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驱动旅游业发展实效性研究

2022-05-07 02:24龙世玉宋准杨光伟韦家云潘娟指导老师:刘克彬
民族文汇 2022年13期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业

龙世玉 宋准 杨光伟 韦家云 潘娟 指导老师:刘克彬

关键词:民族文化、黔东南、旅游业

中华文明拥有超过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里,侗族文化作为其中的一支,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虽然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但其传承的方式却十分单一,如今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使其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高效地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当今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侗族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他的民族独具一格,因而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侗族人民大多分布于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交通、文化交流都属于闭塞状态,这也导致了侗族文化难以通过大众的方式传承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在旅游业方面的价值一直蕴含着无穷的潜力。

一:黔东南侗族文化的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国内坚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积极探索“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区域格局、新的信息化技术等条件的巨大变革与机遇。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重点解决突出文化旅游要素的互补互融,突出规划的协同性要求。

(一).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开发利用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众多。通过查阅相关重要文献,侗族文化在旅游业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对于侗族文化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可提供的参考文献微不足道。侗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绕不开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溯。包含侗族语言、侗族服饰、侗族习俗等在内的侗族文化,在其传承和保护方面存在着众多的挑战,有可能出现断层的危险,且存在着年轻一辈无人传承的风险。由于受到众多文化的冲击,侗族特色的建筑、语言都有所改变,建筑方面出现了小洋房、别墅等,语言方面更是被汉化严重。

(二).侗族文化的利用效率低,其独特之处融入经济发展微乎其微。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日渐改变。对于极具旅游价值的侗族文化而言,再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交通闭塞和思想陈旧的影响,人们对侗族文化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其融入经济发展几乎无贡献力可言。在与侗族老一辈人的交谈中得知,由于交通的不便,侗族文化的传承仅靠口头传授,生活习俗均与外界不存在过多的联系,外加上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侗族人民与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因而导致了侗族文化传播难的问题。

(三).侗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灭亡性的危机,融入时代的发展迫在眉睫。伴随着物质资料的空前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向经济发展水平更发达的地区流动,使得侗族地区出现了“中空”的现象,伴随的是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难以高质量发展。劳动力不足是导致侗族地区旅游业无人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与大批务工侗民的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原本的民族语境,在大量的、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主流文化的同时,侗族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逐渐弱化。

二:侗族文化与地方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侗族文化流传的中心区域主要分布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县黎平县、从江县的局部区域,覆盖人口约20多万。山丘重叠,峰峦起伏,沟壑遍布,地形与地貌复杂,山清水秀,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群居住的自然美景,涵养了侗族人民热忱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侗族是一个奇特而又古老的民族,在传统民族风俗中酿就了多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古老的侗族鼓楼”是侗族的历史见证物,在旅游开发领域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迷人的侗族花桥”是侗族人民依山傍水的依靠,在这里,桥既能避风雨又能赏日月,它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侗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载体作用,同时对侗寨特色的民俗文化极具代表性;“侗族大歌”是侗族里最精髓的部分,它是侗族文化历史的记录,其独特的演奏形式、表现方式与侗族人民的心理、性格、以及自然环境息息相融。

唯有侗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侗族品牌,才能为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目前,根据当地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大幅度提升了侗族旅游地的形象和品牌效应,但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问题,建造魅力侗寨,任重而道远。

三:侗族文化驱动旅游业发展的时效性难题

侗族人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地民族,虽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聚居地多以远离经济发达的市中心。由于乡村旅游建设各项设施投入不足,宣传力度未达到预期效果,间接性导致了无法吸引发达地区的游客。

首先,侗族文化传承度不高,侗民对本民族文化认识度不够深刻,部分侗族语言、手工技术、民歌民俗等只有老一辈的人了解,年轻人掌握的侗族知识较为薄弱。乡村旅游建立在绿色生态乡村的基础上,且有淡季与旺季之分,这也导致当地部分人对侗族文化驱动旅游业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另外,很多侗民缺乏对旅游业的开发理念,对旅游市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充分理解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之路,更多的是只注重眼前利益,未能顾全大局。

