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羽 吴永涛
摘要 我国气象工作的宗旨是保护人民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直接面向整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的需要。通过对气象科普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气象科普工作中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新形势下气象科普工作的意义,从气象科普工作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方法和措施等方面对加强基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气象;科普;公益气象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2)01–011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了气象事业的性质,强调了气象工作应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而气象科普是公益气象服务中重要一环,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普体系,才能推动公益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国之重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尖端技术与科学原理的宣传推广需要广大从事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充分提升气象科普服务能力,体现气象服务公益性质,是具体气象科普工作开展的基本引领。
1 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1.1 科普的定义
科普一般指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或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是一项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服务。气象科普则是以气象信息和知识为载体的科普活动,对提升社会公众群体气象工作认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科普工作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社会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更高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无疑是打给社会高速发展的一针加速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中国科协2021年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56%,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和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领跑全国,超过24%;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平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8.44%,甘肃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7.14%,从这点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为落后,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部地区应加以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在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推动设立科普专业。在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并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提升科学素质,对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气象科普事业的社会作用
2.1 树立服务型气象科普思路
交通、农业、旅游和能源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涉及气象因素,气象科普工作必须要服务社会,这是提升社会发展的基础。气象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政府决策、防灾减灾、工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等许多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1]。现阶段,人们关注气象的意识还不够强,提起气象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只有天气预报,而在水利、电力、民航和生态等方面的专业气象服务,公众的了解程度较低。气象科普有助于提升公民崇尚科学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真正让科普事业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2 贴近受众,反哺各类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作为公益性气象服务,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个人,对科学普及的需求都是刚性的、强烈的,可能受众对于此方面的知识有所忽略,但科技工作者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例如,在一次针对农场的降水气象服务中,农场工作人员对气象部门提供的具体降水量信息不敏感,且普通大众对河西地区24 h累计30 mm的降水量的敏感度较低,而换作暴雨蓝色预警这样的预警信号就能显著提升公众的重视程度。因此,科技工作者需要从贴近受众的角度提升气象科普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及其需求,开展符合他们定位的科普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应对风险挑战。
近年来,中国科普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但也逐步暴露出服务形式单调、成本较高、传播面小和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传统科普服务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而气象科普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气象科普体系尤为重要。
3 气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气象科普服务机制不完善
气象科普工作在社会中具有非凡意义,但当前的公共气象服务机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气象科普工作的公益性较弱。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依靠相关部门的职能强化气象科普和公共服务预案的实操性与科学性。同时在针对气象科普发展工作采取行动时,各个部门应形成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增强抗击与防御基层气象灾害的能力,切实通过气象科普发挥减灾防灾的作用。
3.2 气象科普信息传播能力较弱
当前的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较窄,导致传播气象科普信息的能力不足,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难以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很多地区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以年为周期,而在偏远的乡镇地区,更是难以落实气象科普宣传任务。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再结合其居住环境的地理条件,这一群体往往更需要储备气象知识。因此,相关人员要关注气象科普宣传范围受限的问题,运用各种媒体平台,集合多方力量,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此外,不少地区还采用极为落后的宣传方式,这也阻碍了气象知识的传播工作,气象科普相关单位应重视气象科普宣传手段的问题,创新气象科普方式。7E892C3A-7DF4-477E-BA4F-4C2E980EB88A
气象科普服务技术含量过低的问题也没有被有效解决,其服务产品中定性分析产品占比较大,服务针对性较弱,无法满足客户的高质量需求,且未更新传输气象服务产品的方式,甚至还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开展传播活动。气象科普服务技术应向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系统靠拢,获得更多高新技术的支持,而通过智能技术、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开发新的气象服务模型的工作还处于研发阶段,应推进研发工作,实现全面应用的目标。
3.3 气象科普队伍建设水平偏低
基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受当前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气象科普等公益性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其自身也并不是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欠缺专业能力,导致气象服务质量水平也比较低。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该岗位难以吸引高学历或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而气象科普服务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对较广,必须要培养更多能脚踏实地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公益性科普的任务。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科普人员培养,扩大科普宣传队伍。
3.4 专业化气象科普服务中存在的供给侧问题
气象科普服务的需求不强,导致服务体系无法达到业务开发的高度,因此,要利用宣传等方式使群众意识到气象知识对自身的重要性,加强其对气象知识形成应有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的精准度较低,农业生产者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气象科普服务的融合性还有待增强。如果只推出单一化的气象科普服务难以发挥整体化的服务效益,气象科普服务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突出服务特色。
4 构建气象科普体系,加强科普事业建设
