子群分析

本研究利用Ucinet软件中的Concor法对2012、2015和2018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的内部团体现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凝聚子群分析

1.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凝聚子群变化小,但其分层明显。根据城市间经济网络联系强度来划分城市群次区域:①2-plex(二级层面)的四个凝聚子群分别为:第一,赣州、吉安、新余、萍乡;第二,抚州、上饶、鹰潭;第三,龙岩、潮州、梅州、河源、韶关;第四,三明、南平。②从3-plex(三级层面)的七个凝聚子群分别为:第一,赣州;第二,吉安、新余、萍乡;第三,抚州、上饶;第四,鹰潭;第五,龙岩、潮州、梅州;第六,河源、韶关;第七,三明、南平。

2.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凝聚子群的分布与地理位置相关。各城市都趋向于离自己较近的城市形成凝聚子群,且凝聚子群内部的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强。目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正在形成赣州、抚州、三明、龙岩四大经济板块。四大经济板块之间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联系日益频繁,成为驱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跨省域联系不足。四大经济板块分属三省,各省域之间存在明显壁垒,各省城市间经济交流明显不足。

三、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及变量的选取

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新经济地理理论,将运输成本纳入到了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事实上,城市间的空间距离不仅是影响运输成本的因子,而且还影响了外部溢出效应。由此,城市之间越邻近,不仅有利于降低其交易成本,促进相互联系,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间共享公共设施和公共用品。除此之外,克鲁格曼还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核心—外围”模型,分析一个国家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实际上,区域间联系的本质是由于经济聚集所产生各种活动的总和。而城市之间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表现出的差距有利于两者实施差异化发展定位,并通过要素集聚和扩散、商品贸易交换等优势互补方式来强化“核心—外围”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2018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矩阵为因变量矩阵,城市间距离矩阵(以城市间的最短公路里程数据矩阵表示)、空间邻近效应矩阵(城市间相邻设为1,不相邻则为0)、要素集聚与扩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差值矩阵)、产业结构差异矩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差值矩阵)以及经济全球化(实际利用外资额差值矩阵)为自变量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模型为:R=f(S,K,O,I,D)。其中:R表示经济联系强度矩阵;S表示空间邻近效应矩阵;K表示要素集聚与扩散差值矩阵;O表示经济全球化差值矩阵;I表示产业结构差值矩阵;D表示城市间距离矩阵。且本研究将使用极差标准化后的变量来计算出变量差值矩阵。

(二)QAP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通过Ucinet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矩阵和各影响因素的差值矩阵分别进行QAP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QAP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经济全球化差值矩阵(O)0.10890.01760.063700.00700产业结构差值矩阵(I)0.12670.00100.068170.01400城市间距离矩阵(D)-0.61600.0002-0.386230.00020R2:0.48457 调整后R2:0.46992 P值:0.00020 观测数:182

从表3中可知,回归分析中R为0.48457,调整后的R为0.46992,这表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的关联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空间邻近效应、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全球化水平都对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的形成有正向影响,城市间的距离对经济联系网络的形成有负向影响关系。各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排序为:D>S>K>I>O,可以看出在选取的五个变量之中,城市间距离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经济联系影响最大,其次是空间邻近效应,其后分别为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差值和经济全球化,具体分析如下:

1.城市间距离制约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关联程度。城市间距离差值矩阵在QAP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均显著且通过1%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38623,这表明城市间的距离对经济联系网络的形成有负向影响关系。改善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基础建设是减少空间地理距离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在2012年以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主要以高速公路等交通为主干道,其运输速度比较慢且时间成本较大。但随着2014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国家规划建设7条铁路,加强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外铁路通道和航运的建设,形成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铁路网络,使得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得到加强。

2.发挥空间邻近效应有利于增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关联程度。近年来,邻近性效应概念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最初的地理邻近性拓展到认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等多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邻近效应在QAP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均显著且通过1%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36356。显然,在空间上邻近的城市其经济联系会越强,且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果与此相同。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间的认知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制度邻近性是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路径。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官员任职交流、创新交流来提升认知邻近性,构建经济生态共同体、产业联盟、创新联盟可改善组织邻近性,而加强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互通互认可提高制度邻近性。