其次,新型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譬如说旅游景区中的游览、参观、体验等活动,使游客具有较高体验感。黔东南地区受到工业发展起步晚的影响,缺少开发商投资建设,使得侗族文化对旅游业的贡献仅存在于参观而非体验。侗族文化资源开发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状态、资源供给链欠缺、文旅产品单调、高层次体验性文化产品空前欠缺。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实现侗族文化产业的自我更新与创新,使游客的消费选择空缺、消费欲望小,难以形成大规模市场消费。

四:侗族文化驱动旅游业发展时效性难题的原因

(一).村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与外界文化交流少,交通容纳能力薄弱。黔东南地区属云贵高原东部,处于十万大山的千沟万壑之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破碎崎岖,盘亘着众多的高山峡谷。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导致交通建设难以展开,维护成本巨大,信息闭塞、与外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交流甚少。地区旅游业一直没有经受过大客流的考验,面对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多,旅游景区压力增大,旅游服务设施与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难以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涌现。

(二).居住地多分散于山坳之间,资源利用低、经济发展水平低。贵州侗族人民主要聚集在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等地。居住分布的特点是以小聚居大散居为主、交错杂居为辅。在面对优美的自然资源面前,村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缺乏现代技术指导导致旅游业发展缓慢,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侗族文化习俗融合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

(三).缺乏先进的创新理念,发展格局单调,环境容纳能力薄弱。黔东南地区人民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能动性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对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度不高,本身对侗族文化传承存在着断节的现象。虽然依托本地优质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特色,但单一且乏味的旅游形式和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这里缺乏“回头客”。

五:解决侗族文化驱动旅游业发展时效性问题的对策

面对文化旅游融合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好黔东南地区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整体上制定更加长远的规划,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侗族文化旅游资源配置,创新具有侗族民族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提出了以下几点可行性对策。加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侗族人民文化自信心。

(一).加强人才振兴,强化旅游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性极强的师资队伍。为保证旅游业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地旅游业需打造一支高精尖的旅游管理团队。当地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健全奖励机制,落实政策,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作用,招揽人才。大力鼓励农民基层教育,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居民进行专业的培训,积极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在保证自己优势的同时取长补短,更好地为侗族文化旅游业做出贡献。积极鼓励当地的青年一代学习本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老年人作为老师将侗族文化、侗歌、习俗、古建筑设计等传给下一代,确保侗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络绎不绝。

(二).完善村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侗族文化的影响力、穿透力,创新发展旅游业,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旅游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极高,交通、卫生、住房等问题的解决才能使游客对旅游景区保持热衷的心。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侗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知名度。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力的宣传,向民众展示侗族文化独特的人文魅力,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扩大侗族文化与侗寨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游客的好奇心。三是打造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品牌。具有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俗节庆活动,可以适当的增加财力物力的支持。从而激发当地的市场引导力、开拓力。

(三)抓住时代机遇,开阔创新,融合新时代的传播媒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打造特色侗乡食品、创意产品、农事节日等具有独特意义的旅游品牌。同时,创新发展侗乡旅游业,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针对各个侗族地区旅游业开发不到位的问题,当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增加对旅游产业的投入,重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的生态平衡发展,实现侗族文化旅游资源“金山银山”的作用。不断开不断优化当地民俗旅游資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实现侗族文化走上国际舞台。创新侗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观光与农业休闲相互结合,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创新发展新模式,将以侗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业打造成农耕特色、绿色养生、休闲娱乐的旅游景区,使得“侗乡之都”的美丽更加的吸引各族人民。

参考文献

[1] 秦会朵、范建华.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模式.[J]中华文化论坛.2021(03)

[2] 范莉娜、宋大群、陈锦.旅游导向下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以黔东南黄岗侗寨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02)

[3] 李兵.我国旅游景区提升游客购物体验的路径探讨.[J]企业活力.2008.(05)

[4] 龙俊、吕淑娟、刘祎.贵州乡村生态宜居情况调查及研究——以黔东南地区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 2022,(01)

项目编号:S202110665069    中华民族文化驱动旅游业发展实效性研究-以黔东南侗族文化为例

猜你喜欢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业
遇见黔东南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诗书画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