4.1 关注个性化科普需求,提升气象科普信息化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诸多知识,智能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已逐渐在气象领域普及,气象科普单位可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力度。在气象科普书籍和科普场馆等传统科普实体的基础上,可将气象科普产品传递至平台,以此扩大科普范围和提升科普质量水平。大数据凭条能整合、存储、采集和加工各种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丰富的格式、来源相对比较分散、数量大,通过人工的方式挖掘这些数据耗费的时间较多,但数据平台能高效地分析与统计这些数据,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应用,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手段等可视化技术,即可开发出新型气象科普产品。此外,经过数据分析可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采用定向分发的方式,包括多媒体视窗、电影院、电视、APP等,以此可精准地为用户推送其需要的气象科普内容。
将传统化气象科普平台与信息化系统有效结合,为气象科普工作建设在线活动平台,为公众提供二维码,通过扫描即可便捷地参与气象科普活动,还可开设公众号、微博、直播,与观众就气象问题进行互动,注重线下应用科普信息资源,带给观众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将线下与线上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深度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使科普宣传实现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目标。
4.2 政府需要发挥管理与引导作用
政府在气象科普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应明确并履行应尽的职责,统筹规划气象服务资源,针对信息监测、信息获取与信息评估等加大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气象科普资源的实际利用率,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在宣传时,加大对减灾、防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普宣传力度,可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播放气象专题片,以及开展专家讲座、授课,使人们充分了解气象灾害类科普知识,如灾害自救、避灾防灾、气候变化、雷电常识和预警信号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在讲座后向观众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反馈了解宣传效果,也借此强化公众的减灾防灾意识。
4.3 打造专业气象科普团队
优秀成功的科普活动,永远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充分利用好气象优势,整合预报、观测和服务等多领域资源,充分理解融会贯通才可以制作输出高质量科普作品,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环节。气象部门應加快培养科普人才队伍,整合具有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精心组织策划活动、培养场馆仪器理论讲解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经验的科普场馆专业讲解员,壮大科普创作团队,并大力发展传媒记者编辑、科普场馆服务人员和视频开发人员等兼职科普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基层科普人才,对乡村气象信息员进行不定期培训,将科普下沉到乡镇一级,不断充实气象科普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科普人才队伍时,不仅要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同时还要确保科普人员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气象部门通过宣传窗口传播气象常识、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和实时更新预警信息时,科普宣传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对专业化的气象术语进行转化,使观众能理解并记忆,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气象变动,掌握防灾措施和增强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息。为了激发科普人员的工作热情,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为科普队伍提供合理化的奖惩制度,针对高质量完成科普任务且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人员嘉奖,提高科普人员的社会地位,以此壮大公益性气象科普队伍。
4.4 拓宽科普宣传阵地,切实提升科普质量
科普也要与时俱进,迎合潮流,在如今全媒体时代,视频流量时代,无论是在讲解的语言风格上,还是传播的多渠道多角度上,相关人员都要时刻保持科普热度,拓宽宣传手段,抓住受众眼球,输出高质量作品。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提升科普水平。
第一,抓好传统科普手段,大力推广科普进校园活动。学生时代正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阶段,是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气象、崇尚科学的好机会[2]。在实际讲解中,结合一些便于携带的气象仪器,将会极大加深科普效果,提升科学热情,把科技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有效运用社会资源支持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可组织中小学生前往气象中心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观看气象设备采集与记录气象信息的过程,参观雷达站、气象台和气象史馆后,学生即可了解新的气象科技成果,开拓视野,同时也可对气象知识产生求知欲与探索的兴趣。7E892C3A-7DF4-477E-BA4F-4C2E980EB88A
第二,借助科普教育基地,举行实地参观讲解活动。例如,张掖市气象局作为张掖市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员,无论是预报制作为主的气象台,还是以观测为主的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每年都承担多次实地参观讲解任务。公众身在各种气象资源和气象仪器的环境中,将会极大地提升知识传播效率,同时也将更好发挥这些设备仪器的社会价值。
第三,构建新媒体矩阵,加强传播力度。想要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对于传统渠道,在线下实地讲解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注意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而在线上的网络环境中,要重视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新媒体矩阵,将有利于打造气象宣传品牌。例如,笔者先后制作了《沙尘来袭》《风起梨落》等多部气象科普短视频,在张掖气象微信公众平台、甘肃气象官方抖音等平台传播。
第四,积极参加科普比赛,提升科普水平。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智慧与科学的碰撞,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灵感,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步[3]。在与各路高手较量的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科普比赛将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水平,把握最新的科普思路,更快地为科普传播提供思考。
5 结束语
普及科学知识,人人有责,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更是要冲锋在前,任重而道远。面对新局面,新挑战,气象科普工作将更加开放、综合、专业和与时俱进,共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发挥公益服务性质,做好气象科普舆论引导,引领气象服务朝向更高水平发展,为防灾减灾、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叶芬梅,陈琦,卢维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种“权-责-利”框架分析[J].绿色科技,2019(14):273-280.
[2] 范增让.浅析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J].农家参谋,2019 (13):149.
[3] 王争.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发展措施[J].山西农经,2018(18): 122.
责任编辑:黄艳飞
Improveing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 Capacity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ublic Welfare Nature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XIA Yu et al (Zhangye Meteorological Bureau,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The aim of China's meteorological work is to protect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which directly meets the needs of the whole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lif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work,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level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publicity 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f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lated workers.
Key words Meteorology;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Public welfare Meteorology
作者簡介 夏羽(1994—),男,甘肃临洮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1-10-107E892C3A-7DF4-477E-BA4F-4C2E980EB8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