3.要素集聚与扩散因素是驱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演变的原动力。“核心—外围”结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城市间的要素集聚与扩散来实现。研究表明,要素集聚与扩散差值矩阵在QAP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均显著且通过1%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0694,说明要素集聚与扩散有利于驱动城市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际上,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地域辽阔、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赣州市固定资产等要素集聚程度较高,是城市群的核心。随着《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颁布,赣州的资源要素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强。因此,为进一步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要素集聚与扩散,驱动原中央苏区城市经济网络演变,各城市应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

4.产业结构差异化有利于驱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网络演变。产业结构差值矩阵在QAP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均显著且通过1%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06817,这表明产业结构差异化是驱动城市群内经济联系的重要力量。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产业结构普遍落后全国平均水平,且城市群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2018年,赣州服务业增加值为1272.7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1:42.6:45.3;梅州服务业增加值为557.32亿元,增长2.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7.7:32.1:50.2;韶关增服务业加值为737.6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6:33.5:54.9。一方面,从服务业的增加值来看,赣州>韶关>梅州,且赣州与梅州之间相差9.4%;从服务业占GDP比重来看,韶关>梅州>赣州,且韶关与赣州之间相差9.6%。另一方面,城市群在同一产业内部也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如:在农业生产方面,赣南盛产脐橙,井冈盛产蜜柚,南丰盛产蜜桔。在工业产业方面,赣南在矿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南康家具等产业较为突出,吉安的电子信息产业跃升为千亿产业,抚州生物医药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闽西核心圈的机械装备、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等产业为优势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原中央苏区城市采用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是提高其产业结构差值、驱动城市网络演变的重要手段。

5.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经济全球化差值矩阵在QAP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均显著且通过1%的检验,回归系数为0.0694,这说明原中央苏区城市经济全球化差异水平是驱动城市联系和演变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来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国际化程度普遍偏低,且该城市群内部经济全球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012年赣州服务业占GDP比重的34.5%,梅州服务业占GDP比重的42.3%,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2018年,赣州服务业占GDP比重的45.3%,梅州服务业占GDP比重的50.2%,两市经济全球化程度较2012年都有所提升,并且相比2012年,两城市间的差异有所减小。由此可知,进一步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核心城市的全球化水平,有利于加快其全球化的进程,进而提高原中央苏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四、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模型,选取2012年、2015年以及2018年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14市的数据,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其城市群经济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014年《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大力推进了交通设施项目建设。在铁路方面,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赣(州)龙(岩)铁路扩能、南(平)三(明)龙(岩)、岳(阳)吉(安)等铁路项目,鹰(潭)瑞(金)梅(州)、浦(城)梅(州)、赣(州)井(冈山)、梅(州)汕(头)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在公路方面,推进国家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加强国省道改扩建,提高重大通道通行能力。在水运方面,加快赣江、信江、闽江、九龙江、汀江、北江、韩江、梅江等重要航道建设,建设一批客货运码头,改善抚河通航条件,推进闽江航运整治工程,完善赣州港功能,提升潮州港和漳州港客货运水平。随着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发展的支撑能力在逐渐增强,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2015、2018年分别为0.684、0.758、0.802),有力地提升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与此同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网络中逐渐形成赣州—吉安—新余、抚州—鹰潭—上饶、南平—三明3个强联系带,三个经济带内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邻近位置,总体上符合“距离衰减”的规律。

(二)赣州—吉安逐渐成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网络的中心节点城市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井冈山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为此,以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国家开启了优先支持赣南—吉安地区振兴发展的大幕。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其发展支撑力;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着力培育了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近10年来,赣南—吉安GDP增长速度接近10%,高于其他地区。从度数中心度来看,赣州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外溢的主要城市,经济辐射效应明显。从接近中心度来看,赣州和吉安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14个城市排名第1和第2,以“赣州—吉安”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正在初步形成。然而,广东河源市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中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三)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间的省域壁垒仍然很高

分税制强化地方的经济利益观,滋生了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了省域之间壁垒。从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果来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从二级层面划分的4个子群中,只有龙岩市跨越福建省融入广东省的几个城市中,成为一个凝聚子群,而其他三个凝聚子群内的城市都归属于同一个省份,并且每个城市都趋向于离自己较近的城市形成凝聚子群。2012年、2015年以及2018年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凝聚子群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结构陷入纳什均衡,缺乏发展活力。只有通过外部支持政策导入,积极倡导制度革新,建立诸如红色旅游经济共同体、飞地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才能打破省域壁垒,缔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生态网络体系。

(四)城市间距离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运输成本的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问题。为促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核心—外围”结构形成,需要通过克服城市空间距离的不利影响,促进集聚经济发展,发挥外部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距离、空间邻近效应、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对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交通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组织和合作机制、采用差异化发展定位、优先支持核心城市发展是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路径。

五、未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10年来,赣州市经济增长速度约10%,保持江西省增幅第一。但至2019年,赣州市人均GDP约4万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梅州人均2.7万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40%。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开启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培育发展其“核心—边缘”城市网络结,并抱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具体对策如下:

(一)确立赣州核心城市定位,制定政策优先支持

一方面,要统一思想认识。国家及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政府要深刻认识到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是一个整体,培育“核心—外围”结构是当前重要任务。赣州市政府要从过去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转变为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增强成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主体意识,主动谋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发展战略,自觉谋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平台、要素集聚平台等。另一方面,对赣南给予重点支持。培育“核心—外围”结构,需要国家有差别有重点的给予支持。在财税方面,要继续支持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在产业政策上,要对赣州稀土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中医药、家具制造产业给予更大的税收减免;在创新方面,要优先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稀土绿色高效利用等重大创新平台发展等。

(二)打破行政壁垒,提升城市群邻近效应

一方面,要加强群众文化交流合作。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且客家人在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是同根同源。因此,加强城市群文化交流是城市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例如,在赣州、梅州、龙岩等地举办以寻根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搭建戏剧、音乐、舞蹈、饮食等文化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政府协同交流机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政府官员在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治理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可通过建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干部轮岗的交流方式,促进先进制度引入、搭建轮岗干部的合作平台,从而促进两地协同发展。例如,为提升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生态保护效果,可探索建立原中央苏区生态协同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平台,区域内环境信息适时通报共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

(三)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克服地理距离的负面影响

首先,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要尽快打通粤港澳大湾区、泉州、厦门、长江经济带的交通通道以及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内的交通运输通道,例如,尽快开通赣州—深圳高铁、兴泉铁路,加快国省道干线改造,推动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铁路设施建设,打通原中央苏区内部城市和周边城市连接的快速通道,实现原中央苏区县县都能通铁路。其次,建立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要把“赣州—吉安”打造成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使建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融入“一带一路”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最后,加快综合水运枢纽建设和航道整治。完善码头、港口物流园等水运基础设施,实现赣江航道三级通航;开建赣粤大运河,把赣江与珠江(北江)水系连通,使赣江成为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交通大动脉,产生大运河黄金航运经贸圈。

(四)构建旅游康养产业联盟,创新合作机制

赣闽粤苏区地处山区,生态环境好、红色资源多,特别适合发展旅游康养。为避免同质化和恶意竞争,需要构建旅游康养产业联盟协同发展。一方面,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可依托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旅游合作联盟,打造连接赣闽粤苏区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如通过构建以井冈山—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走廊,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基地、红色文化影视创作基地,促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红旅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提升赣闽粤苏区康养品牌。从国家层面进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康养区划,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医疗服务环节,结合利用新基建建设(如5G技术),使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周边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医疗服务、医疗数据等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其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要深化国家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康养、温泉康养等业态,建设康养综合体,结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康养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构建“特区+老区”模式

《意见》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态、交通、产业、园区等多领域合作机制。2020年,深圳与江西省赣州市共建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掀开了“特区+老区”合作新篇章。合作区将以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港务合作为切入点,推动赣州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特区+老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全国范例。因此,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还要学习大湾区的机制体制,实现在人才、企业等引进机制上的创新,为苏区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赣州中央苏区城市群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璀璨的明珠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